元代 :李孝光
万叶萧萧独厌听,长江日脚未全晴。豆遗晨垄芽齐白,稻尽秋田孕更青。
偶向前村逢断岸,欲寻古寺傍山行。嫩寒日暮添萧索,无那新来禁酒亭。
送友人金陵漕运
金陵从古帝王州,漕运君今事胜游。丹凤有台春树老,乌衣无国夕阳收。
潮声挟雨翻蛟室,山气浮云结蜃楼。白发高堂日相待,早回兰桡莫淹留。
湖山八景 其七 龟屿迎潮
玄灵吐纳日月光,轩轾大海敲其扬。海枯石烂不得死,甲间绿发如尺长。
昔年洛书荐神瑞,故龟独见收文章。天球河图在东序,岂久置汝南海傍。
七月十四夜宿东县明日登山上亭
海上归来访旧游,草堂开宴醉新秋。金花木落鱼初鲙,玉液香浮酒旋篘。
展席凉风依绿树,振衣斜日濯清流。五年不见孙郎面,一笑相看总白头。
箫台八景 其一 云门福地
古帝南巡事已非,土阶茅屋尚依依。夜深月底吹箫去,度得云门一曲归。
夏日荷亭即事
辟暑何所适,南亭俯中渚。鸥鹭了不惊,况复凉入髓。
水华露未晞,香气纷旖旎。美人美无度,婵娟照江水。
■■玉雪姿,何能畏袢暑。南风从天来,入我怀袖里。
高气行青云,且置吾白羽。迩来不饮酒,煮药咽香蕊。
群贤政自佳,有作动盈纸。但恐清兴阑,遭此催诗雨。
赵汝甫枯木竹石卷
中林黄叶净沄沄,眼底峥嵘见此君。清晓东池看黄菊,凤毛无数落春云。
舟中为人题青山白云图
江气赑屃如蛟龙,晓风吹落金芙蓉。神女淩波洗云去,莫为行雨阳台东。
朝来白云散白石,小姑蛾眉翠欲滴。老蛟化为百岁翁,彭郎矶头夜吹笛。
有樊
有樊有樊,树余以荪。胡不萧艾,萧艾实繁。彼繁胡治,刈而为刍。
嗟人有邑,曾不是图。匪余荪之病,余闻有命。
十六日宿芜湖县
芜湖县南泊船夜,欲霜天色已苍苍。云山欲曙江流紫,洲渚初昏烧火黄。
自笑头颅向华发,尚为羁旅适他乡。东船西舫无人语,可惜窗中明月光。
寄朱希颜二首 其二
江边鸿雁下年年,客子何由两鬓玄。七十二滩秋月白,荻花风落钓鱼船。
读陶隐居九锡文录呈赵虚一真士
独鹤能空鸡鹜群,仙阶还许世人闻。题诗未倚李太白,学道愿人茅长君。
白鹿随车绕山木,丹砂出鼎染溪云。先生少留亦不恶,共读华阳九锡文。
送刘好古归武昌
游子结束向何处,城中雪花几尺围。去家万里多梦见,辞亲十年今始归。
道士吹箫赤壁下,行人泊舟黄鹤矶。我亦张帆拂南斗,卧看明月去如飞。
满庭芳 赋醉归
箫台八景 其三 双瀑飞泉
雨洗天根云洞幽,黑蛟飞雹舞长湫。只应壮士思酣战,组练相衔夜不收。
一车南送孔博士
一车南,一车北,山川悠远无消息。野风吹草朝日黄,羁旅独憎絺绤凉。
男儿生身高七尺,何苦相思损颜色。西市日日卖鲤鱼,鱼中会有而寄书。
倪氏雨竹
落日楚江深,鹧鸪啼远林。相思不可见,池上写春阴。
游艮岳
一沼何堪役万民,一峰将使九州贫。江山假设方成就,真个江山已属人。
水调歌头 和韵送公
海谷
归墟谷在渤海东,八纮之水注其中。不盈不缩浩无际,吞吐日其涵空濛。
灵鳌于此负山出,上有缥缈金银宫。人间相去几万里,弱水满眼多回风。
琴高来时踏赤鲤,少灵归来乘白鸿。秦皇到老不得渡,嗟我欲往将焉从。
子房有孙海谷子,告我有路非难通。只随云气相上下,与子共谒扶桑公。
题留侯庙
感慨留侯庙,曾闻客下邳。手扶仁义主,身是帝王师。
兴汉功居最,存韩志可悲。如何劫高后,反使卯金卮。
李孝光
李孝光(1285~1350),元代文学家、诗人、学者。初名同祖,字季和,号五峰,后代学者多称之“李五峰”。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少年时博学,以文章负名当世。他作文取法古人,不趋时尚,与杨维桢并称“杨李”。早年隐居在雁荡五峰山下,四方之士,远来受学,名誉日广。至正七年(1347)应召为秘书监著作郎,至正八年擢升秘书监丞。至正十年(1350)辞职南归,途中病逝通州,享年66岁。著有《五峰集》20卷。 ► 307篇诗文
灵隐十咏 其七 水台盘
赋天芗
送人兼简丁仲容
箫台八景 其五 白鹤晨钟
太乙真人歌题莲舟图
送鲁公还秦南
寄萨天锡二首 其一
十五夜泊舟渚矶
江头春日
代人送友
同靳从矩宿雁山天柱院
送坚上人还云门次顾仲瑛韵
君乘马送彭元亮
送观志能分韵得更字
宝林八咏
元日陪赵相国家宴
赠林泉生兄弟
沁园春·花压双溪
笋
送宋武官尉安康之桐城
满庭芳·山色*蓝
次伯雨韵
赋绝照法师所畜砚屏山水
用志能台郎韵寄萨使君今为江南诸道御史台令史
滁水
辽人射猎图
偶书所感
铁笛歌为铁厓赋
十里
江心寺赠唐博士
寄朱希颜二首 其一
避风龙潭五日登岸即事
寄同别峰
送国侍者
送僧朴庵用柯敬仲韵
莲叶何田田
赠胡仲宾
箫台八景 其六 紫芝晚磬
水调歌头·月来印千水
灵隐十咏 其三 莲花峰
听雪为赵本初作
钓鱼
游雁荡
次铎志文韵送之归武昌
十二月十三日登凤凰台望淮南雪中诸山兼书道上所见二首 其一
十二月十三日登凤凰台望淮南雪中诸山兼书道上所见二首 其二
宿魏仲远宅
水调歌头 与于云峰
和曲游雁山家字韵二首 其一
龙湫行送轩宗冕归山
题本觉寺空翠亭
和人游雁山家字韵二首 其二
送缑山侯氏宅
次江存厚游盖竹洞天韵
湖山八景 其五 竹引流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