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才伯过访

才伯过访

明代 文徵明

落日生愁地,穷阴欲雪天。归心闻断雁,衰鬓逼残年。

光景陈编里,情怀薄酒边。平生黄叔度,相见即欣然。

诗人文徵明的古诗

谢永嘉赵君泽寄兰

明代 文徵明

草堂安得有琳琅,傍案猗兰奕叶光。千里故人劳解佩,一窗幽意自生香。

梦回凉月瓯江远,思入秋风楚畹长。渐久不闻馀冽在,始知身境两相忘。

阻冰潞河简同行黄太史才伯

明代 文徵明

长河十月朔风悲,零落貂裘不受吹。冰雪峥嵘惊岁晚,江湖寂寞滞归期。

谁怜阮籍穷途泣,自笑穰侯见事迟。忽忆同行黄太史,篝灯何处拥书帷。

是岁闰九月再汎

明代 文徵明

刚喜重阳临闰月,不辞老病复登台。多情秋色依前在,有待篱登故晚开。

佳节从知难再值,青山端不厌重来。画船记取横塘路,十里笙歌载月回。

题画三首 其三

明代 文徵明

轻浪激回渚,光风汎荣条。青天渺何许,中流见仙桡。

修眉落明镜,兰带矞云飘。含情采芙蓉,无那美人遥。

过吉祥寺追和故友刘协中遗诗 其二

明代 文徵明

尘踪俗面强追閒,惭愧空门数往还。不见故人空约在,黄梅雨暗郭西山。

二月望与次明道复泛舟出江村桥抵上沙遵陆邂

明代 文徵明

十里扶舆渡野塘,旋穿松峤入苍苍。
风吹麦叶平畴乱,日炙草花村路香。
春色酿晴供乐事,岩光摇翠落飞觞。
清忙刚被山灵笑,却笑担夫为底忙。

送赵丽卿 其二

明代 文徵明

旅居邻近最多情,几度趋朝并马行。今日吾留君却去,共谁长乐听钟声。

送钱元抑南归口号十首 其七

明代 文徵明

少时同学晚同朝,一着输君去独高。落日黄尘回马处,满头衰发不堪搔。

道出淮泗舟中阅高常侍集有自淇涉黄河十二首因次其韵 其八

明代 文徵明

朝出乱帆前,暮落千山后。十日溯春流,未离清济口。

忆初辞里门,不谓行当久。方舟得旧知,春风共尊酒。

病起秋怀 其二

明代 文徵明

萧萧木叶下平皋,衰鬓鬅鬙怕自搔。烽火鬓南沧海暗,夕阳西北暮云高。

閒怀已负青团扇,野兴初生白苧袍。萧散只应输宋玉,能将九辨续离骚。

西苑诗十首 其一 万岁山

明代 文徵明

日出灵山花雾消,分明员峤戴金鳌。东来复道浮云迥,北极觚棱王气高。

仙仗乘春观物化,寝园常岁荐樱桃。青林翠葆深于沐,总是天家雨露膏。

夜泊南浔

明代 文徵明

春寒漠漠拥重裘,灯火南浔夜泊舟。风势北来疑雨至,波光南望接天流。

百年云水原无定,一笑江湖本浪游。赖是故人同旅宿,清樽相对散牢愁。

崇义院杂题 其二

明代 文徵明

缥缈游丝堕不收,悠然庭砌绿阴稠。院凉僧少音声绝,时听敲门亦自幽。

九日閒居用渊明韵

明代 文徵明

端居念物化,草屋秋风生。白云从东来,因之感浮名。

素发已充领,世欲移聪明。穷无致用资,安事蜚英声。

尘埃失故步,老大怀弱龄。菁华不复妍,白日已西倾。

抚时不能忘,徙倚当前荣。寒花媚幽歜,怅然伤我情。

怆兹霜露早,宁知岁功成。

道出淮泗舟中阅高常侍集有自淇涉黄河十二首因次其韵 其六

明代 文徵明

伊昔东山贤,悠然眷迟暮。常恐儿辈觉,悽其损欢趣。

富贵草露儿,勋猷春电䳱。云胡不暂息,驰身傍荒戍。

潮水绝彭门,扬帆凌北固。何必非故乡,区中本形寓。

况此游目馀,平生赏心处。清川渺无穷,青山不知数。

客梦落遥天,浮云更盘互。

游西山诗十二首 其三 来青轩

明代 文徵明

寂寂云堂车马稀,高明不受短墙围。好山宛转双排闼,胜日登临一振衣。

望里风烟晴更远,坐来尘土暮还稀。松间白鹤如嫌客,顾影翩然忽自飞。

崇义院杂题 其五

明代 文徵明

白日悠悠抵岁遥,困来书卷暂相抛。马蹄不到松阴下,手弄残棋独自敲。

题兰

明代 文徵明

炎夏悠悠白昼长,空斋睡起拂匡床。不须甲煎添金鸭,气泛崇兰满几香。

送钱元抑南归口号十首 其四

明代 文徵明

风尘西北三边警,灾沴东南万姓艰。世事去今无限在,只应张翰不相关。

进春朝贺

明代 文徵明

玉殿千官拜冕旒,紫衣京兆在前头。四时盛德初临木,先日严寒已送牛。

气转苍龙当法驾,风回明庶动宸斿。圣王和令思行庆,次第颁恩下九州。

文徵明

文徵明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61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