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暮春斋居

暮春斋居

明代 文徵明

翠箔昼重重,寒深雨更浓。
碧鲜浮草色,闲淡敛云容。
未遣愁欺病,还资静养慵。
蹉跎裘褐在,强半负春秾。

诗人文徵明的古诗

人日王氏东园小集

明代 文徵明

晴飔汛丛条,浮阳散修莽。良时及初正,涉七气已爽。

厥日肇惟人,探占喜融朗。驾言求友生,名园欣独往。

折蔬充朱豆,扶藜企高壤。陟彼墙下冈,寄此天际想。

被草晨风和,隔竹春禽响。

次韵荅徐子容学士见怀三首 其三

明代 文徵明

南来拂拭芰荷衣,旋觉沙尘出郭稀。我已去来无复恋,天于人郭每多违。

流澌十月关河冷,积雪千山草木辉。想见幽居无限好,春风应待主人归。

马上口占谢诸送客十首 其八

明代 文徵明

浮云世事两悠悠,一出都门百念休。独有怀人情不极,双沟南畔数回头。

崇义院杂题 其八

明代 文徵明

髹几新揩滑欲流,时时弄笔小窗幽。自怜多好还成累,挥汗为人写扇头。

夏日閒居

明代 文徵明

门巷幽深白日长,清风时洒玉兰堂。粉墙树色交深夏,羽扇茶瓯共晚凉。

病起经时疏笔研,晏居终日懒衣裳。偶然无事成媮惰,不是栖迟与世忘。

金山寺待月

明代 文徵明

浮玉山前玉露凉,晚潮微上月洋洋。鱼龙深夜浮光怪,云树遥空带渺茫。

水国题诗酬一宿,中泠裹茗荐初尝。江风吹酒不能睡,起踏松阴自绕廊。

次韵答希哲见怀兼乞草书

明代 文徵明

墙外车音寂不闻,閒缘谁解病中纷。凉风著意吹芳树,落日含情咏碧云。

高谊乍违黄叔度,清篇先枉沈休文。秋来定有临池兴,榻得鹅群傥见分。

饮子畏小楼

明代 文徵明

今日解驰逐,投閒傍高庐。君家在皋桥,諠阗井市区。

何以掩市声,充楼古今书。左陈四五册,右倾三两壶。

我饮良有限,伴子聊相娱。与子故深密,奔忙坐阔疏。

旬月一会面,意勤情有馀。苍烟薄城首,振袖复踌躇。

竹雀

明代 文徵明

落木萧萧苦竹深,茅檐斜日唤双禽。棘丛岂是藏身地,三月春风满上林。

题兰

明代 文徵明

炎夏悠悠白昼长,空斋睡起拂匡床。不须甲煎添金鸭,气泛崇兰满几香。

次韵荅唐云卿礼部二首 其一

明代 文徵明

关河岁晏客衣单,满鬓秋风裹鹖冠。尘土自怜疲马倦,江湖谁念白鸥寒。

去来信有天机在,阅历方知道路难。憔悴不忘飘泊处,方舟冰雪潞河干。

病中怀吴中诸寺七首 其三 东禅寺寄天机

明代 文徵明

从别林僧酒道场,几回飞梦到溪堂。夕阳松径无尘鞅,春水篱根有钓航。

坐忆同盟多隔世,时闻老衲去游方。不知听雨南轩下,谁与幽人续断香。

禁中芍药

明代 文徵明

仙姿绰约绛罗绅,何日移根傍紫宸。月露冷团金带重,天风香泛玉堂春。

千年想见翻阶咏,一笑羞称近侍臣。不似人间易零落,上方元自隔凡尘。

西苑诗十首 其三 璚华岛

明代 文徵明

海上三山拥翠鬟,天宫遥在碧云端。古来漫说瑶台迥,人世宁知玉宇寒。

落日芙蓉烟袅袅,秋风桂树露团团。胜游寂寞前朝事,谁见吹箫驾綵鸾。

病中 其二

明代 文徵明

败褐拥残躯,寒檠照屋庐。转怜儿女好,渐觉友朋疏。

药饵恒侵食,胸怀久废书。明朝休览镜,不是旧头颅。

同履仁濯足剑池

明代 文徵明

舍舟即嵚崎,探策入窈窕。穷崖擘苍铁,直下千寻表。

绝磴悬飞梁,仰首心欲悼。阴壑多长风,六月更幽悄。

秋声落井干,翠雨滴深筱。与君富閒怀,竟日恣幽讨。

都将双足尘,濯向千年沼。

二月望与次明道复泛舟出江村桥抵上沙遵陆邂逅朱尧民钱孔周登天平 ...

明代 文徵明

不教尘负踏青游,出郭聊为一笑谋。新水已堪浮艇子,好山无赖上眉头。

风撩鬓影春衫薄,树罨溪阴翠幄稠。一坞桃花偏入意,江村桥畔小淹留。

陈道通见和再答

明代 文徵明

匡床竹几仅容身,静对何曾有杂宾。
最爱短墙堪映雪,自裁新帖写宜春。
闭门敢遂称高士,得酒还能作主人。
珍重梅枝偏会意,夜深和月照清贫。

书昌国忆母诗后 其一

明代 文徵明

音容杳渺梦中尘,游子空吟寸草春。莫怪掩篇双泪落,就中吾是有心人。

文徵明

文徵明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61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