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陈繗
仙梦悠悠入羽丘,些歌声断楚云愁。伤心况有乘龙客,泪湿连编又写忧。
赴会试南都美人家三首 其三
薄施铅粉淡梳妆,小巧风流恁也强。矫欲比花还解语,艳将凝雪却生香。
轻轻笑个情偏重,短短歌儿趣自长。色胜当年游月府,眼前缥缈见霓裳。
上都帅题凤
眼前何鸟不腥膻,竹食惟应凤所天。七德性灵知更善,九苞文交睹争先。
不闻楚客誇尼父,雇感韶音舞舜弦。寄语群枭休讶笑,好从千仞看联翩。
奉使馈太常卿未会
有缘千里能相会,咫尺无由得见之。七科不中天留意,四□无闻我使知。
国史使非伯玉使,太常辞岂孺悲辞。不悄教中真教诲,退而脩省是吾师。
海南风景
琼台十县与三州,屹立南溟抗百流。水接扶桑先得日,山逢寒露未惊秋。
云横婺母堆双髻,雾散陶公出一头。只道瀛洲登未得,不知身已在瀛洲。
忆亡妻及孩
二十年来尔有家,相依才十四年华。二男春桂先零萼,四女秋阑始眠芽。
傍母眠时俄失母,有爷别后似无爷。啼饥号冷凭谁顾,尔独何心撒手耶。
明伦集胜
彝伦明处日星光,光景熙然道义场。肄雅歌风周礼乐,董醇贾茂汉讲章。
宏开讲席来鳣兆,师济青衿列雁行。蚤晚升堂皆入室,贤才端的胜虞唐。
送交三首 其一
云满征袍霜满巾,恼离人处送离人。桥门流水寒生冻,客路凄风恨起尘。
桃叶歌残前渡晚,桄榔烟煖故园春。临舆无奈分连袂,祇恐儒毡冷席珍。
次蔡梅轩会后偶成 其一
并育乾坤浩荡春,太仓粒米渺然身。盟追洛社风流古,言契金兰臭味真。
同异浑忘心外迹,亲疏相爱义中仁。若教东鲁无君子,未必能成尚德人。
和梁大尹重经赤水道中感怀
沧波赤水浩相连,古渡重过却自怜。华发暗惊非昨日,青天无恙似前年。
野花啼鸟迎归路,芳草斜阳度远阡。想见琼台生瑞气,此时须识宰官旋。
海天春晓十首 其二
大地春回大海中,韶华不与异乡同。林椰叶老无穷碧,海漆花娇别样红。
钟鼓响低千瘴月,客船牵动五更风。平明纵步琼台看,描画丹青四面通。
海天春晓十首 其九
使节来时岛上春,玉骢嘶晓自行巡。薰风振起炎蒸地,和气嘘回冻馁民。
千里讴歌千载遇,一年光景一时新。天工却也资寅亮,高慕春台在海滨。
度梅关
步出群峰第一巅,远瞻碧宇自茫然。天寒惟有梅含雪,地迥曾无柳带烟。
愈上愈高知峻绝,渐行渐至可攀缘。古今过往知多少,一二登临敢厌频。
别南海何昌先生之南陵
同一年来差一月,先生偏让我先生。孤飞未许接鸾翅,共济也曾陪雁行。
璧水夜寒惭铎警,杏坛春暖听琴鸣。前程早晚都前定,何日重看聚德星。
赠锦衣卫千户 其二
气宇轩昂大丈夫,世家何愧执金吾。垂勋烨烨昭光烈,威武桓桓振帝都。
万马无声听号令,三军奉法任招呼。圣明昼日来三接,会见康侯赞庙谟。
题画凤
楚狂歌里叙无声,曾向岐山深处鸣。圣主于今邦有道,五云深处好飞腾。
送郡博陈先生秩满之京
词源滚滚逐颓波,洙泗源流更若何。教本一心师道立,化行千里善人多。
束脩不管资囊薄,章甫宁辞老鬓皤。此去赴都当益壮,不徒燕赵写悲歌。
封家书
裁纸常忧短,修书不见长。写成一个字,断尽九回肠。
言语何亲切,缄封自谨防。几多心下事,都在个中藏。
寓中元旦
韶华本是一般天,不道天公也自偏。世上有钱自有节,客中无酒亦无年。
数茎淡菜寻常饭,一枕轻风自在眠。头发不梳冠不着,更无人到馆庭前。
吴都宪赠两广乡贡举人次韵未揭晓时
朝阳高出凤嘶鸣,满耳声歌彻帝京。月桂九秋消息好,云霄万里道曙亨。
南关曙色朝天骥,上苑春光出谷莺。况值宪台宣德教,品题嬴得重乡评。
奉和都台忧水患诗即次原韵 其一
牂牁遥接越江头,底事年来有横流。万顷桑田千里浪,三江烟雨一渔舟。
浚川往迹嗟何在,播种无功恨未收。想见台端今禹稷,为尧兼得十分忧。
陈繗
陈繗,琼山人。明孝宗弘治六年(一四九三年)进士,翰林院检讨。有《唾馀集》。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六八。陈繗诗,以民国二十四年海南书局印《海南丛书》第五集《唾馀集》为底本。► 170篇诗文
送邢大舍人二首 其二
仪真江口舟阻风
送廷宾先生分教璚台
与吴先生
和主师周自叙韵二首 其一
露竹
哀朱先生
端午代乡人会约
方池湛月
和主师周自叙韵二首 其二
和教习林先生韵
奉和周至德不得志韵
送王汝学先生
皇华胜境
题吴氏义学田 其一
送梁大尹考绩之京二首 其一
和梁大尹途中风景 其一
赠梁大尹之京二首 其一
挽友二首 其一
送刘汝坚赴春闱
海天春晓十首 其一
金陵胜览二首 其一
舟中偶书所见
上分巡陈宪佥
海天春晓十首 其十
飞来寺二首 其二
送会同徐先生待选南还
计氏耕乐
挽徵士三首 其三
东皋清隐
晓天见雪二首 其一
文庙仰高
冬步梅蹊
思乡
瞻玉堂
悼亡四首 其一
送李廷玉
赠锦衣卫千户 其一
赴荐留别诸乡友
送别胡一斋同年还乡
次蔡梅轩会后偶成 其二
上清理萧宪佥三首 其一
海天春晓十首 其三
上太守二首 其一
读家兄近作谨次原韵
送李廷玉还横江二首 其二
张家湾有感
送梁大尹考绩之京二首 其二
海天春晓十首 其五
为多情忆别
别王必辉
飞来寺二首 其一
上娄参议二首 其二
题瞻云轩
书灯继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