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陈子升
去年今日咏山枝,风细金墉月满池。竹尾虽遥应有实,藕心频折不胜丝。
画图想像轩皇态,歌调殷勤帝子嬉。何幸丈人峰顶坐,碧笙吹罢对弹棋。
呈灵岩继起和尚
总持翰墨兴堪阑,管领烟霞肯便安。千地匡庐方筑址,半天黄海子垂竿。
谁将西子廊閒迹,都作南宗位下看。今日灵岩前立雪,悄然身并老梅寒。
旅馆折蜡梅花贻王衡之
敬致王工部,孤心在蜡梅。虽然经折了,犹有未曾开。
东莞牙香片,西洋蜜珀杯。不堪乡物奉,客思为君裁。
三堂诗 其五 五老山堂
阿五皤然老,尝游五老峰。归来环堵内,高卧对云松。
用齐梁体作唐律
白雪红桃养莫愁,明珠翠羽粲登楼。风斜乙鸟摇窗格,露满丁香上帐钩。
昨夜兰缸金蛱蝶,今晨杨陌玉骅骝。却呼左右扃重户,莫使东西怨御沟。
赠暮冈内兄弟
上池之水玉山禾,黻佩今如负戴何。地主或兼怜宅相,暮冈全不比朝歌。
即伤饥渴牛羊下,不数于思犀兕多。自惜流离真琐尾,入林端倚硕人薖。
谢伯子久游不归有怀
四愁西望浩难凭,诗思何堪向子称。天际归舟曾易识,江中孤屿若为登。
尚馀华表吟丁鹤,无限秋风叹季鹰。欲采汀蘋时已过,九嶷烟雾隔层层。
赠徐安士
最是君家人尽识,云间西问采花泾。鹄当浴处心全白,松长寒时馀正青。
瓮底肯馀新熟酒,案头皆置旧横经。□□□□□□□,□□□□□□□。
秋钓
行至幽溪清见底,閒閒爱下一条丝。湍中白小游无恙,石上红衫坐独危。
鹭立并将人影照,叶浮空有水纹知。悠然网罟前时世,久厌荤腥伴老师。
顿修上人与予相聚吴门有诗见赠予从云閒槜李往返度岁而上人又入池 ...
吴苑秋风飘桂花,残僧羁客叙生涯。投人诗博云间布,养母钱资庙后茶。
野寺寄泉飞尺牍,湖船摊被护袈裟。隔年那觅团圞处,独拨松灰坐九华。
村居寄友人
燕去雕梁竟不还,臣居疑在屋舟间。溪边列沼夜涵月,竹里开门根见山。
每踏云根期白足,偶书霜叶戏红颜。淹留若此向君说,迟暮桂枝空自攀。
赠元孝
翩翩两巢凤,巢破凤各孤。羽仪一不作,云海空提扶。
同声复同气,我尔有是夫。身从太丘衍,名可竹林俱。
谁能道往事,泪下凝为珠。每感风人旨,伤哉大雅徂。
后死文未丧,先民有遗模。愿言振高响,金石同不渝。
客居五咏 其二 梧桐
斲琴小自足,栖凤对相求。今年逢叶落,又似去年秋。
伤歌四首 其一
山有高原树有丛,人情不伦何緵緵,我欲出门谁可同。
无多结交少年雀,不因人热童子鸿。
感秋四十首 其九
名流今特盛,览古觉才难。请以市琴碎,为君杯酒欢。
道存不下带,心折一相看。百尺琅玕实,惟应彩凤餐。
盂兰盘日西来庵礼舍利
金作浮图藏舍利,师僧请出众人观。生天直用时时切,消业回思世世难。
惊眼威神灯外转,彻心悲涕水中寒。病身礼罢空行院,为指芭蕉在药栏。
寄蒋南陔先生
南海神明宰,归吴赋五噫。内廷虽一召,末路叹多歧。
小子亦鸿渐,终焉同凤衰。因声寄丹穴,雏羽日威仪。
失题 其七
淹留忽白首,慷慨思平生。年纪方秀发,天衢一何亨。
黄鹄羽初齐,裴回欲飞鸣。致身何所期,伟迹光汗青。
追念古先业,扬镳抗群英。得志必济世,拂衣始辞荣。
奈何抱此愿,时过竟无成。凤衰逢接舆,却曲伤吾行。
功德属已往,立言吾奚徵。端居发浩歌,空有金石声。
寄澹归上人
谏草重焚入绀园,昙花初发掩黄门。何能容易谈天下,祇学阿难白世尊。
南海潮音通瀑布,西泠花雨接风幡。二樵青翠堪相问,明月依依九逝魂。
韩山操
厥山惟韩兮,夫地惟人。夙昔矫此志兮,何逡巡乎。
美斯侄谋同予归营沙贝祖居诗嘉其志
尔念流离久,慨然思本源。能依先世泽,即见累朝恩。
天籁空南郭,清风洒石门。纵令归未得,何敢忘斯言。
陈子升
(1614—1673)明末清初广东南海人,字乔生。陈子壮弟。明诸生。南明永历时任兵科右给事中,广东陷落后,流亡山泽间。工诗善琴。有《中洲草堂遗集》。► 559篇诗文
同毕牧生萧湘隐游万松庵
八音二首 其二
客赠昭明文选玉台新咏二书山中循览率尔成诗
辛丑拜墓作 其一
寄梁药亭芙蓉村居
与郝载匡夜话
早春梦游罗浮
失题 其二
秋霞效骆丞
屈道人歌
厓门吊古 其一
奉题欧先生南圃
自感 其二
四失诗和徐文长韵 其三 失貂
大历琴
入黄山谒檗庵和尚 其二
唐倩明藜之潮州谒宋太守索予赠诗
马蹄清夜月
送陈明敬游西湖
五月黎梅萼刺史斋中纳凉
古结交行
楚云台
楚吟行
自感 其一
池阳道中寄怀梁药亭
为高生寿母
感秋四十首 其二十一
听歌篇
游穹窿山上真观闻施亮生尊师有岭南之行留此为赠
中宿峡
示美斯侄
咏怀古迹五首
怀兰引
诏拟初唐应制
寄赠泰和萧子
述哀 其二
感遇十八首 其十三
寄尹右民
城中答王东村家元孝送归中洲草堂之作兼示二三同志
感秋四十首 其十九
与少司寇黄公感述
九日江楼雨中
卜筑
答欧奏孚订游吴门之作
望庐山铁壁崖寄阿衍大师
和恼公
寄罗浮古鍊师
戏画并题
以乐府题作唐体五首 其一 昔昔盐
客中咏二高士f 其一 吴门梁伯鸾
读区太史集因赠区二延之
伏波祠
江涨雨甚浩然兴叹
邺中
二月二十二日
七夕雨集弹琴同朱子茂子祐子习
述哀 其四
开先寺留呈山鸣和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