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陈子升
莫臂饥鹰莫钓鳌,泰山遮莫等鸿毛。日光肯照冯生铗,霜色先凋范叔袍。
迥出楼台何岁月,相依篱落此蓬蒿。因风漫谢芦中父,海岛俄奔白马涛。
梦兄文忠
堪悲堪仰事无穷,三十年来旧梦中。见老岂因埋血久,呼兄不省易名同。
棠花寂寞开当夜,渚雁缡褷叫向风。他日众看惟庙貌,壁灯犹闪半窗红。
四时诗
子春振琴响,卜夏擅诗家。还邀奕秋戏,一路款冬花。
陵阳江馆送韦寅东访漆夫村居
安乐窝中惟自得,逍遥公后解相寻。偶逢已是难忘处,独往方谐莫逆心。
僧过落棕思暂坐,蝉堆隔水益长吟。空馀倦倚江楼客,数尽晴峰日又阴。
二鸟诗 其一 唐宫鹦鹉
人情易亡故,相背成久寒。唐宫有鹦鹉,遥问上皇安。
感恩金殿里,甘息陇山翰。勿谓斯言细,徽音长不刊。
大历琴
端居珍所尚,三叹少知音。不遇丁年友,那称大历琴。
徽明千古月,匣向万山岑。最是同閒止,商歌入旧林。
鼻天子墓
鼻祖何年帝,荒唐得此名。垂衣想韶石,左纛吊佗城。
落月妖狐拜,空山杜宇声。兴亡都莫问,榛草细烟生。
自赠
好处都非外物成,自看不解自心情。谈诗舞著忘垂老,听梵悲来感宿生。
半口尚沾曾戒酒,终身拌别旧居城。人家积谷尘皆满,独扫明窗花里明。
赠薛剑公
东城倦昔尘,西山憺今雾。扬镳非爽术,戢翼有恒处。
与子两世籍,爰得平生遇。挟荚悯亡羊,析薪从所务。
妍思茂春华,贞心烱秋素。神理掇隋卞,太音锵咸頀。
方执黄牛革,言终射雉誉。声微群喙张,浸广颓波赴。
佳恶虽自知,方圆匪独顾。申章对妙匠,兰言在无斁。
赠罗文止祠部
过君花县上君堂,杯引清泉汎稻香。不学骅骝宁历块,同为葵藿好倾阳。
春坛巨丽来三品,宵鼓纤阿倚七襄。近听军书颇恢廓,即推文气更飞扬。
感遇十八首 其七
信陵能折节,四体讵无骨。乐与毛薛游,中诚为之竭。
天道直如弦,相逢且自前。昔为贵公子,今为被褐贤。
天爵固恒在,龙性非尔便。
卜筑
九江村色明,三径欲经营。最喜池塘遍,圆波连月生。
此中有桑竹,无以异蓬瀛。谁信扶摇翼,而甘择木情。
赎琴
萧条深负峄阳材,裘敝经时笑古台。白雪调高人和寡,青蚨飞去尔归来。
秦庭璧在相如睨,汉日笳清蔡琰回。重拂细尘摩玉轸,一弹还欲进千杯。
过彭蠡湖
禹迹停终古,湖光荡至今。涵云四天影,注瀑一山心。
垂白浮孤棹,飞乌背远林。所思犹未见,渔唱夕烟深。
同毕牧生萧湘隐游万松庵
城喧时得避,松为响飕飕。复与行吟接,因令旅思留。
维新香火故,结夏石堂秋。看展华严礼,殊无一字酬。
宿城西与麦盛际
杠门新一出,听尔话汾州。远梦断山驿,冷烟生海楼。
得僮吴语变,开箧汉碑留。莫恨田方老,还应教魏侯。
寄慧公上人用前寄在犙禅师韵
袈裟西出雪峰寒,舍卫曾分一钵餐。白马经惟童寿译,黄梅心自祖师安。
春江欲引回肠去,浊世宜将慧眼看。居士辩才今善病,君来酬对未应难。
薄游方归过某生馆
长松一路接柴荆,昨日言归轸友声。翠鸟斜飞荷沼漾,玉人端坐竹风清。
舟维坛下歌渔父,琴取闺中抚马卿。羽翼无多君自爱,秋高鸿鹄谢卢城。
思旧诗 其六
关路前致辞,劳劳子何之。凌秋进凿凶,慷慨趋危陴。
新组行就列,旧恩良不訾。三命等浮埃,取义终若饴。
招魂魂孰归,将丽太常旗。
寄黎左严
登台问梅信,君有故人心。老作南州卧,愁连东海深。
好风通语默,皦日慎飞沈。相约关前路,匡山且入林。
答赠叶虎竹
少年何事被愁侵,玉树萧萧忆故林。万卷幼依慈母读,七言閒对野鸥吟。
若教视草知能手,便拥如花不称心。暂觅交亲道情素,山中萝月约秋阴。
陈子升
(1614—1673)明末清初广东南海人,字乔生。陈子壮弟。明诸生。南明永历时任兵科右给事中,广东陷落后,流亡山泽间。工诗善琴。有《中洲草堂遗集》。► 559篇诗文
读区太史集因赠区二延之
思旧诗 其七
葩经体
古结交行
中洲草堂新成
水瓜架
舟中瓶梅 其一
娄县赠孟传是明府
落落
寄蒋南陔先生
续作锁柳销鸿之曲
四会访朱子敬表兄学署
又续锁柳沈灯引
沉香浦送澹归上人兼寄元孝金吾
光孝寺铁塔
丹阳道士浇花歌
长兴陈高祖陵下作
五逝叹 其四 李给事乔之 毓新
赠李调甫程乡
谢伯子户部自香山见过
宿朱吉人莲花庄是赵松雪故居
感秋四十首 其九
念珠
辛丑拜墓作 其二
口号赠故人
续成语四首 其一
怀兰引
吴兴舟过盛舍乡怀凌忠清
岁除答梁羲倩敦五两甥 其二
赠赵双白
四愁 其四
始安寻颜延年故迹
自五羊至河源得二十绝句
五逝叹 其二 张庶常天如 溥
姚六康石埭署中醮会同张芑山秦又宛沈天士卢弗疑曹扶三张师仲堵雪 ...
五子咏 其一 朱王孙仲韶 统
冬心 其三
予居客馆争人养白鹇又有持山鸡至并置笼中山鸡斗击白鹇损其毛羽予 ...
赠马太监
寄赠泰和萧子
后白燕
虎贲将军
飞燕咏
同旷圆大师庞若云诸子游家牧止深村别业
湟水舟中
寄梁药亭芙蓉村居
咏萧何
续成语四首 其二
戏画并题
春帆
咏怀古迹五首 其二 台岭
与彭海翼夜话
咏陈思王
遥送孙无言自扬州还黄山
乡中有井出泉甘冽好事者浚而识之邀予为咏
赠屈贲士仪部
元夜咏灯影
西阁书壁三十六韵
吹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