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贬谪岁月,柳宗元预言了自己的死亡

贬谪岁月,柳宗元预言了自己的死亡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如果把《江雪》看成一首藏头诗,柳宗元写的是:千万孤独

  从冠盖满京华的长安贬到山遥水远的永州,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柳宗元感受到了无边无际的千万孤独。以后,这孤独将伴随他终生

  而与孤独作战,也将是他终生的宿命

  在孤独的宿命中,他努力寻找并创造生命的意义

  于是,千年之后,我们看到了一位清瘦的智者和仁者,也看到了文字的光芒与力量

  


  柳宗元预言了自己的死亡。

  春暖花开时节,他在郊外亭中与几名下属饮酒。酒至半酣,他忽然长叹,“我被朝廷贬谪到柳州,不能为时所用,这是我人生的大不幸;但到了柳州,与你们相处甚好,又令我宽慰。不过,我明年就要死了。”

  众人都以为柳宗元喝醉了,纷纷温言相劝,并再次向他敬酒。柳宗元来者不拒,终至酩酊大醉。

  回首往事,自从参与永贞革新并遭保守派清算以来,短短一生中的最后十几年,柳宗元几乎都是在贬谪中度过的。在永州捱过漫长的十年后,一度,他被召回长安。正当他以为贬谪已然结束,前途即将重放光明时,又被贬往更为偏远的柳州。

  贬谪南方,似乎是柳宗元的宿命。他在永州和柳州,度过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岁月。贬谪毁灭了他,也造就了他。

  俟罪非真吏

  盛夏,湘南大地有如火烤。正午,空气仿佛在蒸笼里蒸过。我赶了数百公里的路,来到潇水即将汇入湘江的永州城外。潇水之滨,一条曲曲折折的老街,顺着潇水的一条支流延伸到远处的山峦中。老街中部,有一座古老的祠堂。这就是为了纪念柳宗元而于北宋年间修建的柳子庙。至于老街,就叫柳子街。

  

永州柳子街。聂作平摄


  柳子街尽头,是著名的黄叶古渡。历史上,它是由湖南进入广西的重要通道,是连接中原与岭南的要津。

  回望千年以前,柳宗元是带着一身伤痛与悲愤来到永州的。

  柳宗元积极投身的永贞革新,其目标是想解决影响朝廷长治久安的两大毒瘤,即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但事实上,革新一百多天里,改革还远没有真正触及这两大痼疾时,宦官和藩镇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不利于他们的气息,因而先发制人。于是,包括柳宗元、刘禹锡在内的革新者——史称二王八司马——纷纷被贬往边远地区。

  最初,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当他带着家人前往邵州赴任时,刚到洞庭湖,又接到朝廷的新任命:撤销正四品的邵州刺史,改任正六品的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后一个职务,换句话说,就是编外的闲员。按唐朝惯例,员外置就是保留行政级别,但不得干预政务。一句话,既没有公务,也没有官舍,像犯人一样被禁锢在一个地方,不得许可,不能随便出境。用柳宗元后来所写的诗来说,那就是“俟罪非真吏”。

  1200多年前,柳宗元一行溯湘江而上,终于抵达临水而建的永州时,已是永贞元年(805年)年底了。

  还在船上,柳宗元就已经感觉到了越来越浓的节日气氛。进入永州城,节日气息更浓了。大户人家张灯结彩,朱门深院飘出酒肉的香味,集市上拥挤着众多做买卖的民众。

  但是,柳宗元还不知道这个新年将如何度过,甚至,该在哪里度过。

  永州又称零陵,其名得自于上古贤君尧,据说他的陵墓就在这里。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在此设了零陵县。隋朝时,改零陵为永州。湘江与潇水在城外交汇,永州城就坐落于江畔的山峦之间。

  唐制,全国的州根据管辖人口数量划分为上、中、下三等。全国共有州327个,其中上州109个,中州29个,下州189个。具体来说,凡人口在3万户以上的为上州,人口在2.5万户以上的为中州,人口在2万户以下的为下州。

  唐代的永州隶属江南西道,下辖零陵、祁阳、湘源和灌阳四县。大致包括今天的湖南西南部和广西东北部部分地区。开元时,永州有27000余户,17万余人,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州。然而,经过安史之乱,到了几十年后的元和年间,人口剧减,当时的统计竟不到1千户。虽然这很有可能是当时户籍管理混乱造成统计有误。但不管如何,柳宗元就要安身立命的永州,的确是一个山困水阻,人烟稀少的荒凉之地。

  柳宗元到刺史府向刺史报到后,几乎不抱希望地提出能否为他一家老小解决住所。果然,柳宗元失望了。刺史对他既不热情,也不冷淡,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或者说,有礼貌地拒人千里。

  其时,柳宗元一家老小还住在城边的客栈里,但那里显然不可能住得太久。必须尽快找到房子。并且,由于收入微薄,还得精打细算,房租一定不能太贵。

  就在柳宗元忧愁不已时,龙兴寺的住持重巽和尚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他早年在长安与柳宗元相识,很钦敬柳宗元的文才与胆识。听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的消息后,他天天派人到刺史府打听。这天,当他听说柳宗元已到刺史府报到后,急忙坐了小船过江来邀请。

  柳宗元十分感激重巽的盛情。龙兴寺,便成为柳宗元贬谪生涯中的第一个居住地。

  今天的永州是湖南省辖市,市府驻地在冷水滩区。与冷水滩相距几十公里的零陵区,既是古代零陵县治所在地,也是永州州治所在地。

  永州州城外,湘江环绕,龙兴寺就座落在湘江西岸的小山坡上,与永州城隔河遥遥相望。据记载,唐时的龙兴寺,早在几百年前的三国时期,蜀国重臣蒋琬和吴国名将吕蒙曾先后在此居住,后来才改成了寺院。

  这是一座年久失修的小庙。柳宗元看到,小山坡上的寺庙四周,林木参天,怪石林立。因为地处偏远的城西,寺里人迹罕至,大白天的,野鸭和白鹤也三五成群地飞到寺庙中庭觅食。寺庙大殿前的台阶下,竟然生长着一丛丛高过人头的芦苇。总而言之,龙兴寺给柳宗元的第一印象就是破败,荒凉,如同他彼时的心境。

  龙兴寺里的房舍并不多,重巽和尚把西厢房拨给了柳宗元一家居住。西厢房卑湿,光线昏暗。与柳宗元在长安的官邸相比,无疑霄壤之别。次日,重巽和尚找来工匠,在墙上增开了一扇窗,并在屋子外面,用木头搭起一个小小的回廊,这才勉强可以住下了。

  从繁华的京城到边远的下州,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落差是巨大的,而各种不适应也随之而来。

  首先是语言不通。自秦汉伊始,政府为了政令畅通,就一直在推行“普通话”,它们被称为雅言、正音、官话。唐代,洛阳是东都和重要城市,因此,唐朝的官话是以洛阳读书音为准。所谓洛阳读书音,不是洛阳方言,而是洛阳太学里教学采用的标准读书音。但是,掌握洛阳读书音的毕竟只是少数仕人和商人,远在中原文化圈之外的边僻之地,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洛阳读书音为何物。

  语言不通几乎也是唐代所有流贬边地的官员遭遇的第一件麻烦事,比如元稹贬往通州时,他最苦恼的事就莫过于语言不通:夷音啼似笑,蛮语谜相呼——这远离首都的蛮荒之地,当地人明明在哭,听起来却像在笑。佶屈聱牙的方言,只能连猜带蒙。韩愈在阳山作县令时,因双方言语不通,在与当地人交流时,竟发生了相互指斥的误会。

  柳宗元到了永州后发现,“楚、越间声音特异,鴂舌啅噪”,当地人的方言,压根儿就不知道在说什么。当然,令柳宗元感慨万千的是,他没想到在永州一住十年,到了后来,原本一头雾水的永州方言,不仅听得懂,甚至还能说几句,以至发出“听之怡然不怪,已与为类矣”的感慨。

  比语言不通更让柳宗元心惊胆战的是永州迥异于北方的环境。柳宗元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永州于楚为最南,状与越相类。仆闷即出游,游复多恐。涉野有蝮虺大蜂,仰空视地,寸步劳倦。近水即畏射工沙虱,含怒窃发,中人形影,动成疮痏。

  

湖南永州地处湘南山地,境内群山起伏,溪流纵横,自然景观雄奇秀丽。这是九嶷山瀑布的壮丽景色。(1990年5月31日)新华社记者胡功田摄


  意思是说,永州在楚地最南方,环境与南越相似。住在龙兴寺未免寂寞,于是四处走走,但这种出游却带来了更大的恐惧:进入山中,丛林里有蝮蛇和毒蜂,走路时不得不一会儿看天一会儿看地以提防,走几步就累了;临近水边,水里有能够从水中射人,中者必生恶疮的射工、沙虱之类的恶虫。

  语言和生存环境固然恶劣至极,但与贬谪的精神打击相比,或许还算稍好的。

  因为得罪朝廷——所谓朝廷,既包括当道的权臣,更有权臣背后对二王八司马改革不满的唐宪宗。柳宗元诸人此时已被看作异端,打入另册。远贬永州,固然昔年交游的朋友都已杳如黄鹤,即便关系亲密的亲友,也害怕受到牵连,连书信也不敢写。甚至,那些从前追慕他的人,如果手里有他曾经的书信,也赶紧悄悄地毁掉,以免让人知道自己原来和柳宗元有关系。

  在闭塞的永州,柳宗元看不到希望,也看不到脚下的路在何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下,他很快病倒了。根据他留下的文字看,他在贬谪永州途中已经生病,到了永州后,由于吃药太多,病情虽然缓解,却伤了元气,落下了后遗症:走路膝盖发软,坐下来肌肉和骨头酸痛,头发一把一把地掉,就像杜甫说的那样,已经“浑欲不胜簪”了。记忆力也越来越差,读古人传记,才看几页,就必须再三地翻回去看,因为已经记不起传主的名字了。

  这时的柳宗元,其实只有三十七岁。放在今天,还是年富力强的青年。

  丧乱之年

  在永州,两位朝夕相处的亲人先后辞世,带给柳宗元无尽的悲痛。

  首先是他的母亲卢氏。卢氏年事已高,旅途舟车劳顿,加上替儿子的前程担忧,到了永州就一病不起。

  其时的永州,不仅“炎暑熇蒸”,更要命的是“诊视无所问,药石无所求”。缺医少药,卢氏只能以老迈之躯硬扛。半年后,终于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八岁。

  母亲的去世对柳宗元打击极大。柳母卢氏出身于书香门第,通诗书,识大体。柳宗元在为母亲所写的墓志中称她:“尊己者,敬之如臣事君;下己者,慈之如母畜子;敌己者,友之如兄弟。”

  柳宗元四岁时,其父柳镇在外做官,卢氏独自抚养柳宗元和几个姐姐。卢氏想教柳宗元识字,家中却无书。为此,卢氏凭记忆书写了古赋十四首,一首首地教他。柳宗元的父亲在十多年前去世,其时,柳宗元的几个姐妹都已出嫁,孀居的母亲一直跟着惟一的儿子。柳宗元是他的骄傲,也是他的依靠。

  当得知柳宗元被提拔到礼部并深受重用时,卢氏却不无担忧,一再劝告儿子要谨慎行事。

  唐宪宗登基后,革新派被罢黜,柳宗元也被停职。更严厉的处罚还未下来的一个多月里,柳宗元惶惶不可终日,卢氏镇静地提醒他:“汝忘大事乎?吾冢妇也,今也宜老,而唯是则不敢暇,抑将任焉。苟有日,吾其行也。”

  当出任邵州刺史的诏令下达,卢氏为儿子躲过了性命之忧而欣喜,高兴地对柳宗元说:“吾愿得矣。”

  等到洞庭湖上接到驿船送达的改任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的诏命,柳宗元感觉天都塌了下来时,卢氏劝慰他:“汝唯不恭宪度,既获戾矣,今将大儆于后,以盖前恶,敬惧而已。苟能是,吾何恨哉。明者不悼往事,吾未尝有戚戚也。”

  法事做毕,卢氏的灵柩暂时放在龙兴寺的一间小屋里。按唐人习惯,柳宗元必须把母亲送回老家长安万年县,与父亲合葬在一起。但是,身为贬谪之官,没有朝廷许可,他不能离开永州半步,否则就是严重违法行为。

  不得已,第二年,柳宗元只能委托表弟卢遵,让他护着母亲的灵柩,踏上了北上的路途。

  世事难料,柳宗元和卢遵都不曾想到的是,多年以后,当柳宗元也像母亲那样客死异乡时,同样是卢遵,这位古道热肠的表弟,如同当初护送卢氏的灵柩一样,把柳宗元的灵柩也护送回了遥远的万年县。

  几年后,柳宗元又一次不得不承受亲人永别的痛苦。

  这一次是他的女儿和娘。自从母亲卢氏去世后,和娘就是柳宗元在世上惟一的骨肉至亲了。然而,正当山花烂漫地开满永州城外的山峦与沟谷时,十岁的和娘因病而夭折了。

  五年前,幼年丧母的和娘跟随父亲和祖母一道,千里迢迢地从长安来到永州。在荒凉破败的龙兴寺,她天真的笑容曾是柳宗元人生中不多的感到温情的事物。龙兴寺地处荒郊,寺外便是幽深的林子,蛇虫野兽出没;而整座龙兴寺,除了柳宗元一家外,只有不多的一些和尚,整天待在庙里的和娘连一个小伙伴也没有。

  寂寞中生活了五年的和娘,很多时候,她就在院子里玩泥巴。玩着玩着,便趴在地上睡着了。柳宗元把她抱回床上时,她又在一阵阵鸟啼中醒来。

  慈祥的祖母去世后,和娘更加孤独。七八岁时,柳宗元开始教她读书。有时候,和娘在院子里玩耍,就折下院中的树枝,在湿润的泥地上写字。柳宗元写诗记录说:“小学新翻墨沼波,羡君琼树散枝柯。在家弄土唯娇女,空觉庭前鸟迹多。”

  和娘病后,就像卢氏当初生病时一样,也缺医少药。这个懂事的孩子天天到庙里的大殿上叩头拜佛,希望佛祖赐她平安。为此,她向佛许愿说,如果我的病好了,我就在庙里做杂役。并另取了一个名字:佛婢。

  等到她的病越来越重时,干脆请求重巽为她剃度,她要削发为尼。重巽和柳宗元都明白,这个乖巧懂事的小姑娘在世上的日子已经不多了。重巽取来器具,亲自为她剃去满头青丝。

  元和五年四月三日,十岁的和娘还是病死于龙兴寺。临终前,柳宗元一直坐在和娘床头。和娘抓住父亲的手,用极其微弱的声音请求父亲,不要把她葬在寺外的山上,那里有蛇虫,有野兽。她害怕。柳宗元含泪答应了。

  在为和娘写的《墓砖记》中,柳宗元凄楚而绝望地写道:孰致也而生,孰召也而死。焉从而来,焉往而止。魂气无不之也,骨肉归复于此。

  是的,这是贬谪中的柳宗元对命运的追问:是谁让你生到我家做我的女儿?是谁又匆匆召唤你走向死亡?你从哪里来?你如今去了哪里?你的灵魂和气息都已经消失,只有冰冷的躯体还留在人间……

  总之,那是一个丧乱的年代。

  尽管远在湖湘之南,群山将小小的永州包围,凶问依旧不时从四方传来。一次次为这些凶问所震惊,伤感,柳宗元常常风露中宵,在龙兴寺里四处游走。

  首先是永贞革新的灵魂人物王叔文被赐死。王叔文此前贬往渝州作司马,唐宪宗犹不能释怀,下旨将其赐死。王叔文被赐死,让包括柳宗元在内的二王八司马中的幸存者胆战心惊,再次为性命忧惧。天威难测,难保哪一天来自长安的使者就会带来噩耗。

  然后是王伾和韦执谊病死于贬所。他们同样是永贞革新的灵魂人物。一个贬任开州司马,一个贬任崖州司马。开州和崖州,都是比永州还要落后闭塞的地方。

  接着是表兄吕温病逝。吕温既是柳宗元的表兄,又是“交侣平生最得意”的知己。吕温因出使吐蕃,没有参与永贞革新。但他后来得罪宰相李吉甫,先后贬到衡州和道州任刺史。衡州和道州都与永州不远,一个在永州之北,一个在永州之南,吕温与柳宗元书信往来,互通音问,相互支撑。

  不论在衡州和道州,吕温的职务都是刺史,也就是当地的一把手,而不像柳宗元,不仅不是一把手,还是编外。这样,吕温就能用手中的权力,为老百姓做些实事——后来,当柳宗元在柳州做刺史时,也走上了和吕温相同的路子。这是后话。

  体恤百姓、与民休息的吕温四十而丧,衡州和道州百姓如丧考妣。湖南人爱饮酒聚会,吕温去世时正值社日,往年人们都要相聚饮酒作乐。这一年,他们却“不酒去乐,会哭与神所而归”。

  柳宗元说,他居住的永州,正好地处衡州和道州之间,吕温死后,老百姓“哀声交于北南,舟船之上下,必呱呱然”。柳宗元感叹,民众对地方官的真切悼念,只听说过古代有过这种情况,现实中还是第一次见到。

  永州八记

  就像一只受伤的野兽,躲到阴暗的角落里独自舔着身上的伤口,当伤口慢慢愈合,正常的生活还得重新开始。

  柳宗元在永州度过了十个春秋,相当于他全部生命的五分之一多。前四年,他居住在龙兴寺。后来,柳宗元决定修建一所自己的房子。

  这不是心血来潮的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反复考虑。促使柳宗元修房造屋的原因有几个:

  其一,永州多竹木,建筑多用竹木为原材料,容易发生火灾。“五年之间,四为大火所迫”,差不多一年多就发生一次火灾,让他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遭受了很大损失。他认为,如果单独修建一座房屋,或许会避免人多事杂带来的火灾之虞。

  其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如果说在开初的四五年里,悲愤的柳宗元还满怀起复的希望,并天真地认为随时有可能被调回长安;那么,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朝廷几次大赦,其他受到处分贬谪的官员都回到长安,至少也调到内地,而永贞革新的八司马却明文规定“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柳宗元意识到,残酷的政治斗争下他极有可能终老永州。

  既然如此,那就认命吧。更何况,永州的生活已经渐渐习惯,只要能看看山水,写写诗文,永州原也是可以久居的。因而,他决定“筑室茨草,为圃乎湘之西,穿池可以渔,种黍可以酒,甘终为永州民”。

  元和五年(810年),柳宗元在距龙兴寺不远的潇水西岸的一条小河边买下一块荒地,在那里修筑起一座远离尘嚣的居所。<br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MAX-WIDTH: 100%; overflow-wrap: break-word" p="" <="">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唐代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李西川荐琴石

唐代 柳宗元

远师驺忌鼓鸣琴,去和南风惬舜心。
从此他山千古重,殷勤曾是奉徽音。

新植海石榴

唐代 柳宗元

弱植不盈尺,远意驻蓬赢。
月寒空阶曙,幽梦彩云生。
粪壤擢珠树,莓苔插琼英。
芳根閟颜色,徂岁为谁荣。

北还登汉阳北原题临川驿

唐代 柳宗元

驱车方向阙,回首一临川。多垒非余耻,无谋终自怜。
乱松知野寺,馀雪记山田。惆怅樵渔事,今还又落然。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唐代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唐代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 184篇诗文

诗人柳宗元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