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盐池,不仅是山西的一大宝藏,在华夏文明的发展史上也有着具足轻重的地位,古代盐铁是国家控制的战略物资,我们自称炎黄子孙,在华夏定鼎的雏形时代,不管是炎黄的涿鹿之战,还是黄蚩的阪泉之战,都是围绕争夺盐池而展开的,谁占据盐池谁便可问鼎华夏。
看似平静的百里盐池,实则蕴藏着神奇,就是这一池水,夏产盐,冬产硝,非人力可为,玄机就在于化学反应,盐池就是一座天然的反应池,看似清澈的池水,富含钠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普通的无机盐结晶曲线是随浓度增加温度降低而析出,芒硝就是这一类,芒硝化学名叫十水硫酸钠,是钠离子和硫酸根结合的产物,所以冬天气温下降到零下15度,大约元旦前后,芒硝便结晶析出,我们可以看到元旦到春节各地的硝工齐聚盐池,冒严寒而劳作;另一类比较特殊,在同样的浓度下结晶曲线是随温度升高而析出,这就是氯化钠,俗称食盐,所以在最炎热的七月,南风一刮,落盐白花花。冬天产硝,夏天捞盐,这是造化赋予盐池儿女亘古不变的章程。
现在,大量的海盐出产,盐池的食盐已基本退出市场,只产芒硝,从摄影家的镜头可以看到壮观的硝工劳作场面。
不管是食盐还是芒硝,化学反应本质是量变到质变,温度和浓度达到临界点,一夜之间连片的结晶体便从水面上露出来,千姿百态,晶莹剔透,不看不知道,盐池真奇妙!
柳宗元是山西河东人,他对家乡的风物爱之深识之透,他的《晋问》仅用331个字,便把盐湖的自然风貌、盐花的生成结晶和盐工生产的壮景以及运城盐池对国计民生的巨大贡献说了个透彻。他用描写、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把运城盐池写得那么美丽,那么灵性。
原 文
猗氏之盐。晋宝之大者也。人之赖之与谷同。化若神造。非人力之功也。但至其所。则见沟堘畦畹之交错轮囷。若稼若圃。敞兮匀匀。涣兮鳞鳞。逦瀰纷属。不知其垠。俄然决源酾流。交灌互澍。若枝若股。委屈延布。脉写膏浸。潗湿滑汩。弥高掩痹。漫垅冒块。决决没没。远近混会。抵值堤防。瀴瀛霈濊。偃然成渊。漭然成川。观之者徒见浩浩之水,而莫知其以及。神液阴漉。甘鹵密起。孕灵富媪。不爱其美。无声无形。熛结迅诡。廻眸一瞬。积雪百里。皛皛冪冪。奋濆离析。鍛圭椎璧。眩转的皪。乍似陨星及地。明灭相射。冰裂雹碎。嵱嵷增益。大者印累。小者珠剖。涌者如坻。坳者如缶。日晶熠煜。螢骇电走。亘步盈车。方尺数斗。于是裒敛合集。举而堆之。浩浩乎悬圃之巍巍。皦乎溔乎。狂山太白之淋漓。骇化变之神奇。卒不可推也。然后驴赢牛马之运。西出秦垅。南过樊邓。北极燕代。东逾周宋。家获作咸之利。人被六气之用。和钧兵食。以征以贡。其赍天下也。与海分功。可谓有济矣。
译 文
运城盐池,是山西的一大宝藏,可以与人们赖之以生存的粮食相媲美。它的生成造化好像神人制造,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成效。只要你到那个地方,就能看见沟壕和埂埝分隔的盐田。因沟壕和埂埝随地形而设置,互相交错,盘绕屈曲。盐田三十亩的称畹,五十亩的叫畦。大小不等的畦畹,好像是庄稼地,又好像是蔬菜园。盐田敞开胸怀,水似乎缓缓流动,是那样的广阔,那样的平坦。盐湖水面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微波荡漾,像鱼鳞一样晶莹明亮,连绵不绝,高低曲折,伸向远方,乱人眼目,凝望无际。一会儿盐工引导卤水,浇灌盐田。那一个个畦畹都仿佛得到及时雨的润泽,犹如弯曲的四肢,一下子伸长舒展开来。又好像血管流淌着油脂,浸润着它偌大的身躯。盐湖水涌动的涟漪是那样的明亮,柔滑和光洁。远远看去,高低参差,互相掩映。流水溢过畦埂,漫灌着那一块又一块的盐田。看似水在流动,却又无声无息。看那流水从远处奔流到眼前,聚集到一起,互相涌动,推波逐澜,直达堤防。缥缈的盐湖水充足而恩泽厚。它安闲得像个深潭,又好似是条大河。游人只看到盐湖浩大的水面,却不知道它的来龙去脉。盐湖那神奇的液体,在太阳光照下,暗暗地渗出,自然过滤以至干凅。令人流涎的美味盐花便密密麻麻地结晶起来,蕴含着灵气,富饶着大地。它一点儿也不吝啬,无声无形,毫不张扬。结晶之神速,真是不可思议。眨眼间,百里盐田犹如积雪一样光洁明亮地覆盖着。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曾在盐湖之畔抚琴歌咏“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风吹拂,犹如魔术般地撬动,使僵卧的积雪分崩离析,成为盐粒,像打磨过的玉圭和质朴的玉璧那样,晶莹明亮,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忽然,仿佛陨星落地,时隐时现,忽明忽暗,又好像破碎的冰雹撒将下来,堆积成一座座小山,越堆越大。大的盐粒像玉制的官印,小的盐粒如剖开的珠子,累积成堆。冒起的地方像小山,洼下的地方像酒罈。在太阳的光照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犹如受惊的萤火虫飞来飞去,又好像是不停地在闪电。遍地玉珠般的盐粒不用几步远,就可以装满一大车,一立方尺足有好几斗重。这时候,盐工们铲的铲,刮的刮,把盐粒收拢聚集起来,然后再把收拢聚集起来的一堆堆盐粒担到一个地方囤积起来。光亮洁白啊!犹如昆仑山顶那个悬圃,高峻而壮观。又好像太白山那样酣畅淋漓,变化莫测。无不感到震惊,百思不得其解。然后你会看到,驴骡牛马转运盐的盛景:西出陕西、甘肃,南过河南、湖北,北达北京、大同,东越齐鲁大地。家家都享受到咸盐的美味,人人都得到六气的化用。因盐征来的税赋,用来供养士兵,和谐国家政权。这是河东大地给予人类的一大贡献啊。河东盐税占到大唐帝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十二点五,说河东池盐的功绩可以与海盐平分秋色,一点也不过分。可以这样评说,河东盐池是大大有益于人民的啊。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钴鉧潭记
钻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钴鉧潭西小丘记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袁家渴记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钻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为“渴”。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而无际。
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词,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奇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飃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焉,出而传于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石渠记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踰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釃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踰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石涧记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踰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奇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