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
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
广西的山很矛盾。
远看外表,它们有南国山峦的葱郁和饱满,厚重,温润而亲切。
但近看形状,那顶端颇为突兀的凸起,让人看到那温润亲切的背后的坚硬、倔强和四处挣扎的力量。
这会不会就是这片土地的性格?
自古以来,南方一直处在他者的位置上被发现、被阐述。尊贵而骄傲的中原人把秦岭淮河以南的土地,都笼统地叫做南方。
但那个秦淮烟雨里的南方,那个水村山郭酒旗风的南方,那个西湖歌舞几时休的南方,决然不同于广西这种南方。
这种南方,是惊风乱飐密雨斜侵,是瘴气四起猿猴哀啼,更是音书断绝的百越之地。
古代中国的士子都曾拥抱过这两种南方,即使并非主动。在当时价值体系中,只有在天子脚下做官才是人生正途,任何外放都只是落拓江湖。
不过,对于前一种南方,被动里掺杂了些许安慰与惊喜;而对于后者,则永远充斥着无尽的苍凉。
那些被流放至此的人,会怎样看待这山,看待这水?我想起了那个曾在此终老并死去的诗人——柳宗元。
柳宗元出生在代宗大历八年,这是“安史之乱”后的第十年。
他在21岁的时候中举,所中即是时人趋之若鹜的进士科。同年中有一生好友刘禹锡。
26岁时又通过博学宏词科,受命集贤殿书院正字,职务是校理经集图书。
如今看来,这虽只是一个“从九品上”的小官,但在当时,由进士出身,授校书、正字,然后出任畿县令、尉,再回到台、省做郎官,是士人最理想和快捷的进身途径。
出仕后的几年,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学识,在长安已经小有名气,并且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然世事多变,“八司马事件”后,柳宗元一朝被贬永州。
不到半年,同来的母亲就因水土不服又无人照顾而去世,留下柳宗元一人在此。
他没有在永州置办房屋,只是寄居寺庙。因为被贬的八司马无一不抱着遇赦复出的幻想。
可就在他们被贬的一年内,朝廷竟三次下发诏令一再重申“八司马”不在宽赦之列,不得“量移”至京城附近。
回京的幻想破灭。他开始慢慢劝服自己安心久居,“筑室茨草,为圃乎湘之西,穿池可以渔,种黍可以酒,甘终为永州民”。
元和五年,他在潇水西的支流冉溪附近购得一片土地,清除积秽,疏泉穿池,构亭筑屋,并将冉溪改名为“愚溪”。
就是在愚溪附近,他发现了西山、钴鉧潭、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
人们读他的山水游记和山水诗,以为山水终得以慰藉这个孤苦的灵魂,以为他会像欧阳修那样,即使贬官至滁州,依然看花、春游、喝酒和大笑。
但是,他终究不是欧阳修,不是苏东坡,甚至也不是好友刘禹锡,即便身处山山水水之中,他放不下的依旧是自己,看见的也依旧是万古寂寞心。
他写下一首《溪居》以明志:“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但事实上,这只是他的口是心非。
他何曾因为簪组累?也何曾因为贬谪幸?或许他曾晓耕翻露草,也曾夜榜响溪石,但是来往不逢人的寂寞生活,以及长歌当啸的心绪,怎么看也不是闲适旷达。
或许,处在山水风景里的柳宗元,更像是他写的《囚山赋》:
宗元谪南海久,厌山不可得而出,怀朝市不可得而复,丘壑草木之可爱者,皆陷井也,故赋《囚山》。
在如波涛一般仰伏回合的万山之间,可爱的丘壑草木都是将他与长安永久阻隔的陷阱,只能让这个囚客“暂得一笑,已复不乐”。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样的陷阱和囚客生涯,一晃就是十年。
元和十年,朝廷急需可用的栋梁之才,宪宗也将八司马召回京城。
四千里的回京路程柳宗元只用了一个月。然而,就在他们兴高采烈地准备东山再起时,戏剧化的是,不到一个月,这些王叔文余党又被全部遣返。
到柳州的这一年,柳宗元四十四岁。
拖着半死的身体和心情的柳宗元,是怎样看待此处的山水,我们不得而知。
我想,他也一定在这山水中看到了一种矛盾的力量和挣扎,一种时时刻刻钻出来的生命蛮力。
他抱着必死和永别的决心,积极用世,仁政爱民,改革弊政。他解放奴婢,发展农林、改善风俗、推行教化,努力惠化一方百姓。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的瘴气和似墨的浓云,让他看不见远方的好友,也送不出久滞的音书。
每到秋来风至,他还是会想念长安。一日,他站在高山之巅,写下一首诗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望不到故乡的柳宗元,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终于柳州。
如今的柳州仍保留着一座柳候祠。
或许,除了味道清奇的螺蛳粉,人们也会想起那首苍凉心境下的打油诗: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刘禹锡和柳宗元:不曾被辜负的友情
他和柳宗元是一对要好到骨子里的好朋友。
那些似曾相识的年少时光
这两人同年出生,都是在公元772年。
两人出身都不差。刘禹锡,字梦得,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也有说他祖上是匈奴人改为刘姓,我不信我不信),祖父和父亲都是小官僚。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刘禹锡作为家中独子,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是河东郡(河东柳氏与河东薛氏、河东裴氏并称“河东三著姓”),祖上世代为官,其父柳镇曾任侍御史等职。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属范阳卢氏(也是从北魏到唐代都超级厉害的一个门阀世族,出过N多个宰相),柳宗元也是家中独子,只有两个妹妹。公元785年(贞元元年),柳镇到江西做官。柳宗元随父亲宦游,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
这两人在同一年进士及第,公元793年,均才21岁,可谓春风得意。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人认识了。后来他们又在同一年登博学鸿词科。
这个时候的大唐,已经不是贞观之治的盛世太平。而是历经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渐渐显示出没落迹象。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官僚结党成为政坛的新常态。
大约因为差不多的经历和阅历,刘禹锡、柳宗元对当时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政治腐败都有深深的不满,却一直未能找到一展报负的好时机,当了好几年的小官僚。
信仰的代价
一直到他们33岁的时候,机会来了。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顺宗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原来的太子侍读王伾和王叔文得到了重用,他们素有改革弊政之志。刘禹锡、柳宗元和他们政见相同、关系很好,这一时间也都被重用,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
然而,这次改革只维持了短短的180天。而其中的所有人,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或者是至尊地位的丧失,或者是生命的停止,或者是一生的沉沦。
改革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被赐死,王伾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边远地区的刺史(地方父母官),在赴任途中又被加贬为司马(地方闲职),史称“八司马事件”。
司马别看是个官,生活是很困苦的。柳宗元一开始只能住在寺庙里,条件艰苦,过了半年他老母亲就去世了。柳宗元第一个老婆是高官之女,感情很好,却仅仅一起生活了三年就去世了,等贬官到了这种边远地区,在讲究门阀的唐朝,同等门第的为了跟他撇清关系,没有人愿意把女儿嫁给他。一般人家的女儿他也不愿意娶,就这么耽误了下来。有个庶出的女儿带到任上,乖巧伶俐,没几年却也病死了。
刘禹锡跋涉了两个多月,从秋到冬,到了朗州,遇到这里刚刚发了大水,根本没地方住,到处凑合,到第二天春天才住到一个茅屋里。过了七八年,跟他相伴多年感情深厚的妻子也去世了。其实他妻子的父亲薛謇和当时当权的宦官薛盈珍是同族,关系不错,薛盈珍还帮薛蹇从一个刺史升官为福建观察使。如果刘禹锡动动脑子,不是没有机会回到长安。但是他就是这么有骨气,在这边远之地住了下来,一住就是十年。
刘禹锡和柳宗元在被贬地都写了很多文章。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湖南零陵地区),写下《永州八记》,《柳河东全集》的540多篇诗文中有317篇创作于永州。刘禹锡在朗州(湖南常德)也没闲着,他现存的800余首诗歌和240多篇文赋中,有200多首(篇)是在朗州写的。其中有著名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再登贬途
两人一直等了十年(815年),才奉诏回到长安。他们的政敌打压他们十年了,估计傲气也磨得差不多了,叫回来看看认罪态度吧。
可是刘禹锡这个人,特别有骨气,不是很在乎,也不是很消停,没事跑去看花,看花就算了,还写诗。《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花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本来你回来大家就不是很放心,你看你还写什么讽刺诗,正好抓住你的小辫子,说他对朝政不满,一下子又贬到远在贵州的播州,那时候还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尚未开化,是蛮荒中的蛮荒。
这个时候柳宗元刚回到长安不久,也被贬到了柳州。我窃想他应该有点受刘禹锡连累,当年一起犯的事,现在一起回来,一个人表现不好,自然连累了另一个人。
虽然柳宗元对自己的遭遇很失望,但他感觉,柳州比播州条件还是好一些。自己母亲早已去世了,刘禹锡的母亲还健在,但已经80多岁了,去那穷山恶水的地方,怎么能行?他几次上书请求将自己的贬地和刘禹锡的互换,并说如果因为这个请求而获罪,他虽死无悔。
终于有人被感动了,出来帮忙,说那也不用互换了,刘禹锡你别去播州了就去连州(广东西北部)吧。
自长安南下连州和柳州,有一大段的路途相同,因而这一次刘禹锡与柳宗元是结伴南行的,一路上自然遍游诸景,诗酒相依。
从江陵下长江、入洞庭、逆湘江,至衡阳,柳宗元仍须乘船取道湘江西去柳州,刘禹锡则需策马跨山南下连州。分别之时,彼此依依不舍,几度唱和。歧路在前,柳宗元先作《衡阳分路与梦得赠别》: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此诗似含规劝之意,虽为老友,或柳宗元对刘禹锡累及自身获贬恶州的《桃花诗》不以为然吧,刘禹锡似有所悟,答诗《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曰: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有所思”,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老友的观点。子厚又作《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岁晚当为邻舍翁。
柳宗元说,我们将来如果能够得到皇恩回家,晚年我们俩就当邻居啦。对此,刘禹锡以《重答柳柳州》相酬: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都写了两首诗了,柳宗元还是依依不舍,再作《三赠刘员外》: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
回想这一生,不知道今日一别,什么时候还能见面呢?
刘禹锡以《答柳子厚》相赠:
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
会待休车骑,相随出罻罗。
他们俩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了。
不辜负,最后的呼唤
刘禹锡在连州还好,环境比柳州好。虽然身体不好,又穷,连别人送他的马都要拿出去卖钱,但是他性格比较乐观豁达。
柳宗元性格比较沉郁,看他写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真是天地之间独一份的寂寥和悲伤。长期处于这种心境,身体每况愈下。
朝中一直有人帮他求情,想让他回长安养病,可是诏他回京的诏书还在路上,柳宗元却死在了柳州,时年才47岁(公元819年)。
柳宗元死前连连呼唤“梦得……梦得……”写下书信将自己的文稿托付给刘禹锡。 这时,刘禹锡年近九十的母亲刚刚去世,护送灵柩路过衡阳的刘禹锡,接到柳宗元去世的噩耗,“惊号大叫,如得狂病”,悲痛万分,伤心欲绝。他立即停下来为柳宗元料理后事,遂作《重至衡阳伤柳仪曹并引》,对前事悲叹不已。其诗引言云:
“元和乙未岁,与故人柳子厚临湘水为别,柳浮舟适柳州,余登陆赴连州。后五年,余从故道出桂岭,至前别处,而君没于南中,因赋诗以投吊。”
诗曰:
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
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
马嘶循故道,帆灭如流电。
千里江篱春,故人今不见。
柳宗元为官清廉,为柳州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但自己却贫病交加,家无余财。留下两儿两女,大儿子才四五岁,小儿子是遗腹子,分别由刘禹锡、韩愈等亲朋好友抚养。
刘禹锡抚养了柳宗元的大儿子周六,将他视如己出。他对柳宗元念念不忘,三次写《祭柳员外文》,发誓一定要将周六好好抚养成人。
“鸣呼子厚!卿真死矣!终我此生,无相见矣。何人不达?使君终否。何人不老?使君夭死。皇天后土,胡宁忍此!知悲无益,奈恨无已。子之不闻,余心不理。含酸执笔,辄复中止。誓使周六,同于己子。魂兮来思,知我深旨。”
情真意切,即使过了一千几百年,叫人现在读来,也还是鼻子酸酸的。
若干年后,周六进士及第,也踏上了仕途。
刘禹锡花了余生二十多年的时间,为柳宗元整理遗稿,编纂成集,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柳河东全集》。
对一个古代文人来说,这一生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子嗣和文章。刘禹锡一力承担,都帮柳宗元维护了下来,而且做得很好。
就这么潇洒的老去
大和元年(827年),刘禹锡50多岁了,任东都(洛阳)尚书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
老头子虽然一生备受打击,在贬谪中耗尽青春,但他就是不服输,不低头。一到长安,就又写了首《再游玄都观绝句》: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说当年玄都观那么多桃花,今天已经一棵都没有了,连种桃的道士也不见了,可是我刘郎今天又来了!简直是打不死的小强啊。
刘禹锡老了,终于能过几天安生日子了。但是他想起当年一起被贬为八司马的韩泰还远在湖州,“终日相思不相见,”也许是想起了当年柳宗元为他做的一切吧,他上书请求让韩泰来替他当集贤殿学士,却没有获得准许,最后韩泰死在常州刺史任上。
这个时候,刘禹锡的朋友很多都去世了。白居易的好朋友元稹也去世了。刘禹锡和白居易这两个活得久一点的老头,同年回到了洛阳,开始聚到了一起。
《旧唐书•裴度传》载:"视事之隙,与诗人白居易、刘禹锡酣饮终日,高歌放言,以诗酒琴书自乐,当时名流皆从之游。"至此,刘白诗人群体的交游酬唱活动已经初具规模。刘禹锡和白居易经常在一块,写有大量酬唱诗。
当年白居易被贬,刘禹锡就写诗劝他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老了老了,白居易晚年得子,心爱非常,结果几岁上也夭折了,心痛得要死,还是刘禹锡安慰他。他俩还编写了《刘白唱和集》(先后编集4次共5卷),白居易曾以"四海齐名白与刘"自夸。
很高兴,刘禹锡,这个坦荡可爱不服输的老头,最后的人生时光,是幸福的。
生活吻我以痛,我却报之以歌
柳宗元似乎一辈子都在犯“二”:
认识了两个把他带到“天堂”又连累他走向“地狱”的姓王的人;
遇到两个对他有着重大影响的皇帝;
交了两个很“二”的朋友;
一生遭到两次贬谪;
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原本就容易活得很累,更何况像柳宗元这样正直、追求完美的人呢?
有谁不想过潇洒的生活?面对磨难的时候,柳宗元也很想故作轻松地甩一甩头,淡定地说: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世界还真的偏偏爱以“痛”来吻他,他真的能做到“报之以歌”吗?
大历八年(公元773年),长安,“安史之乱”结束后的第十年。
别看唐朝经历了这场战乱后已经由盛转衰,那还只是“转”,还没有真正的“衰”,长安依旧是8世纪全世界最繁华、最富庶的国际大都市。
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到处都是来这里追求梦想的人,也有人举家从外地迁到这里,在长安安家落户,随便拿块砖头一扔,没准儿就能砸着一个贵族。
砖头现在扔到了一户看似普通的姓柳的官宦人家,他们家诞生了一个小男孩儿,这个小男孩儿长大后会用他的笔搅动整个文坛,他会成为一个大量写山水游记的人,一个把寓言故事发展完善的人,整个中国文学史永远也不可能绕开的一个人。
他,就是柳宗元。
从小,父母就会告诉他,他们是河东人(今山西运城永济市),河东有三大姓,柳、薛、裴。
他们祖上,非常有名的一个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还有一个,是唐高宗李治第一位皇后王皇后的舅舅。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柳家最风光的时代就是王皇后的时代,那时他们家同时在尚书省任职的就达二十三人之多。可是随着武则天的上位,王皇后一人败落,全家遭殃。
武则天对王皇后的所有亲戚朋友都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打击迫害,从此,“炽手可热势绝伦”的柳家一蹶不振。
尽管柳宗元从来没有回过老家,可是他对那个承载了他们家族辉煌时代的地方充满了向往,他愿意大家称呼他为“柳河东”。
柳宗元是个懂事聪明又早熟的孩子,他从小就有两个愿望:
一是让柳家重新辉煌,二是让柳家人丁兴旺。
这两个愿望对于柳宗元而言,实现起来似乎不那么困难。
才十三岁他就替一个高级官员为朝廷写过一封祝贺打胜仗的信;
二十一岁就在高难度的科举考试中考上了进士;
二十五岁通过了高淘汰率的博学宏词科的考试;
之后从皇家图书馆校对管理员(集贤殿书院正字)到长安下辖的蓝田做公安局局长(蓝田县尉);
然后做到国家监察部的高级公务员助理(监察御史里行);
一直到文化部兼教育部的高级公务员(礼部员外郎)。
柳宗元在仕途上一帆风顺,此时才三十二岁。
二十一岁考进士的时候,柳宗元遇到了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朋友——比他大一岁的刘禹锡。
柳宗元很喜欢这个朋友,虽然这个家伙有点“二”,但是他就像火热的夏天,而自己则是沉郁的秋天。
刘禹锡把他介绍给了太子李诵的侍读王叔文以及王伾。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唐德宗病逝,太子李诵即位,他就是唐朝第十位皇帝唐顺宗。
唐顺宗一当上皇帝就重用王叔文和王伾,发动了“永贞革新”。
他们废除苛捐杂税,罢免贪官污吏,召回被贬忠臣,废除扰民害民的“宫市”,还将上千名宫女放出皇宫,让她们自由选择生活。
当时的老百姓拍手叫好,欢呼大喜。
但是革新只进行了八个月就失败了。
顺宗被迫让位。王叔文贬官后被赐死,王伾被贬后病亡,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先后被贬官到很远的地方做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现在 “二王”已经“卒”了,一个皇帝马上要“崩”了,另一个皇帝唐宪宗李纯也登场了。
他当上皇帝以后也大刀阔斧地改革,但是!他就是不用有理想、有才能的刘禹锡和柳宗元。
而且他还宣布,无论什么时候大赦天下,“八司马”在他面前就只有八个字:永不赦免!永不录用!
因为柳宗元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议论立储问题的《六逆论》,触痛了唐宪宗的神经。
一朝天子一朝臣,在政治上头脑简单的柳宗元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朝廷就下诏书让他卷铺盖卷走人了。
从天堂到地狱的路要走多久?
八个月。
长安就是他的天堂,永州(今湖南永州)就是他的地狱。
来到永州之后,他一直在反省自己,为什么自己一心为国,反而落得个这样的下场?还是太一帆风顺了啊!
年轻时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如果没有人引路,做大事时很容易栽大跟头。
结果他还在这里孜孜不倦地找自身原因呢,他那个朋友刘禹锡,此时正没心没肺地在偏远的朗州(今湖南常德)高声为秋天唱赞歌: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大家都说秋天容易悲伤,我咋看不出来哩?我就是觉得秋天好,比春天还好!
我一看到万里晴空,一只鹤凌空飞起,我就特别想作诗!
柳宗元看了朋友托人捎给自己的这首诗,心情开朗了一些,他能想像到刘禹锡手背在身后吟诗的样子,他的表情一定是:
世界以痛吻我,我非要大唱反调!
柳宗元也很想大声唱歌,于是他约了几个朋友陪他一起游玩,他们来到了城郊的小石潭。
这里真美呀,水声叮咚,如鸣佩环,尤其是那水中游动的鱼,好像在和游人逗乐,真有意思!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可是他就是唱不出来,你看那四周: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唉,这地方也太凄凉了,不行,不能呆了,得赶紧回去。
回去以后心情好了吗?没有。他把这件事记下来,就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他游遍了永州的美景,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可是他依然无法高歌。
看到附近的那条冉溪,他给改名叫“愚溪”,为什么呢?
因为我就是太愚蠢了,才会犯弱智错误,才会被贬官到这里来,你跟着我这个愚蠢的人在一起,不叫“愚溪”叫什么?
还有那座小丘,改名!愚丘!
那眼泉水,改名!愚泉!
那条小沟,改名!愚沟!
有时候,一念起,天堂未必就是天堂,一念落,地狱也未必就是地狱。
此时的柳宗元固执地认为,永州就是地狱,他不知道,他在这地狱中将要度过难熬的十年。
十年啊,母亲病逝、女儿夭折、家中失火,柳宗元可谓是家破人亡,他才三十多岁就浑身是病,记忆力也严重衰退。
即便如此,柳宗元依旧在反省自己哪里做得不好,依旧处处为他人着想。
小时候,为他人着想是一个大大的泡泡,光宗耀祖、封妻荫子;
长大后,为他人着想是一道长长的彩虹,改革弊政、中兴大唐;
而现在,为他人着想是一声幽幽的叹息,繁衍后代、延续香火。
他的妻子难产死后,他一生没有再娶,他们夫妻感情甚笃,他觉得再娶对不起妻子,也对不起把自己当儿子一样对待的老丈人。
可是他又不能没有后代,他做梦都能梦到他们家的墓园无人看守,上面长满了杂草,而那些牛呀羊呀在墓园里践踏,怎么对得起长眠于地下的先人呢?
在唐朝,贵族是不允许和普通百姓通婚的,这不尴不尬的贵族身份呀,有什么用!
为了不让柳家绝后,他先后和两位身份低微的女子同居过,第一位为她留下一个女儿,那个十岁的女孩儿跟随他到永州没多久就夭折了,第二位为他生下了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柳宗元觉得没有给她们任何名分对不起她们,就写文章很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
除了这些,他还要为这里的老百姓着想。虽然他并没有什么实权,但毕竟还是永州司马。
永州看着风景很美吧?池塘遍布、荷叶田田,其实里面不是虫子就是毒蛇。
柳宗元看到一个姓蒋的捕蛇人,非常诧异,这些毒蛇别说去捕它们,平常躲都躲不及啊!
可是蒋氏告诉他,毒蛇虽毒,可是它可以治很多病,可以拿这个来抵税。所以尽管自己的祖父、父亲都是被毒死的,他仍然选择留在这里,至少他比那些为了躲避赋税整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邻居还好一些。
柳宗元忍不住悲叹: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节选自《捕蛇者说》)
是的,我没有权力,我不受重用,我现在沦落到只能考虑传宗接代的事了,可是我还是要发出我的声音,希望朝廷能够听到,这样,我才能对得起我的良心。
世界以痛吻我,我还是要报之以歌吧?
结果他收到了一位朋友的信,那位朋友说:
如果世界以痛吻你,你一定要嗷嗷叫!
他终于要出场了,那个比刘禹锡更“二”的朋友。
十年后。
柳宗元忽然收到一封诏书,要他们这八个远看“司马”一个,近看“死马”一匹的人回到长安。
长安!朝思暮想的长安!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零陵早春》)
十年的春风从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吹过,今天终于要带我回到家乡!
柳宗元彻夜未眠、百感交集,他多么想大展宏图,大干一场!
这一次,他不为光耀门楣,不为江山社稷,不为任何人,只为证明自己,他要为自己好好地精彩地活一回!
然而,柳宗元回去后仅仅一个月——
美好的世界用炽热而痛苦的嘴唇又吻了他一下。
原因是刘禹锡,那个处处爱唱反调的二货做了一首诗:
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玄都观里有这么多桃树,都是我老刘走了以后才栽的吧?朝廷上的那些权贵们,都是我走了以后你们才提拔的吧?
唐宪宗原本就不待见他们,刘禹锡的这首诗一出来,皇帝身边的小人就抓住把柄了,得!这下八个人全都升官了——分配到更远的地方。
刘禹锡你不是能吗?给你分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去吧。
柳宗元此刻会怎样?他好不容易从地狱来到了天堂,这回又要去地狱。他会怨恨刘禹锡吗?
如果真是那样,就不是柳宗元了。
他不仅没有责怪刘禹锡,反而给唐宪宗上了一封奏折,希望和刘禹锡换一下地方,让朋友去条件稍好一些的柳州(今广西柳州),播州太远,刘禹锡的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怎能经得起这样的折腾?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柳宗元和刘禹锡的这份友情感动了很多人,大家纷纷上书为刘禹锡求情,最终,刘禹锡改去连州(今广东连州)。
呜呼!时穷乃见节义!不到最艰难的时刻,怎能看出谁是真正的朋友?
刘禹锡心中有些后悔,他这个爱唱反调、做事不考虑后果的毛病害了自己也就罢了,还害了朋友。
柳宗元却微笑着安慰他:
你心中的天堂未必就是天堂,而你心中的地狱也未必就是地狱,天堂与地狱,全在乎你心中的一念起、一念落罢了。
他把自己在永州时作的一首诗送给刘禹锡,告诉他,曾经认为是地狱的地方,其实也带给他许多宁静的力量。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ǎi)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他们在衡阳分手时,依依不舍,几度唱和,相约将来告老还乡之后,做邻居,抱团养老,共度晚年。
可是他们没有等到那一天,仅仅四年后,柳宗元在柳州病逝。
当噩耗传到刘禹锡这里的时候,他“惊号大叫,如得狂病”,他手捧着柳宗元当年写给他的赠别诗,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他们“万事同”了二十年,然而永远也等不到“当为邻舍翁”的这一天了。
柳宗元像神一样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中。
刘禹锡后半生对柳宗元都念念不忘,这个一生豁达、从不把伤痛放在心上的人,却多次写文章悼念朋友,读来令人肝肠寸断:
呜呼子厚,卿真死矣!终我此生,无相见矣!
之后,刘禹锡倾尽余生之力,整理了好朋友所有的诗文,这才有了传之后世的宝贵的《柳河东集》。
韩愈为他写下《柳子厚墓志铭》,记录了柳宗元一生的风雅与深情、旷达与忧伤。
柳宗元留下来的孩子,据史料记载和专家研究,分别被韩愈、刘禹锡、朋友崔群、表弟卢遵所抚养。
其中刘禹锡所抚养的大儿子多年后考中进士。柳家有后,宗元地下当心安矣!
世人把柳宗元与韩愈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的名字和他们并列,每一次,他的姓氏都是放在后面。
柳宗元即使在世,也绝不会介意这些吧,他一生都对自己要求极高,又处处为人着想,他欣赏刘禹锡的“唱反调”,他也欣赏韩愈的“嗷嗷叫”,可是有些事情,是永远学也学不来的。
世界以痛吻我,何必报之以歌?
面对生活,他从来就不是一个歌者,他在“不断反省自己”与“为他人着想”中完成了自我心灵的救赎。
一千多年过去了,每当下雪的日子,我们都会在白茫茫的冰雪世界中想到一个人,想到一个披着蓑、戴着笠的老渔翁,他坐在一片冰清玉洁之中,此刻他的眼里、心里,就只有那根长长的钓杆,这钓杆,再也不会像千年前的姜子牙,为他钓来王侯和江山,却可以为他钓来——最纯洁、最晶莹、最令人无欲无求、超脱凡尘的一个新世界。
他的世界,名字叫做: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万孤独。
刻、骨、铭、心……
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成就:
柳宗元虽然活了不到50岁,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诗歌方面:
柳宗元的诗,共集中140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作。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诗才。苏轼评价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现存柳宗元诗,绝大部分是贬官永州以后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
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
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二、古文方面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唐中叶,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和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在文章内容上,针对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
三、论说方面
柳宗元的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
《天说》为哲学论文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
他的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在《天说》《天对》《非国语》《封建论》中集中反映了他的唯物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四、寓言方面
柳宗元的寓言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五、传记方面
继承了《史记》、《汉书》传统,又有所创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
六、骚赋方面
宋人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此论相当中肯。柳宗元的辞赋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的精神。这或者是因为两人虽隔千载,但无论是思想、遭遇,还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处。
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天对》、《晋问》两巨篇,则为另一种类型,形式仿照《天问》、《七发》,造语奇特深奥。
七、山水游记方面
柳宗元的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下面小编就放一下《小石潭记》,关于这篇文言文,印象最深的则是这句话: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忧深冷寂,孤凄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