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柳宗元的那些花儿

柳宗元的那些花儿

  在柳宗元的作品中,有一类不起眼的小诗,写的是一些栽花种树的小事。这些诗很容易与其他的咏物诗区分开来:它们的题目里大多有“种/植/移/栽”,比如《茅檐下始栽竹》、《新植海石榴》等,而诗中那些栽花种树的小事,大多是诗人亲力而为,或是直接经历的。

  这些诗最早被单独提出,是在清代汪森的《韩柳诗选》中,“种植诸作,兼具比兴,其意亦由迁谪起见也。”近年来,这种写种植花木的小诗开始受到关注,被命名为“种植诗”(想要了解更多种植诗的内容可以阅读范杞燕《唐代种植诗研究》)。从数量上来看,种植诗在中唐出现了一个繁盛的局面,在中唐诗人中,创作种植诗最多的是白居易(38首,谁叫人家是高产作家呢),其次是柳宗元,共创作14首种植诗。

  子厚有言,“几年封植爱芳丛”,是个爱花之人。那我们就来看看他都种了些什么花草树木吧。

image

  (这是子厚的画像中比较好看的一张了)

  首先来说说药材:

  种仙灵毗

  (诗比较长,有所截录)

  穷陋阙自养,疠气剧嚣烦。

  隆冬乏霜霰,日夕南风温。

  杖藜下庭际,曳踵不及门。

  门有野田吏,慰我飘零魂。

  及言有灵药,近在湘西原。

  服之不盈旬,蹩躠皆腾骞。

  笑抃前即吏,为我擢其根。

  蔚蔚遂充庭,英翘忽已繁。

  晨起自采曝,杵臼通夜喧。

  神哉辅吾足,幸及儿女奔。

  (仙灵毗长这样)

  这首诗开头描述诗人困窘的处境和永州恶劣的环境,“隆冬乏霜霰,日夕南风温”,说白了就是天气该冷不冷,白天黑夜地刮热风。柳宗元北人南来,对当地的气候很不适应,请看他的描述:“壤汙潦以墳洳兮,蒸沸热而恒昏”“沓云雨而渍厚土兮,蒸郁勃其腥臊”,潮湿闷热、四季不甚分明的气候导致了水土不服,再加上迁谪失意,心中郁结,一时竟为疾病所侵,腿脚不便,甚至走路都拄起了拐杖。在《与李翰林建书》中他说“行则膝颤,坐则髀痹。所欲者,补气丰血,强筋骨、辅心力。有与此宜者,更致数物。”仙灵毗正是这“数物”之一,能“益气力,坚筋骨”,听到当地人(野田吏)说当地的有种草药可以治疗腿疾,并且见效快,不出十日即能化腐朽为神奇,使跛足行走的人健步如飞,心情有所好转,拍手大笑,从湘水岸边移栽仙灵毗至庭院中,这种植物长得很快,而且很茂盛,不久就开了花,“英翘忽已繁”。于是诗人亲手采摘,连夜赶制,“杵臼通夜喧”。而仙灵毗也没有辜负厚爱,效果很好,服食之后,诗人感叹“神哉”,又能奔跑了,可见腿脚不便的症状得以缓解。

image

  其实柳宗元为了治好他的腿脚所做的尝试并不止种植草药,既然是炎热导致的疾病,那就尝试一下改善居住环境,在此之前,他曾在房屋周围种了一些竹子,虽然说这并不是直接用来治病的药材,但也不妨置于此。

  茅檐下始栽竹

  瘴茅葺为宇,溽暑常侵肌。

  适有重膇疾,蒸郁宁所宜。

  东邻幸导我,树竹邀凉飔。

  欣然惬吾志,荷锸西岩垂。

  楚壤多怪石,垦凿力已疲。

  江风忽云暮,舆曳还相追。

  萧瑟过极浦,旖旎附幽墀。

  贞根期永固,贻尔寒泉滋。

  夜窗遂不掩,羽扇宁复持。

  清泠集浓露,枕簟凄已知。

  网虫依密叶,晓禽栖迥枝。

  岂伊纷嚣间,重以心虑怡。

  嘉尔亭亭质,自远弃幽期。

  不见野蔓草,蓊蔚有华姿。

  谅无凌寒色,岂与青山辞。

  这首诗的开头和《种仙灵毗》相似,都是从炎热潮湿的环境写起,这种环境显然不利于养病。此时柳宗元寓居于龙兴寺西轩,在“东邻”,即僧人重巽的帮助下,“树竹邀凉飔”,栽种竹子以引来凉风。中间这几句是描述移栽的过程,诗人亲自前去西山,将竹子从多怪石之处,移到茅檐下,台阶边,并用泉水浇灌。随后四句,描写栽种之后,竹引清凉,于是夜风徐徐,露水凝集,枕席凉爽。近藤元粹谓“夜窗”四句,“叙来有清气”。(柳宗元的许多作品,都可谓有清寒之气,读来甚为明澈,有晨露冰凉直滴入心灵之感。)

  另有两首种植药物的诗:《种白蘘荷》和《种术》,因为篇幅较长,就不全篇摘录了。白蘘荷是用来对付蛊毒的,当时的永州有养蛊土俗,且“犹病中州人”,从中原来的人难以辨别,特别容易中毒,诗人担心因误食下了蛊毒的饮食招致祸患。诗中所言“庶氏有嘉草,攻禬事久泯”:虽然祛除蛊毒的祭祀仪式(攻禬)早已失传,幸而白蘘荷这种草药流传了下来;种术之“术”是另一种药材,诗人称赞其“晨步佳色媚,夜眠幽气多···爨竹茹芳叶,宁虑瘵与痤”,观其外表,有装点庭院之功;作为药饵,能驱散疾病之虑。

  说完作为药材的植物,再来说说具有观赏价值的花树。

image

  柳宗元的种植诗中,提到过的花树有桂树、木芙蓉、海石榴、橘树和木槲花,其中,前三首作于永州,后两首则作于柳州。在种植诸篇中,《自衡阳移桂十余本植零陵所居精舍》是最早的一篇,作于元和三年秋冬。

  自衡阳移桂十余本植零陵所居精舍

  谪官去南裔,清湘绕灵岳。

  晨登蒹葭岸,霜景霁纷浊。

  离披得幽桂,芳本欣盈握。

  火耕困烟烬,薪采久摧剥。

  道旁且不愿,岑岭况悠邈。

  倾筐壅故壤,栖息期鸾鷟。

  路远清凉宫,一雨悟无学。

  南人始珍重,微我谁先觉。

  芳意不可传,丹心徒自渥。

  开头便是丝毫不加掩饰地描述自己的处境,随后叙说自己与桂树“相遇”的经历:在一个微寒有霜的秋日清晨,走在蒹葭茂密的湘江之畔,看见了这十多棵桂树。桂树的形态是怎么样的呢?是“离披”,分散的,而且一眼望上去,可能是孱弱的,“欣盈握”,诗人为桂树的树干有一握粗而欣喜,或者欣慰。这些桂树为何会如此羸弱?是因为恶劣的生长环境:烧荒的时候殃及它们(火耕困烟烬),还会被当作薪柴砍伐(薪采久摧剥)。下面一句的“愿”,另有一说法作“顾”,如果是“顾”,那么这一句可以这样解释:(这些桂树)长在路边尚且没有人观赏,何况是生长在如此偏僻之处呢?于是诗人就把它们移植到自己的院子里,精心栽培,期待凤凰来栖(鸾鷟:凤凰一类的鸟),并且有所感叹,“如果不是我,谁又能先察觉桂树之美呢?”

  其实这说的又何止是桂树?只不过是借物起兴罢了。柳宗元常常以树喻人。他的《行路难》其二就是非常鲜明的一个代表,这首诗并非种植诗,然而不妨摘录几句,“万围千寻妨道路,东西蹶倒山火焚···群材未成质已夭,突兀硣豁空岩峦···君不见,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论。”这首诗中或许有很多的象征意义(也或许是作者的过度解读吧),“万围千寻”,这些高大挺拔的树木,象征诗人与同辈诸公,“妨道路”,妨碍是政敌的路,因此被暴力消灭:不光被砍伐(喻遭到贬谪),还被砍得东倒西歪(喻分散各地),最后还要再遭受大火焚烧(喻不得量移),赶尽杀绝之意昭然若揭。在残酷的斗争中,又有谁会因爱惜人才而加以保护呢?所以,也许移栽桂树的举动,是诗人内心的自我补偿。这些桂树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写照呢?尚永亮先生曾提出过“同感共应”之说,他主要是针对柳文中的山水而言的:小石潭,西山,小丘,柳宗元笔下的山水,都处于荒僻之地,无人欣赏,“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而风景却都清幽可观,这是一种“直接象征”,“强调被遗弃的山水之美的存在,等于强调被遗弃的人们的美,亦即宗元自身之美”。将这句话里的山水更换成花木,也同样成立。

  细看其他几首种植诗,无不是如此。

  湘岸移木芙蓉植龙兴精舍

  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

  盈盈湘西岸,秋至风霜繁。

  丽影别寒水,秾芳委前轩。

  芰荷谅难杂,反此生高原。

  (木芙蓉)

  新植海石榴

  弱植不盈尺,远意驻蓬赢。

  月寒空阶曙,幽梦彩云生。

  粪壤擢珠树,莓苔插琼英。

  芳根閟颜色,徂岁为谁荣?

  (海石榴,即山茶)

  《湘岸移木芙蓉植龙兴精舍》首句:“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像是在对自己早年踔厉风发之时不知韬光养晦,导致“风波一跌逝万里”的自嘲;《新植海石榴》中,海石榴有“珠树”“琼英”之美质,却生长在污秽而遍布青苔之地(“粪壤”一词有两解,可解释为污秽的土壤,亦可释为肥沃的土壤,此处采用前解),所谓“植非其所”,“徂岁为谁荣”,过去的岁月里无人欣赏,是为谁而开放,问的又何止是问这株山茶呢,更像是一个没有解答的自问。

  种木槲花

  上苑年年占物华,

  飘零今日在天涯。

  只应长作龙城守,

  剩种庭前木槲花。

  (木槲,让人密恐的长相)

  在永州度过十年之后,诗人一度奉召进京,可是没有得到重用,反而被派遣到更偏远的柳州,与永州时期的诗相比,创作于柳州的诗少了一些悲慨与激愤,略为淡泊,但仍有无奈。《种木槲花》就创作于柳州,“上苑年年占物华,飘零今日在天涯”,其实宫廷与天涯的木槲花本就各自生长,诗人却说木槲花自皇宫飘零至天涯,犹不免流露出一丝自比与自怜,“只应长做龙城守,剩种庭前木槲花”(龙城,柳州郡名;“剩”释为“多”),不知何日才能北归,遂在庭院中多种些木槲花聊以宽慰;另一首《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也有相同的意味: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手种黄柑二百株,

  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

  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

  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

  滋味还堪养老夫。

  先看最后两句,是否感觉和上一首诗十分相似呢?若是久久不归,也不妨等待橘树成林,尝尝果实的滋味。但这一首诗已无自况之意,而且读来较为明快,大概是柳州虽然地处偏远,却也足以为政,能令一方治平,亦是“利安元元”。颔联的“方同楚客怜皇树”也很有意思,柳宗元很喜欢橘树,在永州时他写过《南中荣橘柚》,到了柳州又亲手种植橘树,这很大可能是受到了屈原《橘颂》的影响:“后皇嘉树,生南国兮,受命不迁,橘徕服兮”,“方同楚客怜皇树”是化用了这一句。种植诗的源头也许就是《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在庭院中种植香草,以及用香草代指自身美好的品质,从这一点上看,柳宗元的种植诗是直承屈原的。

  其实,种下的哪只是花木,还有诗人难以排遣的愁思与感伤:他在偏僻处发现了这些花草,欣赏它们的美,擢而莳之,使之各尽其用;可是又有谁能像他对待草木一样对待他,爱之,擢之,使他复尽其才呢?

  只有一首诗是个例外:

  种柳戏题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首联“四柳”,这也真是古今绝无仅有的巧合。笺注中有“未见有悲意”,想必子厚看着亲手栽种的柳树,想到它们垂阴耸干之状,心情一定还不错。何必说“惭无惠化传”呢,如今的柳侯祠,依旧是绿树成荫。

  (另有《植灵寿木》、《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未及细谈;若有不当之处,欢迎后台留言指出;原诗及部分注释采用王国安先生所著《柳宗元诗笺释》)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韦道安(道安尝佐张建封于徐州,及军乱而道安自杀)

唐代 柳宗元

道安本儒士,颇擅弓剑名。二十游太行,暮闻号哭声。
疾驱前致问,有叟垂华缨。言我故刺史,失职还西京。
偶为群盗得,毫缕无馀赢。货财足非吝,二女皆娉婷。
苍黄见驱逐,谁识死与生。便当此殒命,休复事晨征。
一闻激高义,眦裂肝胆横。挂弓问所往,趫捷超峥嵘。
见盗寒涧阴,罗列方忿争。一矢毙酋帅,馀党号且惊。
麾令递束缚,纆索相拄撑。彼姝久褫魄,刃下俟诛刑。
却立不亲授,谕以从父行。捃收自担肩,转道趋前程。
夜发敲石火,山林如昼明。父子更抱持,涕血纷交零。
顿首愿归货,纳女称舅甥。道安奋衣去,义重利固轻。
师婚古所病,合姓非用兵。朅来事儒术,十载所能逞。
慷慨张徐州,朱邸扬前旌。投躯获所愿,前马出王城。
辕门立奇士,淮水秋风生。君侯既即世,麾下相欹倾。
立孤抗王命,钟鼓四野鸣。横溃非所壅,逆节非所婴。
举头自引刃,顾义谁顾形。烈士不忘死,所死在忠贞。
咄嗟徇权子,翕习犹趋荣。我歌非悼死,所悼时世情。

岭南江行

唐代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代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

唐代 柳宗元

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
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
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
非是白蘋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

植灵寿木

唐代 柳宗元

白华鉴寒水,怡我适野情。
前趋问长老,重复欣嘉名。
蹇连易衰朽,方刚谢经菅。
敢期齿杖赐?聊且移孤茎。
丛萼中竞秀,分房处舒英。
柔条乍反植,劲节常对生。
循玩足忘疲,稍觉步武轻。
安能事翦伐,持用资徒行。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唐代 柳宗元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蘋花 一作:苹花)
柳宗元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 184篇诗文

诗人柳宗元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