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柳宗元:真心为君子,无心做诗人

柳宗元:真心为君子,无心做诗人

  元和五年,四月三日,柳宗元的初心死了。

  初心是个10岁的小姑娘。5岁那年,获罪贬官的柳宗元,终于不再避忌她的私生女身份,带她一起南下永州。因为体弱,柳宗元担心女儿养不大,就将她送入佛门,削发为尼,托庇给佛祖佑护,取法名初心。

  但初心还是死了。

  此时距发生在长安城,那场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已过去5年。38岁的柳宗元,日益感到生命的紧蹙。在贬谪地永州,他落下了胸闷的毛病,身体也跟着衰败,行则膝颤,坐则腿麻,一副日薄西山的样子。

  朋友从远方来,以为他会郁郁寡欢,却意外看到他豁达开朗。于是恭喜。柳宗元说,我是真的很难过,但难过有什么用呢,干脆强颜欢笑吧。

  他是最不愿给朋友添麻烦的人,总记挂着共同落难的老友。当初一起出京贬官的二王八司马,老大哥王叔文已被赐死。好友吕温病死在了流放地,他写着祭文,恸哭失声,仿佛也看到自己的结局。

  女儿初心死后,他迫切想给自己定一门婚事。他是独子,又是鳏夫。全家人受他连累,跟着他获罪流放,老母与幼女先后死去。他想为柳家留个儿子,避免整个家族都埋骨他乡。

  但他失望了。虽然是朝廷钦犯,身份也不是普通百姓可以高攀,庶出的子嗣,是不被官方认可的。而永州的士族人家,没有谁会把女儿,嫁给一个狠狠得罪了皇帝的罪臣。

  他前所未有的思念长安。万般无奈,就给旧日的同僚们写信,委婉的请求大家,在朝堂上替他说几句好话。

  他的祈求差一点就成功了。但当年的政敌,如今高高在上的大人物们,忌惮他曾经锋芒毕露的才能,绝不肯给已经打倒的敌人,再一次站起来的机会。

  回长安的路,彻底封死了。

  无路可走的柳宗元,只好投身在永州的山水间,把自己活成了一个诗人。

  他把家安在冉溪边上,给这条小溪取了新名字,叫愚溪。因为这溪水太浅太陡,不能灌溉,不能行船,也不能让蛟龙兴云作雨。就和愚钝的他一样,百无一用。

  他一感到气闷,就带着小伙伴去山林里探幽猎奇,那些不起眼的小丘、山石、水渠、深潭,被他满是悲悯的眼,发现了许多不为世人珍视的美好。

  但他实在不是一个心甘情愿的诗人。他能写出天下最好的游记,却不能说服自己的一颗心。他做不了陶渊明,也不是王维。

  他的心境,就像他眼中的景,总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永州太小了,山围着山,堵成一个圈,像一个巨大的牢笼。柳宗元抬头环顾,感觉自己就是天地间一个孤独的罪囚。

  于是他写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他21岁进士及第,33岁身居要职,永贞革新时,多少国家大计出自他手。他已经见过了天地众生,如今在山水中看来看去,都是茕茕孑立的自己。

  他从不觉得诗人是自己终生的事业。但这戴罪之身,除了生病、礼佛、愁苦如何脱单,也只能去读诸子百家,去写山河内心。

  他一生700多篇诗文,绝大多数都写在贬谪之后。白居易与元稹,耳朵里听到民间疾苦,就提笔写成诗,拿去给朝廷看。柳宗元却只写内心的真实。他满腹孤愤,却不想随意对人说,就写诗给自己。

  只是当遇到捕蛇者这样的可怜人,听完了那些凄惨的遭遇,他也会认真写下来,字里行间,跳动着真诚的同情。并告诉朝廷,苛政真的猛于虎。

  他的心,到底还是放不下长安。

  元和十年二月,43岁的柳宗元接到了一纸诏书,要他回长安去。

  无法形容他此时的心境。长安是他的故乡,也是他的理想。他的反应大概与杜甫一样,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收拾完行囊,他走出了困住自己十年的永州。

  他的朋友比他还着急,不断写信催他快点回来。他倚马,提笔,回信,写了十年来第一首不见愁绪的诗:

  疑比庄周梦,情如苏武归。……不羡衡阳雁,春来前后飞。

  这十年,他就像北海牧羊的苏武,而终于重见天日。更开心的是,在长长的驿路上,他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等在路旁,是刘禹锡。

  这是他21岁就结识的生死之交。十年阔别,刘禹锡的鬓发已经发白,自己的身体也衰朽日深。但这都不要紧,回到长安,他们还有时间重新再来。

  两个老朋友结伴归来。越临近长安,柳宗元就越难抑兴奋。当走到灞亭,终于踏上了长安的土地,柳宗元泫然泪下: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如果时间可以停止,多希望能让他停在这一刻,永怀欣喜,而不用面对后来的悲辛。

  在长安,刘禹锡的一首桃花诗,击碎了柳宗元的十年长安梦,匆匆数日,他们就被贬谪到比永州更远更苦的地方。

  柳宗元没有与刘禹锡绝交。他清醒的意识到,宪宗与当年的政敌们,并没打算真的放过他们。

  他是真正的谦谦君子,对朋友肝胆相照,有怨愤也不出恶言。只是把能扛的和不能扛的,都抢过来,压在自己肩头。

  他连番上书,恳求宪宗,让他和刘禹锡互换贬谪地。刘禹锡的母亲已经80岁了,经不起颠簸。他在永州经历过丧母之痛,更不愿让好朋友也去体验,那种在绝望之境目睹老母死去的悲痛欲绝。

  离开长安,一路徘徊到衡阳,两个老友行将分别。柳将乘舟到柳州,刘将登陆赴连州。

  两个人年少时同榜进士,年轻时同朝为官,永贞革新时并肩为战,正当盛年时,同贬远州司马。刘柳同进同退,知交已经23年。

  而这一次分别,柳宗元预感,会是他们最后的一面了。

  临别之际,他给刘禹锡写赠别诗,规劝他收敛脾气,不要总是给自己招惹麻烦。

  走了几步,他又顿住,回头追上来,和老友重新话别。他们絮絮着往事,时而轻笑,时而叹息。

  柳宗元又写了第二首赠别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长安是回不去了,豪情与年华也都消磨干净了。他只希望皇帝和政敌,最终能放过他们,让他们归老田园。

  终于到了不得不走的时候。两个人依依惜别,却拉着彼此的衣袖,难以放手。柳宗元提起笔,给好朋友写了第三首赠别诗,既是问刘禹锡,也是问上苍: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

  一百多年前,年轻的王勃与朋友分别,自信只要互为知己,天涯也是比邻,又何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那时,年轻气盛的王勃,以为人生会很长,经得起等待曲折。而如今,饱经世事的柳宗元,却知道人生的崎岖仓猝,每一刻都能变成绝笔。

  元和十四年,刘禹锡的老母去世,他扶棺返乡,再一次路经衡阳。在湘水边,四年前分别的地方,刘禹锡看到柳宗元的家人一路奔来。

  柳宗元死了。

  47岁的柳宗元写下的绝笔信,将幼龄的两儿两女,都托孤给刘禹锡、韩愈等几个好友。他14年来从永州一路写到柳州的所有诗稿,全交给刘禹锡代为整理。

  遗孤有所养,诗文有所传,就是柳宗元对这个世界,最后的期待。

  在柳州的四年,柳宗元终于卸下了内心的重负。他仍会感伤自己像一根压伤的芦苇,希望有一天皇恩浩荡,终于能放过自己。

  但在这片荒僻不文的土地上,他同时找回了自己的价值。他将年轻时的施政本领,和多年流放锻造的诗情,融会贯通,在柳州肆意挥洒。

  他兴办学校,解放奴隶,破除陋俗,挖井开荒,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他的文章越写越好,学问越来越大,全广西的学子,纷纷追随着他,以他为师。

  他还是朝廷的弃子,却终于不再以心为牢。来自权力的侮辱与损害,被自己真心以待的人们,一点点抚平伤痕。

  生命最后几年,他很少再提起长安,只是在春暖花开的时候,种了许多的树。

  他用自己的人生,给了命运一个意外的回答。当你被厄运裹挟,既不愿随波逐流,又无力强行挣脱时,你也可以保持风度,忍耐一切,积蓄力量,重拾尊严。

  这是一条布满压抑与苦涩的路,但它成就了柳宗元。

  唐朝有许多更传奇的诗人。但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只属于他。

  柳宗元死后,又过了几年,有和尚在巴蜀的夔州,遇到了刘禹锡。告诉他自己曾经去过永州,在愚溪边上,看到柳宗元当年亲手建起的宅子,已是断梁蛛网,荒凉破败。

  一股哀伤从刘禹锡的胸中升起。他想象着老朋友住在愚溪宅院里的模样,想象着人去屋空时,是如何频频回首。想象着时间的尘埃,一层层落在院落里,腐朽了一切。

  只有无主的燕子每一年依然飞回,隔着残破的门帘,看中庭荒草凄凄。宅子的远方,站立着一排野生的石榴树。人来人去,花开的依然浓烈。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再上湘江

唐代 柳宗元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

唐代 柳宗元

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
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
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
圆方丽奇色,圭璧无纤瑕。
呼儿爨金鼎,馀馥延幽遐。
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
犹同甘露饭,佛事薰毗耶。
咄此蓬瀛侣,无乃贵流霞。

视民诗

唐代 柳宗元

帝视民情,匪幽匪明。惨或在腹,已如色声。亦无动威,
亦无止力。弗动弗止,惟民之极。帝怀民视,乃降明德,
乃生明翼。明翼者何?乃房乃杜。惟房与杜,实为民路。
乃定天子,乃开万国。万国既分,乃释蠹民,乃学与仕,
乃播与食,乃器与用,乃货与通。有作有迁,无迁无作。
士实荡荡,农实董董,工实蒙蒙,贾实融融。左右惟一,
出入惟同。摄仪以引,以遵以肆。其风既流,品物载休。
品物载休,惟天子守,乃二公之久。惟天子明,
乃二公之成。惟百辟正,乃二公之令。惟百辟谷,
乃二公之禄。二公行矣,弗敢忧纵。是获忧共,
二公居矣。弗敢泰止,是获泰已。既柔一德,四夷是则。
四夷是则,永怀不忒。

夏初雨后寻愚溪

唐代 柳宗元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捕蛇者说

唐代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饥渴而顿踣 一作:饿渴)

春怀故园

唐代 柳宗元

九扈鸣已晚,楚乡农事春。悠悠故池水,空待灌园人。
柳宗元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 184篇诗文

诗人柳宗元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