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苏州工业园区,说得最多的是现代、洋气、国际化,似乎和苏州的悠久历史文化没什么关系。
这可能是一种误解,现在的考古发现已经证实园区的文明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7000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然后是5000-6000多年前的崧泽文化,然后是3000-4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后来的文化也一直传承有序。相对来说,被喻为白发苏州的古城要来得年轻得多。
现在的园区已经看不到多少乡村的景象了,更不要说那么远古的文明的遗存了。笔者因课题研究需要,经常要到苏州各地去走走,一次在青丘浦(吴淞江的一条古老的支流,也通娄江,现在改名为青秋浦)实地调研时,碰到一位家住附近(胜浦)的老者,他见笔者四处逛游,还不时拍照,觉得好奇,就问笔者是干什么的?笔者微笑道:“在找高启的隐居地——青丘浦大树村。”老者听了,半开玩笑道:“这儿大树很多,但大树村没有。你看,现在这儿还有村子吗?”笔者朝四周望了望,也笑了。
接着,他问高启是谁?笔者作了简要介绍,他听完,讥笑道:“都六、七百年过去了,哪里还能找到踪迹呢?”
想想也是,老者见笔者沉吟不语,又道:“我小时候听一个眼镜先生说起过,一千多年前,有个苏州的一把手,也是大诗人,经常乘船到这附近游玩,吟诗作赋。还在吴淞江边建有亭子和别墅。”
“您说的是唐朝的诗人,苏州刺史韦应物吧?”“对!对!对!就是韦应物。”“应该不是建别墅,只是搭了间茅草屋。”“这附近有一条河叫吟浦,据说就是那个韦应物经常乘船游玩、吟诗的地方。”“那您知道吟浦在现在的什么地方吗?”“不清楚,但应该就在附近。”
韦应物“吟浦”究竟在何处?
听他这么说,笔者来了兴趣,就向他表示感谢,然后一边找,一边问当地的老年人。但是在青丘浦以西、斜塘河以北、娄江以南的大片区域寻找了好久,都没有结果。
后来,在《斜塘镇志》上,发现了吟浦的具体位置,“龙墩山北侧有河道称大吟浦、小吟浦。据志书记载,唐代苏州太守韦应物常放舟吟诗于此,因此称‘吟浦’,并建有韦应物山庄、吟诗亭等。韦应物,唐朝诗人,曾任苏州刺史,有惠政,人称‘韦苏州’,性高洁,诗如其人。对韦应物的游踪,历代文人都十分向往,常按其旧迹,放舟泛游,写诗追缅。”①
描红河流即吟浦
吟浦在龙墩山北侧,那么龙墩山在哪里呢?《斜塘镇志》上说:“位于斜塘镇北龙北村。龙墩系一高约5米,占地约20亩的土墩。土墩北有娄江,东有沙湖,西有白荡,墩兀立其间,状如小山,相传小白龙诞生于山顶,故名为龙墩、龙山。”②
白塘湖
虽然,现在斜塘镇没了,龙北村也没了,龙墩山也没了,但吟浦的大致方位还是可以确定的:龙墩山在白荡和沙湖之间,即现在的白塘公园和东沙湖公园之间,就是在现在的白塘公园北侧和苏虹路以南。而吟浦在龙墩山的北侧,通娄江,南又通吴淞江,这样吟浦的大致线路就可以确定了,据《斜塘镇志》的说法,吟浦大致走向是这样的:北起龙北村,与娄江相通,流经龙北、南村、横泾、东长、南洲、西马、田巷7个村,南与吴淞江交汇,全长6.7公里。③但现在这些村都没有了,只是一些指示路牌上还有几个名称,比如西马等,河流也是,有的已经被填埋,有的是新开河,所以也就找不到那条韦应物经常放舟吟诗的河流了。
疑似吴淞江与吟浦交汇处
新开河
找不到吟浦是件遗憾的事,但更遗憾的是读遍韦应物流传至今的所有549首诗,竟然没有一首是写与娄江、吴淞江或者是吟浦有关的诗,这真是奇了怪了!——留下了吟浦,竟然没有留下一首有关的诗?
贵格诗人
笔者对韦应物流传至今的诗篇做了统计,发现其中与苏州有关的诗篇有7首,分别是《一为吴郡首》、《阊门怀古》、《送豆卢策秀才》、《送崔叔清游越》、《寓居永定精舍》(苏州)、《登重玄寺阁》和《游灵岩寺》,其中写寺庙的3首,最多。而在所有流传至今的诗篇中,写有关寺庙的诗达48首,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写道观、居士的,有15首。这真是很奇特的现象:韦应物在地方当一把手,公务之余,除了焚香静坐,大多时间就是去寺庙、道观,与得道高僧、智慧道士谈经论道。如此清心寡欲,志趣高洁,难怪其写的诗如此的美!如此的雅!如此的不食人间烟火了!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眠。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寄李儋元锡》)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踪。”(《寄全椒山中道士》)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赋得暮雨送李曹》)“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淮上喜会梁川故人》)“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淮上遇洛阳李主簿》)“朝出自不还,暮归花尽发。岂无终日会,惜此花间月。”(《暮相思》)“山高鸣过雨,涧树落残花。非关春不待,当由期自赊。”(《西郊期涤武不至,书示》)“林院生夜色,西廊上纱灯。时忆长松下,独坐一山僧。”(《寄璨师》)“借问江上柳,青青为谁春。空游昨日地,不见昨日人。”(《乐府杂曲•鼓吹曲词•有所思》)“念昔白衣士,结庐在石门。”(《云阳馆怀谷口》)……
读这些诗的感受,就如志书上说的“人品高洁,诗如其人”,所以笔者一直认为韦应物是“贵格诗人”,而白居易是“通俗诗人”。白居易自己也一直很崇拜韦应物,称韦为“硕人”,译成现代的说法,“硕人”就是“伟人”。在当苏州刺史时,白居易还为韦应物立诗碑,可见其崇拜之意。范成大评论韦应物的诗,称:“有六朝风致”——张扬个性,贵族风范。
曾经少年得志
“素寡名利心,自非周圆器。”(《答故人见谕》)韦应物称自己向来淡泊名利,那么是不是真的呢?从他的一些诗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些端倪,比如《温泉行》,叙述了他早年的一些经历,“出身天宝今年几,顽钝如锤命如纸。作官不了却来归,还是杜陵一男子。北风惨惨投温泉,忽忆先皇游幸年。身骑厩马引天仗,直入华清列御前。玉林瑶雪满寒山,上升玄阁游绛烟。平明羽卫朝万国,车马合沓溢四尘。蒙恩每浴华池水,扈猎不蹂渭北田。朝廷无事共欢燕,美人丝管从九天。一朝铸鼎降龙驭,小臣髯绝不得去。今来萧瑟万井空,唯见苍山起烟雾。可怜蹭蹬失风波,仰天大叫无奈何。弊裘羸马冻欲死,赖遇主人杯酒多。”
原来,韦应物以前曾经是唐玄宗身边的近身侍卫,应该是仪仗队成员之一。经常跟着唐玄宗、杨贵妃去华清池,也不时会得到恩赐在华清池沐浴。还常常跟着唐玄宗接见四方各国使节,参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游猎、宴乐活动,可谓皇恩浩荡。
那时的韦应物多大呢?他的《燕李录事》诗给出了答案:“与君十五侍皇闱,晓拂炉烟上赤墀。”原来十五岁时,韦应物就做了唐玄宗的近身侍卫,真是少年得志!当然,这与他这个家族有关,韦姓在唐朝时是豪门大族,是和皇室有亲族关系的关中世家贵族。比如唐中宗的韦皇后,比如良吏韦仁寿等。
但是,后来遭遇安史之乱,韦应物经历了“从天上到地下”、“从荣华富贵到颠沛流离” 的反差巨大的变故,真正是“曾经沧海”,所以会看淡一切,甚至是看破红尘;所以喜欢和僧侣、道士相游。对此,范成大评论道:“行事颇逸”。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唐史》不为立传?
无论是《新唐书》的“文艺”,还是《旧唐书》的“文苑”,都没有韦应物的传,其他唐史书籍也不见韦应物的传,这真是出乎意料!白居易、刘禹锡、宋之问、杜甫、李白、王维、孟浩然、李贺、李商隐、唐初四杰都有传,甚至还有贺知章的,就是没有韦应物的。说实在的,论诗品,笔者认为韦应物的诗比贺知章、白居易、刘禹锡、唐初四杰高;论人品,笔者认为韦应物比那些诗人都高,但史家却不为他立传,这实在是太奇怪了!这难道是因为他行事低调的缘故?
后来,笔者在他的一首诗中,找到了可能的原因,他在《逢杨开府》诗中说:“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原来韦应物在当上唐玄宗的近身侍卫后,也曾经是个乡间无赖、里中恶少,而且还不识一字。难怪后来修唐史的欧阳修等正统知识分子不把他修进正史了。
安史之乱后,韦应物才折节读书,“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其诗晚乃工耳”。
对于韦应物的不列入唐史,范成大认为是史家“轶其行事,故不书。”表示可惜。
韦应物是唐朝苏州的第一位诗人刺史,其人生的最后几年是在苏州度过的。被称为韦苏州,甚至有《韦苏州》诗文集,但我们不知道韦应物在苏州究竟做了什么?虽然留下了吟浦,但没有留下一首与之相关的诗作。虽然曾做过苏州刺史,但不知他在任上做过什么?虽然留下了几首与苏州有关的诗篇,但我们对韦应物在苏州的生活轨迹一概不知……无疑,韦应物在苏州的那几年是“神龙般的存在”,给了后人很多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