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郡圃上巳二首 其一

郡圃上巳二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旋收雨夕放晴晨,禊日风光正可人。间白参红方是锦,疏桃散李不成春。

诗人杨万里的古诗

早入东省残月初上

宋代 杨万里

秉烛趋省署,两街犹闭门。素娥独早作,碧沼浣黝盆。

宝扣娥见漆,半棱光剩银。忽作青白眼,圜视向我嗔。

黑气贯瞳子,侧睨不敢真。皎然一玉李,前行导征轮。

荧然数金粟,后扈从车尘。朝鸡传三令,都骑争载奔。

星芒销欲无,月影澹失痕。金鸦飞上天,吐出红龙鳞。

舟过城门村清晓雨止日出 其三

宋代 杨万里

䰒松睡起揽诗编,信手翻来诵数篇。忽有篙声仍绝叫,隔篷知是上滩船。

和张功父梅诗十绝句 其六

宋代 杨万里

约斋句子已清圜,更赋梅花分外妍。不饮销金传玉手,却来齧雪耸诗肩。

过真阳峡六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莫道无人径亦穷,尚馀碧筱伴青枫。白云不是从天降,坐看生从翠崦中。

四月四日午初出浙东界入信州永丰界

宋代 杨万里

外面千峰合,中间一径通。日光自摇水,天静本无风。

村酒渟春绿,林花倦午红。莫欺山堠子,知我入江东。

临贺别驾李子西同年寄五字诗以杜句君随丞相后为韵和以谢焉五首 ...

宋代 杨万里

曲江与临武,彼此昔相望。一岭大如砺,谁云隔寻丈。

离合非人力,此事要天相。升沈亦偶然,岂问优与脏。

秋凉晚步

宋代 杨万里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和张钦夫望月词

宋代 杨万里

玉虫晕以贯虹兮学林之颠,阒其宵兮圣贤毕参于前。

心超兮千载,忽乎纳自牖兮光寒而静娟。吾兴视兮何祥,望舒推毂兮辚大圜。

生两仪兮虚白,饰万物兮清妍。彼何居兮轃兹,挈一规兮破幽偏。

代天兮宣精,㧖欹兮恶盈。似道兮日损,缩于一晦弦兮,万斯年而求伸。

宅天下兮至晦,镜天下兮至明。烛吾心中之月兮,贯地纬而洞天经。

吾奉月兮周旋,月踵吾兮后先。夫君寄我兮三章,招月而与寓目兮,炯笔势之翩翩。

想他日之独立兮,过庭而侍侧。谁其耳剽于玉振兮,惟此月知其然。

月不予留兮,予亦咏而归。歌三终兮谢明月,何夕复惠然兮临我于亭乎而。

读严子陵传

宋代 杨万里

客星何补汉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
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

尤延之检正直庐窗前红木犀一小株盛开戏呈延之

宋代 杨万里

水沈国里御风归,栗玉肌肤不肯肥。元是金华学仙子,新将柿叶染秋衣。

不应装束追时好,无乃清癯悔昨非。为妒尤郎得尤物,故将七字恼芳菲。

题韩亭韩木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笑为先生一问天,身前身后两般看。亭前树子关何事,也得天公赐姓韩。

赵平甫幽居八操 其四 竹斋操

宋代 杨万里

客来何闻,客去何嗔。左右前后惟此君。德不孤,必有邻。

雨中遣闷

宋代 杨万里

船篷深闭膝难安,四面千峰不得看。莫厌霏微闷人雨,插秧怕热爱轻寒。

紫宸殿拜表贺雪二首

宋代 杨万里

紫宸廊回寒无价,文石庭乾扫不融。
又喜来年书大有,谁知圣主是天公。
稍缓鸣靴不住催,一声弃拜忽如雷。
封章进了仪曹退,文武班齐上相来。
白发两年陪贺雪,紫衣数辈小傅桮。
赐休退食端何恨,未到西湖探早梅。

稚子弄冰

宋代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银铮 一作: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玻璃 一作:玻瓈)

早行鸣山二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淡淡清霜薄薄冰,晓寒端为作新晴。殷勤唤醒梅花睡,枝上春禽一两声。

三花斛三首 其三 兰花

宋代 杨万里

雪径偷开浅碧花,冰根乱吐小红芽。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

政坐国香到朝市,不容霜节老云霞。江蓠圃蕙非吾耦,付与骚人定等差。

春草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年年春色属垂杨,金撚千丝翠万行。今岁草芽先得计,搀它浓翠夺它黄。

德远叔坐上赋肴核八首银杏

宋代 杨万里

深灰浅火略相遭,小苦微甘韵最高。
未必鸡头如鸭脚,不妨银杏伴金桃。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代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错喜欢 一作: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正入 一作:政入;圈子 一作:围子;放出 一作:放过)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948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