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送及泉舍弟用甫舍侄西游

送及泉舍弟用甫舍侄西游

明代 霍与瑕

东风吹雨早凉生,送尔西游两月程。兰蕊酒倾荷叶满,洞箫声按竹枝清。

隋珠有焰三千丈,赵璧应酬十五城。想到高秋归定日,斑衣光映菊花明。

诗人霍与瑕的古诗

和韵贺海屿公六旬初度 其八

明代 霍与瑕

仙子来仙山,授君碧玉屑。更约三千年,去看桃花结。

和韵贺海屿公六旬初度 其六

明代 霍与瑕

矫矫绿衣郎,乌纱拖赤舄。青鬓始微霜,占此元宵席。

走笔奉和陈唐山见怀之作

明代 霍与瑕

十年浪迹始归樵,草径山堂故樵寥。影落清溪幽思足,梦残寒簟旧交遥。

春风处处催啼鸟,野水家家趁插苗。好景好春须好伴,漫将鱼信寄春潮。

黎氏旌节荣奖 其二 代少石兄作

明代 霍与瑕

戢翼鸳鸯正在梁,孤村寡妇一茅房。几穿葛屦秋风紧,独剪银灯冬夜长。

清泪暗将添锦水,断魂何处堕明霜。天门此日开青眼,桂子兰花奕叶香。

端午归石头海山索题画 其四 靖节寻梅

明代 霍与瑕

积雪今晨霁,呼童出破茅。天心真可见,春色在梅梢。

发南浦渡鄱湖杂咏 其二

明代 霍与瑕

渐通湖口路,田家傍碧浔。早稻鹅黄嫩,秋枫翡翠深。

唱歌摇慢橹,打鼓振高林。候吏仍津渚,那知物外心。

走笔奉和匡南见寄 其三

明代 霍与瑕

芭蕉檠绿盖,珍竹散繁阴。风引微凉入,熙然物外心。

奉别黄碧川大参归番禺四首 其二

明代 霍与瑕

三年威惠遍洪纤,晋秩苍梧火正炎。岂谓狼胡蹄载跋,因之熊掌味难兼。

关心忍听离歌苦,聚首深嗟别绪添。便欲与公同握粟,卜居寻向泰人占。

十六日偕胡余二守登柳州南楼小酌

明代 霍与瑕

寻乐而今更莫迟,青阳辞候已多时。遥看楚水无穷去,独倚南楼有所思。

驾鹤山前云淡澹,伏龙城畔草离离。三杯二守同清暇,千古风流应在兹。

走笔谢齐太衢戴浑庵 其一

明代 霍与瑕

几度逢人问信,三年无雁传书。何因清昼陪侍,临水登山步虚。

鹅湖道中

明代 霍与瑕

官驿停乌节,山桥过马蹄。可堪离别思,烟树望中迷。

龙江野酌和秋字胡内翰见示之作

明代 霍与瑕

几日追趋文桂桡,龙江江上避烦嚣。忽然惠我龙江曲,露华风韵一何高。

寒梅岭外飘丹蕊,细柳营中夺锦袍。雄似彩虹横碧落,壮如孤鹤唳清皋。

一声铁篴穹崖裂,乱舞青萍山鬼号。狂夫胆气素不俗,不觉承之敛且肃。

一翻击楫歌一曲,三回倚槛连三复。粤山环峙几般青,楚江遥下无穷绿。

肯信删馀别有诗,人情物态各欢悲。樵歌牧唱皆真性,光风皓月古如斯。

易象无边山更山,国风盈耳乌啼间。亥子之中无妙处,剥极阳回是大还。

年去年来祇如此,看来造物亦劳耳。为而不宰乃神工,太上无为自兹始。

纷纷浅薄多忖料,此事堪成一大笑。孤舟两夜傍清溪,徽声幸领参同调。

冬仲初惊塞雁过,月轮推出东山阿。白云吹尽碧空净,黄叶萧萧脱绿柯。

气候清和秋始半,物华佳丽风回波。好景良时无限趣,有酒不斟岁将暮。

隔船呼取青蔬素,莫遣醒客怯衣露。疏星远落寒山戍,看看银河斜欲度。

画角声中转五更,天明又是梧州路。

陟东门 其三

明代 霍与瑕

我思古人,温良恭俭。诗书执礼,觉此良彦。民到于今,是彝是宪。

彼美人之寿兮,硕人之寿兮。

旒邱社诗上赵縠阳太史宪长 其一

明代 霍与瑕

仙佩当年侍冕旒,承恩来下古旒邱。閒披逸典开名境,每与清人结胜游。

诗比国风真伯仲,化如时雨总徽柔。玉堂明日归朝去,应记童冠几咏讴。

早春即事和韵 其六

明代 霍与瑕

昨日佳客来,颠倒穿衣舄。乌纱不裹头,方巾待宾席。

和区逵鸿见示村居之作 其一 东庄

明代 霍与瑕

行乐复行乐,东游得此庄。逢春多逸兴,近水有幽香。

绿柳风初暖,青梅味可尝。冰山成的事,何处问金张。

邓仰泉偕侄访余山中索诗座上作

明代 霍与瑕

云锁樵关晚乍开,廿年知己过荒台。豚鱼远致青山盒,酒醒频倾碧涧杯。

竟日高谈陪二仲,好风吹暖韵三槐。我能剧饮君须醉,隔海重烟雨又来。

赵縠阳槎史东归赠寄 其二

明代 霍与瑕

行藏用舍自浮槎,当代宗工仰槎华。莫道林邱堪卜筑,应怜寰宇本同家。

丝纶伫补山龙衮,风采看腾玉蝀霞。飧菊野人无所有,送行聊折两三花。

十八滩杂咏 其十二

明代 霍与瑕

乘风终日下,奇眺眼全花。截岸分山骨,中流合石牙。

千嶂浮虎兕,百里斗龙蛇。锁断南来脉,英灵不可涯。

新春试笔用区封君韵

明代 霍与瑕

山家寥落午烟浮,煮茗携壶小径游。冻雨自知松耐岁,好风仍卜麦登秋。

渐看花落偏怜玉,尚怯春寒且被裘。遥望隔江多喜气,美人谁伴倚青楼。

霍与瑕

霍与瑕

广东南海人,字勉衷。霍韬子。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授慈溪知县。以严嵩党羽鄢懋卿巡盐行部,不为礼,被劾罢。后起知鄞县,官终广西佥事。► 457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