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纪昀
山围芳草翠烟平,迢递新城接旧城。行到丛祠歌舞榭,绿氍毹上看棋枰。
乌鲁木齐杂诗之游览 其六
地近山南估客多,偷来番曲演鸯歌。谁将红豆传新拍,记取摩诃兜勒歌。
乌鲁木齐杂诗之游览 其十三
半面真能各笑啼,四筵绝倒碎玻璃。摇头优孟谁描写,拟付龙门作品题。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 其二十七
芳草丛丛各作窠,无名大抵药苗多。山亭宴罢扶残醉,记看官奴采薄荷。
乌鲁木齐杂诗之典制 其十
绿野青筹界限明,农夫有畔不须争。江都留得均田法,只有如今塞外行。
乌鲁木齐杂诗之游览 其五
摇曳兰桡唱采莲,春风明月放灯天。秦人只识连钱马,谁教歌儿荡画船。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 其十二
依依红柳满滩沙,颜色何曾似绛霞。若与绿杨为伴侣,蜡梅通谱到梅花。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 其八
温泉东畔火荧荧,扑面山风铁气腥。只怪红炉三度炼,十分才剩一分零。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 其三十六
山禽满树不知名,五色毛衣百种声。前度西郊春宴罢,穿帘瞥见是莺莺。
乌鲁木齐杂诗之风土 其五
廛肆鳞鳞两面分,门前官柳绿如云。夜深灯火人归后,几处琵琶月下闻。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 其十三
露叶翻翻翠色铺,小园多种淡巴菰。红潮晕颊浓于酒,别调氤氲亦自殊。
乌鲁木齐杂诗之民俗 其十
吐蕃部落久相亲,卖果时时到市闉。恰似春深梁上燕,自来自去不关人。
乌鲁木齐杂诗之风土 其十三
银瓶随意汲寒浆,凿井家家近户旁。只恨青春二三月,却携素绠上河梁。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 其三十
绿到天边不计程,苇塘从古断人行。年来苦问驱蝗法,野老流传竟未明。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 其四十一
白狼苍豹绛毛熊,雪岭时时射猎逢。五个山头新雨后,春泥才见虎蹄踪。
乌鲁木齐杂诗之风土 其八
界破山光一片青,温暾流水碧泠泠。游人倘有风沂兴,只向将军借幔亭。
过岭
大雪幕荒榛,冻云压高树。冲寒上高岭,冈峦莽回互。
苍然暝色合,四望疑无路。迂曲得人踪,一线微通步。
仰睇郁嶒崚,俯窥杳烟雾。隔涧见行人,蠕蠕似蚁附。
高者木杪悬,卑者草际露。前者偻而援,后者耸而赴。
石磴滑屡颠,林风吹欲仆。徒侣递相呼,十步九回顾。
慄然悸心魂,失足愁一误。侧闻定鼎初,狂童此负固。
桓桓李文襄,转战实兹处。仰攻彼尚克,徐行今乃怖。
人生才地悬,宁止恒沙数。丈夫志四方,感激酬知遇。
仗钺良未能,叱驭吾其庶。黾勉趣役夫,去去无多虑。
乌鲁木齐杂诗之风土 其二
万家烟火暖云蒸,销尽天山太古冰。腊雪清晨题牍背,红丝砚水不曾凝。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 其四十二
牧场芳草绿萋萋,养得骅骝十万蹄。只有明驼千里足,水销山径卧长嘶。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 其十一
凿破云根石窦开,朝朝煤户到城来。北山更比西山好,须辨寒炉一夜灰。
乌鲁木齐杂诗之风土 其七
山田龙口引泉浇,泉水惟凭积雪消。头白蕃王年八十,不知春雨长禾苗。
纪昀
纪昀 jǐ yún (1724年6月-- 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 ► 112篇诗文
乌鲁木齐杂诗之游览 其七
乌鲁木齐杂诗之风土 其十五
乌鲁木齐杂诗之民俗 其一
乌鲁木齐杂诗之风土 其十六
读小元和鹑衣子传戏题转韵
乌鲁木齐杂诗之风土 其二十三
不怕鬼 / 曹司农竹虚言
乌鲁木齐杂诗之风土 其十
乌鲁木齐杂诗之民俗 其九
乌鲁木齐杂诗之风土 其四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 其十八
乌鲁木齐杂诗之游览 其十七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 其四十三
乌鲁木齐杂诗之神异 其五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 其四十九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 其五
乌鲁木齐杂诗之民俗 其七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 其三十一
乌鲁木齐杂诗之游览 其十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 其二十二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 其二十八
乌鲁木齐杂诗之风土 其十九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 其四十六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 其十六
乌鲁木齐杂诗之风土 其十七
乌鲁木齐杂诗之游览 其十五
乌鲁木齐杂诗之风土 其九
乌鲁木齐杂诗之神异 其四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 其四十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 其三十九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 其三十二
乌鲁木齐杂诗之风土 其二十二
乌鲁木齐杂诗之风土 其十二
乌鲁木齐杂诗之游览 其二
乌鲁木齐杂诗之典制 其四
乌鲁木齐杂诗之民俗 其八
和蒙泉秋感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 其四十八
乌鲁木齐杂诗之游览 其十六
乌鲁木齐杂诗之风土 其十四
乌鲁木齐杂诗之游览 其九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 其三十三
乌鲁木齐杂诗之风土 其二十一
夜泊吴江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 其三十七
乌鲁木齐杂诗之民俗 其六
自题秋山独眺图
乌鲁木齐杂诗之神异 其一
乌鲁木齐杂诗之游览 其一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 其四十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