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朱熹
茅檐竹落野人家,只么悠悠阅岁华。田父把犁寒雨足,牧儿吹笛晚风斜。
和章国华祈雨呈平父诸兄三首 其二
九重清夜仰昭回,旱魃知从何处来。不是幽人祈得雨,又烦丹诏走风雷。
题谢安石东山图
家山花柳春,侍女髻鬟绿。出处亦何心,晴云在空谷。
过高台携信老诗集夜读上封方丈次敬夫韵
十年闻说信无言,草草相逢又黯然。借得新诗连夜读,要从苦淡识清妍。
汲清泉渍奇石置熏炉其后香烟被之江山云物居然有万里趣因作四小诗 ...
吟馀忽自笑,老矣方好弄。慨然思古人,尺璧寸阴重。
奉题李彦中所藏俞侯墨戏
不是胸中饱丘壑,谁能笔下吐云烟。故应祇有王摩诘,解写离骚极目天。
登閤皂山 其一
叠叠层峦锁閟宫,我来旧地访灵踪。葛仙去后无丹灶,弟子今成白发翁。
训蒙绝句 西铭
人因形异种私根,不道其初同一源。直自源头明说下,尽将父母属乾坤。
观野灯
飞萤腐草寻常事,作底兹山独耀芒。须信地灵资物化,金膏随处发明光。
训蒙绝句 心之官则思
一身胡属此心微,只为能思择所为。底事虚灵成暗塞,独于物欲用其思。
次韵择之发临江
千里烟波一叶舟,三年已是两经由。今宵又过丰城县,依旧长江直北流。
云谷杂诗十二首 其三 玩月
风起云气昏,风定天宇肃。遥遥万里晖,炯炯穿我屋。
良友共徘徊,山中讵幽独。
秋夜听雨奉怀子厚
悄悄窗户暗,青灯读残书。忽听疏雨落,稍知凉气初。
披襟聊自适,掩卷方踌躇。亦念同怀人,怅望心烦纡。
鸣琴爱静夜,乐道今闲居。岑岑空山中,此夕知焉如。
奉酬子厚咏雪之作
遥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仰视天正黑,寒气惨悲凉。
飞霰忽下零,雪花亦飘扬。飘扬未云已,须臾满空翔。
前山失旧姿,川谷流素光。念昔少小时,无事志四方。
五年江海上,不见雪与霜。飘飖今日情,浩荡谁能量。
凌晨饮一杯,竟日守空堂。伫立玩奇变,永言获新章。
踌躇欲何报,玉树生琼冈。
崖边积雪取食甚清次敬夫韵
落叶疏林射日光,谁分残雪许同尝。平生愿学程夫子,恍忆当年洗俗肠。
书邵子尧夫游伊洛四首 其三
秋日□秋禾黍边,农家富贵自丰年。一箪鸡黍一瓢饮,谁羡王侯食万钱。
雨中示魏惇夫兼怀黄子厚二首 其一
读书春日晏,雨至满郊园。一洒幽丛竹,蔼蔼清阴繁。
斋居无还往,镇日空掩门。欲将冲静趣,与子俱忘言。
次韵择之漫成
落日晴江更远山,远山犹在有无间。不须极目伤怀抱,且看渔船近往还。
次韵谢刘仲行惠笋二首 其一
谁寄寒林新斸笋,开奁喜见白差差。知君调我酸寒甚,不是封侯食肉姿。
醉作三首 其二
淅淅西风起,候虫寒夜分。千山杳沉寂,竟夕断知闻。
句 其十五
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831篇诗文
拟古八首 其四
奉同黄子厚赋白芙蓉呈刘彦集平父
奉酬丘子野表兄饮酒之句
训蒙绝句 居敬二首 其一
次吕季克东堂九咏 其九 橘堤
次秀野咏雪韵三首 其三
训蒙绝句 为人
训蒙绝句 唤醒
次季通韵赠范康侯
次张彦辅赏梅韵
奉同尤延之提举庐山杂咏十四篇 其八 开先漱玉亭
斋居感兴二十首 其十九
题吴公济风泉亭
小均四景诗 其四
训蒙绝句 鬼神
同张明府登凌风亭怀亭无咎
训蒙绝句 卓尔
拟古八首 其七
伏蒙某官宠示和陶见寄旧作伏读叹仰又感知待期许之意盖非一日率易 ...
题画
彦集圭父择之同饮白云精舍以醉酒饱德为韵熹分得饱字醉中走笔奉呈
和彭蠡月夜汎舟落星湖
山北纪行十二章章八句 其八
送林熙之诗五首 其一
崇寿客舍夜闻子规得三绝句写呈平父兄烦为转寄彦集兄及两县间诸亲 ...
云谷二十六咏 其二 南涧
次韵伯崇登滕王阁感旧盖闻往时延阁公拜疏于此云
次韵潮州诗六首 濠上斋二首 其一
夜坐有感
五月五日海上遇风雨作
寄山中旧知七首 其一
赋水仙花
拟古八首 其八
次子有闻捷韵四首 其三
病告斋居作
泉声次林择之韵
训蒙绝句 出门如见大宾
题刘平甫定庵五咏 其三 山台
顷以多言害道绝不作诗两日读大学诚意章有感至日之朝起书此以自箴 ...
次韵别范伯崇二首 其一
训蒙绝句 莫我知也夫三首
入瑞岩道间得四绝句呈彦集充父二兄 其一
云谷二十六咏 其十九 桃蹊
马上赠林择之
寿母生朝 其一
武夷精舍杂咏 茶灶
训蒙绝句 一贯
芹溪九曲诗 其一
晚霞
夜宿洪亭长家
刘子澄远寄羊裘且有怀仁辅义之语戏成两绝为谢以发千里一笑 其一
题囊山寺
游烂柯山
刘子澄远寄羊裘且有怀仁辅义之语戏成两绝为谢以发千里一笑 其二
次秀野杂诗韵 其三 又五绝卒章戏简及之主簿
次韵别范伯崇二首 其二
菩萨蛮(回文)
和喜雨二绝 其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