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夜入由里山

夜入由里山

明代 李寄

深山如积水,步步入空明。月直松收影,霜寒雁失声。

峰容肃相向,涧韵远能迎。如此清凉地,尘襟不肯清。

诗人李寄的古诗

渡京口

明代 李寄

去年风雨漫天黑,浪里舟危一间中。好是斜阳今日渡,轻帆正遇剪江风。

病馀杂咏感怀初入永兴二首 其一

明代 李寄

破褐空囊竟入秦,南山北渭望中新。澄天柹叶妆成晦,捲地杨花送去春。

皂帽管宁非避世,白衣李泌是山人。竦肩袖手行吟日,驰逐纷纷看雁臣。

又池阳咏雪次东坡诗韵二首 其一

明代 李寄

长空威发冻云黏,寒比金吾禁更严。词客漫誇梁苑赋,司农欲税谢家盐。

杯浮琥珀羊酥酒,帽拥葳苏獭尾檐。要我开怀真痛饮,真须立马雪山尖。

池阳咏雪次东坡诗韵二首 其一

明代 李寄

漫天大雪催新句,可恼东坡下韵严。黄鹤诗佳应阁笔,葫芦样好也题盐。

月明野水横孤艇,花满寒枝压矮檐。白玉合成兹世界,大观犹忆华峰尖。

登邙山凤皇岭望嵩山

明代 李寄

凤皇台上望嵩巅,咫尺青葱映洛川。可惜不将游华舆,便中一了此山缘。

三峰尚忆遥天外,二室虚悬晚照前。破费客程閒指点,中郎曾说似龙眠。

五和池阳咏雪次东坡韵 其一

明代 李寄

风前密密复纤纤,威发枝头夜更严。始信梁园多白燕,应知北地少红盐。

充肠旧种长腰芋,煖脑新兴厚帽檐。怪杀天公能戏谑,梅花开满万松尖。

山外二里王氏白荷花池中心,忽开红荷一朵,入夏苦暑不出山时,往 ...

明代 李寄

众香国里正氤氲,独立风前自不群。一道宫娃齐拥出,国君头上有红云。

十五夜,同虎丘僧圣予玩月

明代 李寄

纷纷歌吹乱层峦,閒里哦吟费改删。如我情方酬好月,何人游不负佳山。

婆娑竹柏影皆活,咫尺清虚府可攀。此夕虎丘添故事,参寥坡老两人閒。

五和池阳咏雪次东坡韵 其二

明代 李寄

谁爱琼林数点鸦,灞桥驴背洛阳车。泠泠行触风前絮,缓缓归看陌上花。

玉佩金鱼将换酒,绿蓑青笠正浮家。分笺客斗新诗句,七步应输手八叉。

新安道中

明代 李寄

连辔催行急,惊尘扑面迷。柳风寥驿路,涧石滑征蹄。

山势群趋洛,关形独护西。伤心憔悴事,枯麦与遗黎。

兰亭四首 其三

明代 李寄

寻常脩禊事,兹地以人传。急湍清流在,崇山峻岭然。

帖空争赝迹,诗幸罄名篇。我入兰亭会,高吟肯后旃。

同可大师登蕺山绝顶眺望漫成

明代 李寄

众峰飞舞到兹城,似与游人相送迎。丘壑收来胸次有,烟霞放去眼前明。

墨池淡淡流残沈,蕺草荒荒袭旧名。我与越山无一面,不知何故便情生。

夜入由里山

明代 李寄

深山如积水,步步入空明。月直松收影,霜寒雁失声。

峰容肃相向,涧韵远能迎。如此清凉地,尘襟不肯清。

登三峰二首 其一

明代 李寄

毕竟三峰天削成,五千仞积斧成痕。剑锋上走苍龙岭,花蕊中趺玉女盆。

云口雪崖霾雨府,药炉丹井列仙村。诸峰层叠如城郭,北向棱棱启一门。

过灵璧吊虞美人墓

明代 李寄

项王溃围出,虞姬以死别。人日儿女态,惓恋难决绝。

女子如虞姬,何其反撇脱。吾知乌江刎,定为姬所激。

不然渡江东,犹是王一国。晨过灵璧郊,英风起路侧。

停骖阅古碑,吊此贞烈魄。尽洗儿女语,恐辱丈夫节。

好奇太史公,竟失其本末。空传美人草,千载有遗血。

华山峰雪歌

明代 李寄

夜来滕六游三峰,醉与青帝斗峰风。桃花松叶皆缟色,千崖万壑堆瑶琼。

不知峰增几千仞,但见琼楼玉宇接天顶。九十日峰一夜死,涧底蟠龙卧不起。

青帝懊恼滕六笑,金天帝子鼓掌赞曰妙。

七和池阳咏雪次东坡韵 其二

明代 李寄

玉树风摇缩项鸦,与来缓步以当车。沾衣似咤单袍冷,扑面如嘲两鬓花。

红手戏团看稚子,素萼传赏羡僧家。千人自笑非吾事,十笏因君礼药叉。

六和池阳咏雪次东坡韵 其二

明代 李寄

好手天公应自誇,长空万里禦虬车。敲残宝月光成片,关倒银河浪作花。

贾岛吟肩徒有骨,袁安僵卧并无家。近来诗律精严甚,莫怪人呼王夜叉。

途次宿州有感

明代 李寄

暮春日日著征衫,路过中州语渐谙。起伏山皆趋泗上,阴晴天已入江南。

人前壮气今都尽,马后征尘最不堪。自笑游秦惟舌在,好吟梁父伴瞿昙。

游兴福寺

明代 李寄

经年因病废吟诗,兴至吟随不自知。凡鸟啼皆如百舌,老梅花不肯多枝。

幽当翠筱苍松合,静是清泉白石宜。潭影千年成故事,山僧誇向客游时。

李寄

李寄

李寄(1628-1700),江阴人,字介立,号因庵,萍客,又号昆仑山樵,白眼狂生,三因居士。母周氏原为徐霞客妾,方孕而被正妻逐出,嫁江阴周庄定山李氏,生一子名李寄,因介于徐李两姓,又历明清两朝,故字介立。博学能文,著有《天香阁文集》七卷,《天香阁外集》一卷,《搔首一笑》等诗集二十四卷。► 114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