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恭百献裕二陵和答明仲赠别诗韵

恭百献裕二陵和答明仲赠别诗韵

明代 倪岳

斋庐坐久柝声稀,百辟趋跄谒寝帏。百典夐非千古并,儒臣已是八年违。

四山云气长依树,五夜霜华欲满衣。共指昌平认归路,寒城灯火望中微。

诗人倪岳的古诗

重九日泊舟广陵萧然孤闷有怀阜弟因次其赠别诗韵二首以寄 其二

明代 倪岳

几年奔走愧功名,犹悔蹉跎百未成。犹望鸰原承世业,早从凤岭乐馀生。

清秋对雨难为别,白昼看云倍怆情。寄与卯君宜更勉,频传书札慰坡兄。

西涯杂题十二首为李宾之 其六 杨柳湾

明代 倪岳

高柳抱晴湾,疏篱匝烟渚。犹记泊枫桥,隔水闻吴语。

西涯杂题十二首为李宾之 其九 响闸

明代 倪岳

奔涛鸣春雷,闸口疾如箭。怀哉百步洪,使我心胆战。

乐清轩十律为乡友沙士清 其十

明代 倪岳

廊庙江湖两不关,休休聊博此生閒。花繁东阁迎风折,竹过西墙带雨删。

尘梦不飞应似水,吟肩孤耸好如山。一官我愧匡时术,回首因君几厚颜。

京师十景图诗 其七 西山霁雪

明代 倪岳

琪花入夜舞纤纤,晓日西山万象兼。晓漾不分琼岛路,参差微露玉峰尖。

虚疑冻合芙蓉殿,便觉寒生翡翠帘。何处可人閒拄笏,乾坤一色动遐瞻。

送程熙同知汀州

明代 倪岳

拜命荣看佐一州,平沙南去路悠悠。蛮烟晓入鄞江合,瘴雨晴分赣水流。

五马秩崇新贰守,专城任重古诸侯。郡斋正对双清阁,雪月霜风谩倡酬。

十月十一日夜雪有感二首 其一

明代 倪岳

每凭鱼雁问平安,一纸书回带泪看。最是夜深成独坐,白云南望雪漫漫。

冬至谒陵和吴原博韵五首 其三

明代 倪岳

沙河冰合石桥危,并辔怜予一骑追。并陟畏途还自重,恐寻覆辙漫成嗤。

傅岩舟楫宁非地,郑国舆梁定是谁。回首丹青方炫烂,路人指点梵王祠。

三月十二日肇开经筵岳以翰林旧僚叨侍讲读荐蒙天赉感而有作 其二

明代 倪岳

载瞻经幄侍文华,天语亲聆宠数加。天锡大官当禁闼,恩颁内帑到儒家。

逢时有幸应知感,稽古无功讵足誇。誓竭涓埃裨海岳,祗今文运正亨嘉。

三月十二日肇开经筵岳以翰林旧僚叨侍讲读荐蒙燕赉感而有作 其二

明代 倪岳

载瞻经幄侍文华,天语亲聆宠数加。燕锡大官当禁闼,恩颁内帑到儒家。

逢时有幸应知感,稽古无功讵足誇。誓竭涓埃裨海岳,祗今文运正亨嘉。

西涯杂题十二首为李宾之 其二 海子

明代 倪岳

积水千年在,寒潭一镜开。楼台渺烟雾,何处近蓬莱。

廷试供事次屠都宪朝宗韵二首 其二

明代 倪岳

群公同挹庙堂春,多士均沾雨露新。明日蓝袍承帝命,一时丹悃答皇仁。

腾欢早见传衢路,称贺还期拥佩绅。华盖天高瞻淡墨,遥听宫漏候严宸。

赏李景信东轩瑞香花次韵 其二

明代 倪岳

临到开时日正阳,倚风浑似舞霓裳。十年不见江南种,三月惊看蓟北芳。

秾艳未容誇国色,高标应许占春光。日长相对如佳客,绝胜红妆咏海棠。

登功德寺新阁限韵一首

明代 倪岳

凭虚高阁不胜寒,乘醉来登更倚阑。十里湖光通几席,八囱云影上衣冠。

荒台漫惜千金业,羸马聊陪一日欢。极目天南驰远眺,催归无那夕阳残。

厓山大忠祠

明代 倪岳

人间恶鸟栖金屋,海上楼船驾飓风。
海破忠臣惟有死,天亡卷土亦无功。
英雄俯仰成遗恨,元气分明托数公。
千古翔龙何处是,精魂依旧绕行宫。

九月朔卞庙谒祭因有豫作登高之约归次偶成

明代 倪岳

一门忠孝古难全,节义如公史有编。浮议不妨轻瓦石,流风自足重山川。

碑铭细刻三千字,茔兆新捐十万钱。仰止遗容堪再拜,精英何许尚森然。

田家喜雨歌

明代 倪岳

韶华荡漾三月天,绿杨枝上嘘晴烟。田家望雨心正渴,鸣鸠数声风飒然。

墨云低覆塍头树,好雨弥空下如注。润物潜看霢霂流,及时溥谢甘霖布。

宿麦芃芃穗渐黄,新荷簌簌初抽秧。总为朝来一犁足,坐令终岁成丰穰。

丰穰有兆欢声作,击壤长歌物咸若。四海均沾造化功,题诗为纪田家乐。

送九江潘同知赴任

明代 倪岳

水部潘翁老圣朝,却看雏凤起冲霄。却官高占人中选,二守尊居郡上僚。

地接江东民最朴,水通湖口路非遥。荣亲志遂堪迎养,百斛方舟稳趁潮。

题岳蒙泉葡萄画 其二

明代 倪岳

远道归来把一麾,转头零落又成悲。旧家只有葡萄在,从此无劳说荔支。

道中柳枝词 其一

明代 倪岳

闻道吴侬歌竹枝,阿谁为续柳枝词。柳枝袅袅三千尺,解与行人绾别离。

倪岳

倪岳

倪岳(1444年—1501年)明代大臣。字舜咨,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祖籍浙江钱塘。倪谦之子。好学能文,通晓经世之务。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授编修。成化中,累迁为礼部右侍郎。弘治中,官礼部尚书,历南京吏、兵二部尚书,还为吏部尚书,弘治十四年(1501年)十月,倪岳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著有《青溪漫稿》。► 302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