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济宁逢春二首 其二

济宁逢春二首 其二

明代 潘希曾

鼓乐迎春东郭东,春风遥与故园通。一时诸友谁常健,三洞双溪我欲穷。

官事敢云无了日,古人堪慕有高风。泰山咫尺须乘兴,会见扶桑海日红。

诗人潘希曾的古诗

廨舍梅久不开戏述

明代 潘希曾

山城春到一旬强,墙角官梅尚未香。索笑几回虚杜老,惊时今已负何郎。

空怜冻萼凝红蜡,安得南枝出靓妆。商鼎有须应忌早,故含元气混群芳。

湖上漫兴

明代 潘希曾

水际光风动,林间积雨收。湖平天共渺,洲浅树全浮。

世态妨青眼,春愁妒黑头。偶然佳景会,不恨未归舟。

题赤松山水图赠云南朱宪副子文

明代 潘希曾

赤松山水擅吾乡,争胜还闻有永阳。我赖画图偿梦想,君凭文字极揄扬。

烟横秋巘重重碧,花点春流曲曲香。携向天涯漫相赠,滇云燕月两茫茫。

郊祀分献四渎坛二首

明代 潘希曾

列炬薰天蔟紫坛,露华星彩溢虚寒。露云望切威严地,四渎名叨奠献官。

礼乐雍容三代盛,精诚感格百神欢。遭逢未有涓埃报,拟赋甘泉寓责难。

同馆会分韵 其一

明代 潘希曾

相见释褐初,交情何欢洽。论文玉堂夜,联镳试春祫。

参商十载来,馀韵不可押。人生本无期,世路多险狭。

讵意今日会,盘羞间蔬甲。秋菊馥当筵,把玩笑相狎。

努力及良辰,斗酒同一呷。花枝枯复荣,头白堪再插。

辰溪与刘侍御夜酌

明代 潘希曾

万里辰溪夕,春杯且共挥。蕨拳初摘嫩,木耳旋烹肥。

月射丹沙窟,风回白石矶。如何不取醉,明日杏花飞。

赠南京秦司马入为司徒

明代 潘希曾

中外勋名三十年,亨衢仍际中兴天。亨猷方叔初留后,相国萧何复召还。

帆引龙江民望系,履听凤阙圣情专。樗材散地知何补,南北追随似有缘。

次安南坡垒驿

明代 潘希曾

万里安南第一程,停骖此日快新晴。喧林鼓吹晨分队,耀野旌旗夜宿兵。

土俗衣冠犹自异,春风草木有馀荣。乾坤覆载何遐迩,正北红云是玉京。

人日雪

明代 潘希曾

入春二日逢人日,占岁宜晴苦不晴。冻雨作花还六出,终风吹冷竟三更。

羊羔荐酒浑多事,蟹眼烹茶渐有声。访戴未能馀兴在,朗吟空对夕窗明。

次韵曹贰卿食蟹

明代 潘希曾

毕卓嗜蟹兴莫当,酒杯时自倾鹅黄。金膏玉髓良足贵,残甲败戈非所伤。

风味十分匕箸底,纵横几许沙洲傍。城昏市远不易觅,咏尔徒和琳琅章。

湘东即事

明代 潘希曾

湘江春雨不曾晴,江上农人作队耕。羸马萧萧何事者,却来听尽鹧鸪声。

荅朴庵章都宪

明代 潘希曾

叩门谁递故人书,三复欣然伏枕馀。河洛禹功方有赖,东南民力竟何如。

时清不觉衰年及,别久那堪万事疏。太白楼头闻驻节,暮云千里转愁予。

石门县

明代 潘希曾

路尽石为门,门中绿树村。山峦当城郭,风俗自乾坤。

水接桃源派,人通洞獠言。晚厨供石鲫,为倒菊花樽。

次韵李宫允赏莲四首 其二

明代 潘希曾

纳凉深院怜荷静,共折荷筒当酒杯。十二阑干明月转,酒酣花睡两忘猜。

立冬日有怀京师诸友

明代 潘希曾

东皇消息到江梅,鼓吹郊迎晓色开。五日新正浑醉里,百年残梦又春来。

他乡綵燕随缘看,何处云鸿寄劄回。料得故人多健在,寻芳联辔满金台。

福州控海楼尚市舶宴上作

明代 潘希曾

万里登临一系舟,八闽形胜此危楼。水通溟渤来重译,山入云霄壮上游。

题句只疑南斗避,倚栏还为夕阳留。主人兴剧谁能尽,举白频劳向客浮。

次韵酬陈院长登滕王阁见寄二首 其二

明代 潘希曾

绿波芳草恨堪论,高阁难期共一尊。何处江山如此好,古来题刻至今存。

花随流水春环砌,雁度寒云夜叫阍。自是好游心尚壮,不知秋鬓点霜痕。

夏夜四首 其二

明代 潘希曾

一雨犹馀几日凉,不知三伏在炎方。晚来风起秋偏早,却为莼鲈忆故乡。

送童贰守栗卿之姑苏

明代 潘希曾

十年萍梗事堪嗟,犹喜相逢鬓未华。州县岂宜清庙器,诗书元自大方家。

黄花暂醉离亭晚,鸿雁同征去路赊。回首吴江枫落夜,诗成须向故人誇。

登荆州城

明代 潘希曾

城头突兀仲宣楼,城下长江日夜流。吴蜀东西如指掌,关河百二此襟喉。

从来用武英雄地,不尽悲歌客子秋。独倚危栏还罢去,龙山风日晚悠悠。

潘希曾

潘希曾

潘希曾,浙江金华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因灾异奏陈八事,指斥近幸。出核湖广、贵州军储还,不赂刘瑾,刘瑾大怒,矫诏廷杖除名。刘瑾伏诛,起迁吏科右给事中。嘉靖中历太仆卿,伏阙争大礼。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迁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筑长堤四十余里,期年而成。历兵部左右侍郎。嘉靖十一年(1532)五月初四日卒于官,年五十七。赠兵部尚书。有《竹简集》及《奏议》传世。► 254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