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元旦和钟海月见寄

元旦和钟海月见寄

明代 区越

出门揩眼见诸峰,岚气新生尚未浓。晓雨正收三白瑞,阳和应兆一年丰。

侵阶草色从吾好,入座春风与客同。酒满行窝花满路,寻君虽远不扶筇。

诗人区越的古诗

和偶山曾太守题西屏拙号

明代 区越

偶山南下是屏山,岭水天分两带环。美睡只嫌千日酒,野芳是错九还丹。

登高望远非无事,问柳寻花莫等閒。忽有好风褰蕙帐,诗来何处扣松关。

九月诸友载酒约游北郊自顾皤然叨居会首半酣感赋

明代 区越

霜飙凉冷又晴晖,九日山行老所宜。风景每将观物眼,菊花长此傲霜枝。

天空极浦初闻雁,秋尽寒檐未授衣。满目茱萸堪采佩,西山戎马恨归迟。

答孙婿尹茂才余春元寿章

明代 区越

风光欲劲岭头梅,至日先旬诞日来。至管暂调宽老病,诗章频到愧英才。

官抛廪禄馀无累,路辟蓁芜却有媒。寿域燕闲非偶尔,邻如裘仲妇如莱。

李铁谷预约九日游圭峰

明代 区越

九日相邀尚隔旬,芙蓉霜老菊霜新。玉台佛阁堪乘兴,绿护仙屏久待人。

古塔攲依松几树,澄潭瘦影鹤千春。寻诗亦恐无新句,岁岁来游按旧辰。

答陈梅所送小儿会试

明代 区越

野屏分影夹江清,官老无谋学有程。漠漠云霞三亩宅,劳劳书卷十年灯。

花于蓓蕾先偷眼,马出骊黄外得名。清世有才须致主,几家云路贴天行。

园中次顾方岳韵

明代 区越

芰荷浮荐碧,桃荔坠兼红。自足眼前句,何烦杖短筇。

午月朔旦次林古砚韵

明代 区越

万事推开总懒论,白云溪畔养桐孙。怡颜花草一庭满,问业乡邦几老存。

佳气郁葱抟绣幕,沧波潋滟倒金樽。二难故有陈雷分,福寿同瞻萃一门。

谢惠白菊

明代 区越

老圃移来此色香,闲门无地著秋光。闲钗翠羽翘青女,碎月繁星照夜廊。

看客故多添酒债,谢君徒自苦吟肠。霜姿不与重阳老,直伴南枝见一阳。

游苕山次秋浦王方伯韵兼呈万峰李参戎 其二

明代 区越

湖山巾舄我曾经,二十年来梦始醒。二伯甘棠留蔽芾,祭遵樽俎入丹青。

清游笑我扪萝癖,归咏同君驻马听。抚景何嫌须鬓改,等閒天地亦忘形。

对景见寄次韵

明代 区越

景物撩人杖屦迟,病来西望更依依。岁寒松竹长如此,少壮心情老不移。

鬓发苍浪新离枕,吟肩瘦耸未胜衣。白衣不送西山酒,采菊陶园莫采薇。

林见山召游大云山寺

明代 区越

一春行欲遍名山,春尽无诗却腼颜。好借光阴诗卷里,为传心事翠微间。

人于晚节尤多事,老解清游不等閒。今日七贤同此过,山人先为扫松关。

李铁谷赋梅花索和

明代 区越

与君相见本难期,信是人间第一枝。子半天心真点出,春来花草谩争奇。

欲从雪后穷千状,故就泉头叠一池。酒熟遍邀林处士,只应无地著新诗。

张井泉诞日 其三

明代 区越

有花有酒惟须月,无褐无衣幸过冬。无暖何时还凛烈,望圆今日尚朦胧。

白头青鬓聊相乐,市唱山歌自不同。酒盏不停光景在,阴晴谁复问天公。

新春晓行返潮连旧居

明代 区越

江流汲汲溯归船,人与春回又隔年。曲径雨多泥滑屐,破阶蛩去藓连钱。

风和柳岸莺初啭,露重南山豹尚眠。万念此时消不尽,复从农圃问桑田。

五月游荔圃 其二

明代 区越

兰蕙无多柏数株,石桥添雨水平渠。午风快欲荷筒饮,莫遣南来信息疏。

读念斋邓太守归隐嘲诗次其韵 其三

明代 区越

得赋归来意便佳,春风歌酒度秦淮。已输茂叔难寻乐,顾学尧夫易打乖。

一壑自便终老计,五松都共谢官阶。山中白酒应新熟,得放怀时且放怀。

赠行代作 其一

明代 区越

凫鸭朝来浴彩衣,前江水暖鸭先知。春声入棹歌三叠,别馆临江酒一卮。

考德远烦依丈席,承颜亟为旷庭帷。寸阴转眼君应惜,花下重逢未有期。

同年黄容庵正郎入祀乡贤喜赋

明代 区越

手制闽阳锦未停,司徒优诏籍贤名。弄舟西楚商征薄,扈驾南畿跸路清。

凤阁有阶堪奋步,龙山未老气归耕。春秋俎豆宫墙内,标表人间此道明。

寿日和紫厓李同知

明代 区越

圣主旋乾又转坤,万方仁寿万方春。紫霞清酌酣东老,白雪高歌和郢人。

入郭懒拖邙竹杖,移文翻笑北山神。百年同社更相寿,肯与山中鹿豕群。

赏菊和丹山赵使君 其一

明代 区越

未举花前酒一卮,对公还是独醒时。流观节物无嘉菊,历尽风霜有茂枝。

瘦影当窗催晚酌,冷香随笔上新诗。几家耆老冠裳在,欲醉犹妨倒接篱。

区越

区越

区越(一四六八—一五五四),字文广,号西屏。新会人。尝从学于白沙陈献章。明孝宗弘治十八年(一五〇五)进士。历官浙江嘉善县令,户部主事、知建宁宁国府、浙江副使、江西左参政。年八十七卒。有《西屏集》行世。明万历《广东通志》卷二四、清乾隆《广州府志》卷三四、清乾隆《新会县志》卷九有传。区越《西屏集》十卷,前五卷为诗,馀者为文。► 321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