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登紫阳山有感录似汪有仁宪副

登紫阳山有感录似汪有仁宪副

明代 王缜

紫阳山下半风尘,三百年来认未真。今日分明山上望,轻风迟日一般春。

诗人王缜的古诗

富池

明代 王缜

尽日江州上富池,山围水驿草离离。孤舟独坐星辰静,闲听渔歌唱竹枝。

走笔次王文济宪副过安宁浴温泉之作韵

明代 王缜

谁开浑沌窍,巧力亦云竭。阴阳互藏根,体用有寒热。

乃知洪炉中,源头更清彻。所以君子心,濯濯常自洁。

而况酩酊时,宁不慕冰雪。何当共振衣,志趣点尔说。

侍御吴德彰佥潮南观察事限韵赋诗送之 其二

明代 王缜

楚地正忧旱,君行岂徒尔。莫待河鱼枯,绕决西江水。

早朝用岑嘉州韵

明代 王缜

碧落风清夜气寒,鸡人晓报漏声残。九天人月浮双阙,万国车书萃百官。

香散御炉钟欲定,诏传金马墨初乾。朝回闲忆千年事,惟有明良唱和难。

送伦伯畴殿撰使安南

明代 王缜

龙诏恩覃万国臻,使星光散九天新。路经绝域山河异,风便故园梅柳春。

玉节摇空驰騕袅,宫袍飏日灿麒麟。安南此日深文化,又见中朝第一人。

哭黄后峰大理次伍松月韵四首 其二

明代 王缜

希声高举似鸣岐,棘寺平反未几时。忽尔寺鹏成羽化,伤哉贾鵩促神思。

衣冠寂寂魂归土,风雨萧萧旐引輀。恐是玉楼成得早,天公命召有程期。

锦衣马汝砺奉朝旨提徐希曾过余话旧索诗以君字为韵走笔赠之

明代 王缜

明明我主万邦君,乃圣乃武仍乃文。龙飞弘治十五载,光天化日起卿云。

嗟我谏官羞作寱,肮脏肯比负山蚊。从来芟草务绝本,嘉禾茂在人耕耘。

万顷平原一星火,忽之不戢将自焚。何况遭逢尧舜世,宁不负暄以献芹。

停子飞黄千里之迅步,听我狂歌一阙之殷勤。长江不尽留人意,秃笔亦可张吾军。

君不见孤凤特出百鸟群,景星一睹人交欣。丈夫志气盖不垠,终为竹帛垂功勋。

区区离别何足论,区区离别何足论。

上巳郊行

明代 王缜

屈曲山阿往复回,桃花将尽菜花开。石桥截涧留云影,野卷编茅护竹栽。

风入无雩春制服,事从修褉水传杯。兴来独望长安日,一寸丹心未拟灰。

重阳房村驿有感次韵

明代 王缜

九日龙山路正通,登临高兴古今同。谁知古驿山河外,独傍荒村风雨中。

空忆黄花需白酒,愁看渔火对江枫。自怜底事常为客,天北天南西复东。

九月九日寓九江时户部李时雍同年预约游庐山以是日雨作中辍时雍复 ...

明代 王缜

尘世难逢笑口开,菊花须趁此时栽。西风且莫频吹尽,恐有东篱旧主来。

和安南头目陈光瑾韵

明代 王缜

三尺龙泉紫气腾,一生志节有谁淩。凤归宵汉鸣朝日,龙引云雷起冻冰。

未许豳诗留久住,直从羲卦利冥升。安南信是诗书国,英俊中朝见未曾。

过镇远次壁间韵兼简同年杨居敬郡守二首 其一

明代 王缜

僻地欣逢故旧谈,放怀不觉拥飞岚。心悬上国星朝北,气转钧阳斗向南。

迂拙自甘随地乐,至诚谁可与天参。路途尽道苗夷格,重见虞阶用舞衫。

登淩敲台遗迹在太平城北三里许改为黄山寺台但存一危石

明代 王缜

淩敲台上石零丁,露草骨丝虫乱鸣。独有东山无改换,几番冷眼看升平。

巡视郧阳城郧阳有行都司成化间新立

明代 王缜

百雉周遭气势雄,一江萦抱步趋同。地分关陕耕桑外,望入荆襄烟雨中。

设险未须占习坎,开司端可应亨丰。从今郧境随时化,尽向诗书乐古风。

游凤凰台追次太白韵

明代 王缜

身随造物此间游,雨霁山青水急流。鸣凤不来空倚竹,一仙多事故登邱。

乾坤气溢金陵外,吴楚云横春草洲。安得中和天地应,遍教海内更无愁。

同李容正夏景升谒包孝肃祠次马紫崖学士韵祠在庐州城外濠中

明代 王缜

谁凿天河露玉盘,登临却在画中看。高祠隐映丹青像,正笏分明谏诤官。

海鹤九霄摩翮劲,岩松千仞挺霜寒。河清欲见非容易,争似逢公一笑难。

辛未五月同王文济宪副联舟有作

明代 王缜

今古斯文气味同,先生况有古人风。百年宗谱分支远,一片吟情入画中。

舟楫惊波能自济,边郊多垒藉谁忠。倚蓬对月不成寐,坐待东方日正红。

怀杨邃庵四首 其一

明代 王缜

我梦在兰舟,晓从润州过。见竹过问主,白云正高卧。

庐之山送庐宗韶分教南匡 其三

明代 王缜

庐之山,木森森,冥升小大任所寻。我愿成材亦如此,南匡万户托清阴。

苦风次杨邃庵太常韵时六月十日连旬大雨 其一

明代 王缜

夜雨凉生客枕孤,晓来庭院欲成湖。家家湿漏龟鸣灶,处处空浮蚁旋途。

油幕炮车连日起,倾盘倒海一时俱。不知南北江山外,借问当年有此无。

王缜

王缜

广东东莞人,字文哲。弘治六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强直敢言。正德初为云南左参政,忤刘瑾,借故罚米五百石,售家产以偿。累迁右副都御史,巡抚苏松诸府,督兵歼刘七于狼山。世宗即位,升南京户部尚书。卒官。► 258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