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闻李健斋斫窗前双桐诗以唁之

闻李健斋斫窗前双桐诗以唁之

明代 吴俨

斫却青桐树,墙根自少阴。流金日应铄,何物助清吟。

诗人吴俨的古诗

世卿诵斗草联句戏次其韵

明代 吴俨

懒向东风看落花,筠笼摘草戏相誇。欲寻指佞兼醒醉,直造山巅与水涯。

色弄青红根可辨,味分甘苦性应差。莫因今日儿童戏,便作神农注疏家。

送徐子仁

明代 吴俨

两袖披披兴浩然,儿童多识是髯仙。搜奇童酉云生履,览胜三江月满船。

无处不为诗债苦,有时还向酒家眠。到头怀土心难遣,此日登楼忆仲宣。

重九前一日同王地官德华过袁太守山庄

明代 吴俨

匹马来游五柳庄,主人浑不似柴桑。指天论事知多愤,击钵催诗觉太忙。

丹药未成留宿火,菊花将发待重阳。醉中激烈歌声起,不放行云过短墙。

和邓司徒游神乐观登醴泉亭韵二首 其二

明代 吴俨

留都官府似神仙,下马閒听石上泉。但得醒心兼洗耳,不须问舍复求田。

黄鹂避客藏云树,翠竹分阴入绮筵。莫道人生难聚首,重游仍约在今年。

送体斋先生省祭

明代 吴俨

学士归来扫墓田,天风特为舞松杉。盐梅久待调商鼎,版筑犹思在傅岩。

墓左丰碑仍旧额,祠中木主换新衔。碧山不是流连地,颙望春江挂锦帆。

送徐二母舅

明代 吴俨

箫鼓喧喧满画船,路人遥指作神仙。居家人必千金产,赡族先分二顷田。

云影倒流歌扇底,燕雏轻拂舞筵前。谁知元舅长相忆,夜夜池塘梦惠连。

送汪海云

明代 吴俨

浮溪之后见斯人,意广才高志未伸。愁对广花先置像,喜看脩竹为传神。

轻帆欲去常逢雨,久病归来正及春。要识松楸须问我,洛桥西畔石嶙峋。

题陶知州菊庄

明代 吴俨

爱菊因投绂,柴桑亦任真。谁知千载后,复有姓陶人。

国贤再和以止酒意出杨太常复用韵

明代 吴俨

和陶复和陶,止酒亦云止。君不慕子云,胡为相表里。

太常日日斋,以礼拒妻子。君不属礼官,胡为共悲喜。

纷纷止酒人,暮止朝仍起。不如吾少饮,终亦无醉理。

文士多尚同,达人惟任已。趣舍既殊途,发言斯异矣。

吾尝梦醉乡,旷远无涯涘。世复杜康家,不废刘伶祀。

次敬所少宰赠傅北潭韵

明代 吴俨

重重烟树数家村,王事何须与客论。老鹤风前声更远,孤松雪后色长存。

万言不尽明公意,一饭难忘圣主恩。今日鸡泉东咫尺,草亭聊尔寄乾坤。

东庄十八景为匏庵先生赋 其十 振衣冈

明代 吴俨

上冈振衣尘,下冈恐还有。不识冈上头,能容结茅否。

朝天宫习仪回道中口占一首

明代 吴俨

翠华前日出,戎辂几时还。绵蕞依穷塞,嵩呼出远山。

云迷青琐闼,月照玉门关。汉槛嶙峋在,凭谁许一攀。

谕骥儿二首 其一

明代 吴俨

交游零落少知音,骥子须当识我心。盛酒盆埋红杏底,采莲舟系绿杨阴。

梅开溪上千株雪,橘熟霜前满树金。终日击鲜应溷汝,行厨多只在山林。

寄李太守

明代 吴俨

仙翁长日爱弹棋,敌手于今更有谁。闻说西邻姚弋仲,未曾战北气先衰。

送龙致仁主政管闸

明代 吴俨

伯高何但省郎才,为有诗名水部来。官驿算无千里远,斗门日放几回开。

深春尚拥蓝关雪,未蛰先惊夏泽雷。莫为苦吟留过客,舟行到此已心灰。

西涯宅观梅花

明代 吴俨

东风聊借一枝春,特慰巡檐索笑人。花比去年香不改,诗从今日思尤新。

旧传傅老能调鼎,近许逋仙为卜邻。忽忆故园千树雪,无由独步大江滨。

方山四景 其一 杏林春雨

明代 吴俨

千株万株山杏开,无奈开时骤雨来。半委泥沙半流水,山灵亦自为花哀。

和石学士予庄韵四首 其二

明代 吴俨

长镵不用斸蒿莱,数月浑无一客来。带雨初移庭下竹,试花又见腊前梅。

月明松径随山转,岸仄柴门逐水开。莫道白云飞不去,有心长护读书台。

东庄十八景为匏庵先生赋 其九 朱樱径

明代 吴俨

细雨红初熟,薰风绿满林。采时留几颗,明日饲山禽。

次匏庵先生板屋韵

明代 吴俨

达官宜高居,胡为喜卑下。
岂是三命余,动欲循墙者。
天予固甚丰,自取恒欲寡。
何必大厦成,而后虚三瓦。
无梁架榱题,无牖饰丹赭。
惟有窗隙中,尚能通野马。
鬼瞰非所忧,客来可延坐。
看云数卷帘,看月疑乘舸。
温燠不知冬,通明复宜夏。
有书常满床,有酒常满斝。
自读仍自斟,高情还自写。
岂无数仞堂,得志弗为也。
吴俨

吴俨

吴俨(1457-1519),字克温,号宁庵,南直隶宜兴县人(今江苏宜兴)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侍讲学士,掌南京翰林院。正德二年(1507),忤刘瑾被夺职。刘瑾败,吴俨复官历礼部左、右侍郎。正德十一年,进南京礼部尚书。正德十三年,吴俨率大臣上疏谏阻武宗北游宣府、大同。正德十四年五月初十日卒于位,年六十三,赠太子少保,谥文肃。有《吴文肃公摘稿》。
► 208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