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 :徐贲
含远深藏树,沙虚暗宿云。春江孤艇渡,村径几家分。
出涧泉皆雨,当门草是芸。花时重作约,载酒此逢君。
瓶中插黄白红菊花
浅白深红间淡黄,重阳已过尚联芳。莫因颜色分花品,同是秋风一样香。
送李山人还越
旧宅鉴湖阴,东归慰远心。风帆沙树杳,驿路水云深。
袖有题诗卷,囊多卖卜金。翩然自来往,应不负山林。
允中留宿山斋已而复往令弟允升宅明日赋诗谢之
别来怀抱事多因,草草尊前未易陈。既拟相留又还去,也终不似弟兄亲。
寄蒋道士
云鹤飘然去莫亲,还家犹似异乡贫。已知静乐轩中梦,无复玄都观里春。
绿简尽编吟后稿,朱符长佩病馀身。近闻剑迹投岩壑,终作人间避世人。
登东林塔
孤峰元绝汉,层塔更凌空。轮相超三界,铃音韵八风。
烟萝登已尽,云水望何穷。自喜身强健,来居杳霭中。
次韵杨孟载梦归
梦归才喜觉还悲,长说归期未有期。莫怪灯前重垂泪,一千里外对眠时。
过妙智院临西涧望海虞诸山得尘字
来问东林社,行吟西涧滨。水痕秋更浅,山色雨如新。
落木无栖鸟,扁舟有去人。欲因寻石室,深愧客衣尘。
送吕庸南
雪色上征衣,云沙雁自飞。去家千万里,只解送人归。
翠竹黄花二仕女图 其一
萝屋绵烟敛微夕,锦瑟罢弹机罢织。寒浓翠薄罢蝉衫,竹色摇风竞疏碧。
凤声天远谁能闻,绿蛾黛影愁不分。楚山九点昨宵梦,泪花染尽潇湘云。
五索效韩偓 其四
琵琶性里好,曲调手中便。一朝弦断尽,欲接却无缘。
待弹不可得,从郎索新弦。
送汤伯贞之京
晓日转城鸦,驱驰陌上车。身虽居道路,心已恋京华。
陇树萧萧叶,河流混混沙。到时春烂漫,开遍上林花。
扬州僧舍见花有感
风递浓香到水涯,几株桃李映门斜。侯家园圃多荒废,不是僧房不见花。
许将军墓
乡人传有汉将军,南郭桥边是故坟。印出土中桥旧字,碑残火后失全文。
旗捲虎牙空落木,剑埋龙气只寒云。当时秘器多荣赐,功业于今恨不闻。
中秋夜淮河舟中看月怀张羽
长淮浪平风暂息,万里云消楚天碧。东方月出海门宽,浩浩清河黯无色。
楼船伐鼓顺下流,今夕何夕当中秋。金绳转影素华满,卸帆且作须臾留。
夜深人家市声静,我独高吟众船听。思夺梁园席上才,气压南楼座中兴。
百年此夜不多好,人世浮云何足道。虽有乡心自感伤,能无樽酒相倾倒。
人间清景不可并,杯当暂辍歌亦停。翻思年年看月伴,如今落落如晨星。
此怀此念谁能识,苕水东头静居客。为渠写作看月诗,西方拟附南飞翼。
同高记室访虎丘蟾苞二上人
林下曾相见,重来记往年。笑谈俱是法,去住本无缘。
山溜泉通脉,帘阴竹护烟。暂忘人世事,得此共栖禅。
寄王校书止仲
他乡每忆故乡云,此日还山又忆君。菊老岂堪秋后采,猿啼犹似客中闻。
风帆渔艇行无次,野水寒烟去莫分。不是题诗不相寄,孤鸿也自念离群。
题宋参政记事状后
江湖閒老七朝臣,圣主临轩属问频。殿陛屡曾听曳履,都门谁复继埋轮。
拜官南省推功旧,被宠东宫赐翰新。岂料贤郎归第日,上尊空酹九原尘。
题得飞云送刘提司胜
天阔浮云远,因风捲白衣。流阴兼水净,寒影度江微。
不受歌声遏,先将别思飞。飘扬随去马,今夕定何依。
寄郦尚德王汝器
尘世閒身遂两违,扁舟应是入城稀。看花雨里应高屐,穫稻霜馀或短衣。
玄鸟年年依屋住,白鸥日日绕门飞。寻君不用重相问,梅子林西竹下扉。
题杨补之十梅 其四 雪
六出争如五出嘉,天孙姑射斗矜夸。总然玉质都相似,若论生香合让花。
徐贲
(1335—1393)元明间苏州府长洲人,字幼文,号北郭生。工诗善画。为十才子之一,又与高启、杨基、张羽合称吴中四杰。元末为张士诚掾属。张氏亡,谪临濠。洪武二年放归。后授给事中,改御史,巡按广东。官至河南左布政使。以征洮岷军过境,犒劳不时,下狱死。有《北郭集》。► 357篇诗文
松路山岩图
秋晚次高推官韵
画马 其三
张静居寓菁山以清宴名堂要余题先以诗见美因赋此酬之并似周伯阳
题羊士观家山水
寄周记室履道
长歌复短歌四章 其二
题坦率子画
送金子肃
九月十七日闻雁寄董庄
送客至东迁精舍次董著作韵
圆明寺会宿次韵别吴校书
次韵杨孟载感故园池阁 其二
伤往
赠医士吕彦伦和王原吉韵
怀王介休
张文学席上咏物三首 其二 镜
爱日吟为孙希范赋
画马 其二
有约看杏花答高季迪
翠竹黄花二仕女图 其二
次韵偶感 其三
题山果幽禽
张文学席上咏物三首 其三 麈尾
过庾岭
姚生家菊窗
题杨补之十梅 其二 影
兵妇归七日夫卒乃抱骨赴水逸其姓名因为之赋
同黄本中山人衍略二释子会宿桐里宝师房
晓发秀州
鹊轩为王孝子作
双头菊为周孟瞻昆仲赋
喜许孝廉见过赋此以谢
题亡友叶梓素所作山水
题杨补之十梅 其五 烟
送别沈德虔
赠陈相士电岩
答高季迪酒醒闻雨 其一
题斋前蕉石吕志学尝题此故落句及之
道场山寺
题竹亭
题杨补之十梅 其三 嫩
藏春轩
次韵颐浩知客
思亲亭
道逢镏武威
七夕有雨
夜坐次高季迪
晚过广福精舍访传上人
赋得洗药赠张性之提举
送张甘白还吴北郭
始闻新蝉
次韵高季迪喜予北归相访江渚之作
题张来仪怀友诗后 其一
九月八日菊同高季迪赋
病后行乐至池上
题杨补之十梅 其六 野
菊竹梅竹 其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