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参赞紫岩刘公有旨取回京用行在八月末予以祭告先之渡江作此奉赠

参赞紫岩刘公有旨取回京用行在八月末予以祭告先之渡江作此奉赠

明代 湛若水

中秋秋高天气清,珠斗倒挂银蟾明。普照妍媸倒遁形,圣人建极泰阶平。

用意忠厚何含弘,衮衣东归众所荣。留后直向斗边行,予夙骏奔江北征。

不得离筵唱渭城,江水千寻不尽情。

诗人湛若水的古诗

将游观音阁诸胜途中

明代 湛若水

朝出平子门,朔风吹我衣。欣然得閒情,荒村稻畦畦。

仰视云间雁,木落犹南飞。感我故园念,秋深客未归。

忆旧寄戴亚卿酬麦饭豆粥厚意 其一

明代 湛若水

雷轰七圣皆迷夜,傍险冲坭江大横。忽有画船装酒济,能忘安道十年情。

酬赵丹山地官扣门作寿诗韵

明代 湛若水

七十二春日过云,飞云西云忆共欢。自兹兹念长存存,红尘坐入无穷门。

寿崖洪崖倾尔尊,宇宙一气同氤氲。吾今忘却寿者身,南山顶上无嶙峋。

晓发仆山驿至丕礼驿四首 其三

明代 湛若水

阴晴养花天气,士女游衍风晨。一翻佳人拾翠,满城桃李争春。

送何柏斋少司空应召迁北部

明代 湛若水

秋高霜露繁,木落雁南迁。南鹏幸相遇,息养待时骞。

江东送司空,飞盖如云烟。寒江深碧流,白日曜青天。

瞻望嗟弗及,北斗紫微前。

登琴台

明代 湛若水

陟登千仞冈,超然坐琴台。长倚青琅玕,举手望蓬莱。

不见瑶台月,但见青鸟来。弱水几清浅,念之令人哀。

和杨少默九日怀菊之作用九章韵而约之

明代 湛若水

采采篱内花,少间复耻独。采之欲何为,幽香难入俗。

吾衰虑芳歇,岁晏日不足。薄言采群芳,天地归一掬。

霜高草木黄,孤秀媚空谷。自非金刚姿,孰致后凋曲。

圣人贵松柏,卫风咏菉竹。爱此柴桑操,纳尔于大麓。

登高发雅颂,被之三尺木。手弄无弦君,眦决飞鸿目。

谁能继此曲,此曲情何极。顾谓二三子,菁莪歌乐育。

一育草木蕃,永言自求福。我福在百顺,神不疾而速。

四时自运行,天道尚往复。怀人倘不遐,吾以献芹曝。

偶正禅语之谬送行者

明代 湛若水

迷时固师渡,悟了云自渡。此是何等语,千误与万误。

譬之行丫径,冥行不问路。适越而北辕,毫釐千里谬。

惟有指南车,圣神所默告。

仆山驿道中

明代 湛若水

侧径通幽崖,淩风放高躅。下有百尺放,上荫千寻木。

冷泉漱溪毛,回飙动脩竹。超然生奇怀,情结清溪曲。

中有无名禽,于兹媚幽独。

赠九山汤子还古冈

明代 湛若水

圣人训三益,直谅与多闻。予友九山子,何讵非其伦。

同业因伯氏,识君弱冠前。古心称古服,言动夙驯驯。

亦同江门游,亦钓楚云春。予昨归沙堤,访我铁江滨。

今秋携公孙,来浴新泉云。何以养其直,丝毫了不存。

何以养其谅,心口无间然。何以养多闻,畜德归渊泉。

行矣各努力,相约朱明天。

寄五川杨梦羽兵宪

明代 湛若水

五川流自一川清,一月光分五水明。了意悬知川上叟,从今不必读西铭。

送总运李挥使还维扬诗

明代 湛若水

维扬李挥将,从我甘泉山。暂尔脱介胄,求闻俎豆间。

文武非二道,折冲即周旋。今将韬略技,化为转运贤。

异用本同体,君行宜勉旃。

九章赠别 其九

明代 湛若水

天地我一体,宇宙本同家。与君心已通,离别何怨嗟。

浮云去不停,游子路转赊。愿言崇明德,浩浩同无涯。

题寄梁海屋

明代 湛若水

浮生浮世海浮船,不谢星槎到海源。我欲因君浮海去,海心风月更无边。

送广州贰守吴白湾赴部

明代 湛若水

上客多黄金,下客无黄金。既已无黄金,胶漆亦未深。

旧云乃刻子,清者一二伦。利口佩相印,长者亦沉沦。

位高金亦多,昔疏今曷亲。濯缨见天日,无愧白湾滨。

奉藩伯李一吾博笑四句一韵

明代 湛若水

天下一人惟一吾,一吾之外更无吾。友身自觅真吾看,万物乾坤一是吾。

题衡岳奇游卷赠何生于逵

明代 湛若水

吾闻衡岳有五峰,十年磊磈吾胸中。去春春风送我游,梯上云雨迷行踪。

回车神游十一拍,一拍缥缈鞭苍龙。何生仙骨何神通,先我飞锡驻祝融。

祝融君须我问讯,朱明小憩待秋风。何生毛骨本仙侣,许执几杖还相从,吾将拉子游无穷。

游小华山

明代 湛若水

小华与西华,大小何所分。究竟西华月,亦是小华云。

云月无疆界,南北本同天。无穷天理教,突过希夷前。

寄萧王僚月塘子长句

明代 湛若水

潮阳萧生月塘子,心如明月时时来。云影天光自感应,碧光荡●银河开。

半醺仰空拊髀笑,笑彼杨朱不肯拔一毛何愚哉?

上天生财自有数,千金挥尽还复回。新泉一掷七百星,至今萧子有遗台。

遗台百世长崔嵬,名与此台百世终不摧,月塘心月谁能裁?

书扇寄严东楼司空年侄

明代 湛若水

子能干父父恭君,圣谕江湖亦远闻。忠孝一门须刻骨,老夫题箑播清芬。

湛若水

湛若水

(1466—1560)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864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