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宋代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译文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我放声吟诵楚辞,来度过端午。此时我漂泊在天涯远地,是一个匆匆过客。异乡的石榴花再红,也比不上京师里的舞者裙衫飘飞,那般艳丽。没有人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慷慨悲歌后,只有一身风动凉过。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墙东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我的凄凉。杯中之酒,看起来与往年相似,我将它浇到桥下的江水,让江水会带着流到湘江去。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注释

注释
午日:端午,酬:过,派遣。
节序:节令。
“榴花”句:言舞裙比石榴更红。这是怀念昔时生平岁月之意。
戎葵:即蜀葵,花开五色,似木槿。

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赏析

此词是陈与义在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所作,这一年,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据《简斋先生年谱》记载:“建炎三年己酉春在岳阳,四月,差知郢州;五月,避贵仲正寇,入洞庭。六月,贵仲正降,复从华容还岳阳。”又《宋史。陈与义传》载:“及金人入汴,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踚岭桥。”这首《临江仙》所反映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旧怀伤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词一开头,一语惊人。“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必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陈与义在两湖间流离之际,面对现实回想过去,产生无穷的感触,他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公元1122年(宣和四年),陈与义因《墨梅》诗为徽宗所赏识,名震一时,诸贵要人争相往来,歌舞宴会的频繁,可想而知。而现在流落江湖,“兵甲无归日,江湖送老身”(《晚晴野望》),难怪五月的榴花会如此触动他对旧日的追忆。但是,“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有谁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呢?高歌《楚辞》之后,满帘生风,其慷慨悲壮之情,是可以想象的,但更加突出了作者的痛苦心情。从“高咏”到“歌罢”一曲《楚辞》的时空之中,词人以一“酬”字,交代了时间的过渡。酬即对付、打发,这里有度过之意(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在这值得纪念的节日里,词人心灵上的意识在歌声中起伏流动。“节序匆匆”的感触,“榴花不似舞裙红”的怀旧,“无人知此意”的感喟,都托诸于激昂悲壮的歌声里,而“满帘风”一笔,更显出作者情绪的激荡,融情入景,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和神态。
词的下阕,基调更为深沉。“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声长叹,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正如他在诗中所咏的,“老矣身安用,飘然计本”(《初至邵阳逢入桂林使作书问其地之安危》),“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伤春》),其对自己岁数的悲叹,与词同调。“戎葵凝笑墙东”句,是借蜀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墙边五月的葵花,迎着东方的太阳开颜。“戎葵”与“榴花”,都是五月的象征,词人用此来映衬自己旷达豪宕的情怀。“戎葵”虽为无情之物,但“凝笑”二字,则赋予葵花以人的情感,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虽然年老流落他乡,但一股豪气却始终不渝。这“凝笑”二字,正是词人自己的心灵写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最后三句写此时此刻的心情。满腔豪情,倾注于对屈原的怀念之中。“酒杯深浅”是以这一年之酒与前一年之酒比较,特写时间的流逝。酒杯深浅相同,而时非今日,不可同日而语,感喟深远。用酒杯托意而意在言外,在时间的流逝中,深化了“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慨叹。突出了作者的悲愤之情。情绪的激荡,促使词人对诗人屈原的高风亮节的深情怀念,“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上这杯中之酒肯定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
元好问在《自题乐府引》中说:“世所传乐府多矣,如……陈去非《怀旧》云:‘忆昔午桥桥下(应作上)饮……’又云‘高咏楚辞酬午日……’如此等类,诗家谓之言外句。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惟具眼者乃能赏之。”以此词而论,吐言天拔,豪情壮志,意在言外,确如遗山所说“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读者从对“天涯节序匆匆”的惋惜声中,从对“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浩叹中,从对“酒杯深浅去年同”的追忆里,可以领略到词人“隐然眉睫间”的豪放的悲壮情调。黄升说《无住词》“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中兴以来绝句妙词选》卷一),指的也是这种悲壮激烈的深沉格调。

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创作背景

此词为作者流寓邵州(湖南邵阳)时作,时为建炎四年(1130年)。避乱天南,再逢佳节。追忆中州盛日,不免凄然以悲。“无人”两句,以淡笔写深心。“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尤觉思远意长,婉曲沉挚。

诗人陈与义的古诗

和若拙弟得陪游后园

宋代 陈与义

壮夫三箭功名手,儒士百篇藜苋肠。
莫道人人握珠玉,应须字字挟风霜。

同家弟用前韵谢判府惠酒

宋代 陈与义

衔杯乐圣便称贤,无酒犹堪卧瓮间。
使者在门催仆仆,麯卧入梦正班班。
不烦白水真人力,来自青城道士山。
千载王弘同并美,未应杞菊赋寒悭。
日饮知非贫士宜,要逃语阱税心鞿。
所须唯酒非虚酒,以醉为乡可径归。
鹦鹉鸬鹚俱得道,螟蛉蜾蠃共忘机。
狂言戏作麻姑送,无奈阍人与我违。

微雨中赏月桂独酌

宋代 陈与义

人间跌宕简斋老,天下风流月桂花。
一壶不觉丛边尽,暮雨霏霏欲湿鸦。

侯处士女挽词

宋代 陈与义

畴昔翁才比太师,固应生女作门楣。
人间似梦风旌出,佛子何之宰树悲。
五日税金空繐帐,三千车乘忽荒陂。
它年不共江流去,突兀张林妇德碑。

为陈介然题持约画

宋代 陈与义

层层水落白滩生,万里征鸿小作程。
日暮微风过荷叶,陂南陂北听秋声。

墨戏二首·蕙

宋代 陈与义

人间风露不到畹,只有酪奴无世尘。
何须更待秋风至,萧艾从来不共春。

将次叶城道中

宋代 陈与义

荒野少人去,竹舆伊轧声。
晴云秋更白,野水暮还明。
寂寞信吾道,淹留谙世情。
王乔有余舄,借我一东征。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

宋代 陈与义

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
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
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
白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

和王东卿绝句四首

宋代 陈与义

少年走马洛阳城,今作江边瓶锡僧。
说与虎头须画我,三更月里影崚嶒。

承知府待制诞生之辰辄广善怀菩萨故事成古诗

宋代 陈与义

岁星欲吐芒不开,昴星避次光低回。
麒麟鸑鷟纷夹侍,善怀菩萨当重来。
仙公风流今几岁,再托高门瑞当世。
买香趁浴惊众聋,要识此僧今我是。
金粟后身何足言,释迦亲送非虚传。
稽首西来大菩萨,住世小劫须千年。
宰官说法聊应会,余事文章亦三昧。
世间底物堪寿公,本自金刚无可坏。

衡岳道中

宋代 陈与义

危亭见上方,林壑带残阳。
今日岂无恨,重游却味长。

题易元吉画麞

宋代 陈与义

纷纷骑马尘及腹,名利之窟争驰逐。
眼明见此山中吏,怪底吾庐有林谷。
雌雄相对目炯炯,意闲不受荣与辱。
掇皮皆真岂自知,坐令猫犬羞奴仆。
我不是李卫公,欺卫无魂规尔肉。
又不是曹将军,数肋射尔不遗镞。
明窗无尘帘有香,与尔共此春日长。
戏弄竹枝聊卒岁,不羡晋宫车下羊。

十三日再赋二首其一以赞使君是日对花赋此韵

宋代 陈与义

我丈风流元佑枝,晴轩雨雹笔端迷。
从容文武一时了,赋罢木犀观水犀。

拒霜

宋代 陈与义

拒霜花已吐,吾宇不悽凉。
天地虽肃杀,草木有芬芳。
道人宴坐处,侍女古时妆。
浓露湿丹脸,西风吹绿裳。

题小室

宋代 陈与义

暂脱朝衣不当闲,澶州梦断已多年。
诸公自致青云上,病客长斋绣佛前。
随意时为师子卧,安心懒作野狐禅。
炉烟忽散无踪迹,屋上寒云自黯然。

山居二首

宋代 陈与义

点检行年书阀阅,山中共赋几篇诗。
如今未有惊人句,更待秋风生桂枝。

小阁晨起

宋代 陈与义

纸帐不知晓,雅鸣吾当兴。
开窗面老松,相对寒崚嶒。
幸无公家责,欲懒还不能。
汲井頮我面,铜盆旋敲冰。
梳头风入槛,纷散霜满膺。
四瞻郊泽间,苍烟惨朝凝。
却望塔颠日,光景舒层层。
乾坤有奇事,变化忽相乘。
客来无可语,语此不见应。
今晨胡床冷,愧我无毾(左登右毛)。

元方用韵寄若拙弟邀同赋元方将托若拙觅颜渊

宋代 陈与义

梦中与世极周流,错认三刀是得州。
拟学耕田给公上,要是同社燕春秋。
囊间已办青芒屦。桑间想闻黄栗留。
傥有幽人谘出处,是言无况莫来休。

曳杖

宋代 陈与义

柳条一何长,我发一何短。
余日会有余,经春卧荒疃。
曳杖陂西去,悠然寄萧散。
田垅粲高低,白水一时满。
农夫暮犹作,愧我读书懒。
且复弃今兹,前峰青蹇嵼。

寄题兖州孙大夫绝尘亭二首

宋代 陈与义

境内纳浩荡,日暮生泬寥。
竹声池边起,欲断还萧萧。
丈人方微吟,万象各动摇。
林间光景异,月出东山椒。
门前谁剥啄,已逝不须邀。
陈与义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422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