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竹节滩

竹节滩

宋代 朱熹

船下清江竹节滩,长烟漠漠水漫漫。人家断岸斜阳好,客子中流薄暮寒。

诗人朱熹的古诗

社日诸人集西冈

宋代 朱熹

郊原暧芳物,细雨青春时。前冈遐敞地,登览情无遗。

农亩怀岁功,壶浆祝神釐。我惭里居氓,十载劳驱驰。

今朝幸休闲,追逐聊嘻嘻。笑语欢成旧,尽醉靡归期。

石马斜川之集分韵赋诗得灯字

宋代 朱熹

改岁风日好,出门欣得朋。复招里中彦,及此云间僧。

行行涉清波,斯亭一来登。徙倚绿树荫,摩娑苍石棱。

遥瞻原野春,仰视天宇澄。一水既纡郁,群山正崚嶒。

时禽悦新阳,潜鱼跃轻冰。却念去年日,俯仰愁予膺。

长吟斜川诗,日落寒烟凝。暝色变晴景,清尊照华灯。

颓颜感川徂,稚齿欢年增。酒尽不能起,朱栏各深凭。

题安隐壁

宋代 朱熹

征车少憩林间寺,试问南枝开未开。日暮天寒无酒饮,不须空唤莫愁来。

寄吴公济兼简李伯谏五首 其一

宋代 朱熹

客子归来春未深,祇应寒雨罢登临。闲窗竟日焚香坐,一段孤明见此心。

川上见月归示同行者

宋代 朱熹

川上偶携手,皓月起林端。一舒临流望,玄露已先漙。

归掩荒园扉,更怯裳衣单。清夜可晤言,独处谁为欢。

次韵择之进贤道中漫成五首 其五

宋代 朱熹

日暮重冈上,人劳马亦饥。不妨随野雀,容易宿寒枝。

卧龙之游得秋字赋诗纪事呈同游诸名胜聊发一笑

宋代 朱熹

蹑石度急涧,穷源得灵湫。谽谺两对立,喷薄中怒投。

何年避人世,结屋栖岩陬。嘉名信有托,故迹谁能求。

我来一经行,凄其仰前脩。邻翁识此意,伐木南山幽。

为我立精舍,开轩俯清流。多岐谅匪安,一壑真良谋。

解组云未遂,驱车且来游。嘉宾颇蝉联,野蔌更献酬。

饮罢不知晚,欲去还淹留。跻攀已别峰,窥临忽沧洲。

下集西涧底,沉吟树相樛。玉渊茗饮馀,三峡空尊愁。

怀贤既伊郁,感事增绸缪。前旌向城郭,回首千峰秋。

次吕季克东堂九咏 其六 月台

宋代 朱熹

台上无人伴苦吟,归鸦过尽日西沉。须臾玉匣开尘镜,却有孤光共此心。

芹溪九曲诗 其七

宋代 朱熹

七曲灵祠近水滨,聚鱼石上跃金鳞。林凹路入桃源近,时有渔郎来问津。

寄云谷瑞泉庵主

宋代 朱熹

忆昔诛茅日,山房我自名。风埃犹俗累,烟雨负岩耕。

多谢空门侣,能同物外情。肯来分半壑,聊尔度平生。

少待清秋日,闲寻远岳盟。不知谁是客,一笑绝尘缨。

奉题李彦中所藏俞侯墨戏

宋代 朱熹

不是胸中饱丘壑,谁能笔下吐云烟。故应祇有王摩诘,解写离骚极目天。

题西林可师达观轩

宋代 朱熹

窈窕云房深复深,层轩俄此快登临。卷帘一目遥山碧,底是高人达观心。

五禽言和王仲衡尚书 其一

宋代 朱熹

提胡芦,沽美酒,春风浩荡吹花柳。不用沙头双玉瓶,鸟歌花舞为君寿。

只今□醉是君恩,昨日之愁愁杀人。

将游云谷约同行者

宋代 朱熹

跻险择幽栖,搴萝结茅屋。疏泉下石濞,种树满烟谷。

时登北原上,一骋千里目。云物下逶迤,冈峦远重复。

暂辞忽旷岁,再往恨牵俗。因悲昨游侣,或已在鬼录。

暄风悟新阳,一雨欣众绿。明发君莫迟,幽期我当卜。

训蒙绝句 太极图

宋代 朱熹

性蔽其源学失真,异端投隙害弥深。推原气禀由无极,只此一图传圣心。

和章国华祈雨呈平父诸兄三首 其三

宋代 朱熹

晴窗挥汗苦骄阳,雨槛披衣快晚凉。多谢龙公馀事业,为驱寒谷变炎方。

游昼寒以茂林脩竹清流激湍分韵赋诗得竹字

宋代 朱熹

仙洲几千仞,下有云一谷。道人何年来,借地结茅屋。

想应厌尘网,寄此媚幽独。架亭俯清湍,开径玩飞瀑。

交游得名胜,还往有篇牍。杖屦或鼎来,共此岩下宿。

夜灯照奇语,晓策散游目。茗椀共甘寒,兰皋荐清馥。

至今壁间字,来者必三读。再拜仰高山,

涉涧水作

宋代 朱熹

幽谷溅溅小水通,细穿危石认行踪。回头自爱情岚好,却立滩头数乱峰。

观林长仁书卷戏题问答 其二

宋代 朱熹

为爱云泉百尺飞,故将茅屋傍苔矶。几年清梦黄尘里,此日秋风一棹归。

秀野以喜无多屋宇幸不碍云山为韵赋诗熹伏读佳作率尔攀和韵剧思悭 ...

宋代 朱熹

青山背夕阳,兹景公所爱。虚堂日落时,迁坐一解带。

岚分疑有处,鸟度知无碍。须臾暮色来,默默无与会。

朱熹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831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