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雪中偶成 其一

雪中偶成 其一

明代 蓝仁

背郭茅堂早闭门,天寒独恋缊袍温。琴书散漫无宾客,稼穑艰难有子孙。

竹杖稍能扶病力,梅花强欲恼吟魂。蹇驴踏雪如堪借,行尽江南数里村。

诗人蓝仁的古诗

题武季远竹木图

明代 蓝仁

轻纨剪霜素,妙墨写秋林。脩竹露华润,石崖云气深。

凤栖淇水暮,龙化渭川阴。载美武公德,永怀单父琴。

寄云松昆仲

明代 蓝仁

丘园无雅况,经训有馀閒。偶过柴门外,相期药肆间。

谈诗不知倦,看画欲忘还。二仲称仪表,衰容讵可攀。

寄示侄泽

明代 蓝仁

五侄缘思孝,陈情不肯休。一抔原上土,三载狱中囚。

霜露空山道,风烟拱木秋。蓼莪停诵处,远想泪双流。

和云松雪中十绝 其六

明代 蓝仁

梅花开遍腊将残,几度吟诗倚暮寒。何处蹇驴驮孟老,一鞭风雪正漫漫。

闻小儿欲归

明代 蓝仁

风雨泥途汨汨忙,新春残腊寄他乡。归期趁得天涯燕,社日飞来入草堂。

次刘彦炳武夷见寄

明代 蓝仁

故人十载别平川,清梦时时共钓船。采药重来俱白发,听猿有钓落苍烟。

山头扫月还相待,水底看松似倒悬。竹洞云岩秋老尽,晚晴犹喜两峰连。

暮归山中

明代 蓝仁

暮归山已昏,濯足月在涧。
衡门栖鹊定,暗树流萤乱。
妻孥候我至,明灯共蔬饭。
伫立松桂凉,疏星隔河汉。

次韵答刘南山

明代 蓝仁

秋风木叶下庭皋,眼底南山突皋高。倚马成篇知独步,屠龙挟技笑群豪。

未应涧谷藏名迹,终见云霄起羽毛。偶辱新题惊老病,依歌何敢近风骚。

送梨与云松

明代 蓝仁

百果称宗品最奇,餐冰咽雪食如饴。十年雨露栽培力,八月秋风采摘时。

登俎应知全味在,倾筐还动故人思。张公大谷犹多树,芜没中园久不治。

题雪景

明代 蓝仁

高阁临江户牖开,儿童欢喜故人来。不知天际孤帆到,祗讶山阴短棹回。

雪冻白鱼初上钓,天寒绿蚁自添杯。题诗正好分清气,回首琼瑶万壑堆。

再赠西山本淳

明代 蓝仁

穴处巢居避市廛,南山构架白云巅。风高茆苇三重掩,涧险藤云百尺牵。

旦食有狙分芧地,春耕无犊废芝田。野人不但贫输力,甲首敲门横索钱。

追怀天壶旧游

明代 蓝仁

天壶不似在人寰,涌翠飞流寰寰寒。石径似梯同鸟上,洞门无锁有猿看。

何年瑶草寻金涧,旧日仙桃捧玉盘。宴罢流霞分手后,独因诗兴更凭栏。

题闻源游仙图

明代 蓝仁

海上神山只远闻,图中真景识闻源。云开秋色连蓬岛,雨过春阴散石门。

应有仙人骑出虎,定无逋客恨啼猿。人间岁月头空白,安得流霞共一尊。

次云松访复婴宿万年宫

明代 蓝仁

闻道寻仙叩洞门,清溪古木路斜分。桃花满地飞红雨,橘树悬崖涨绿云。

讲罢先天烟篆冷,梦回斜月玉笙闻。高秋也欲扶衰病,共候山中白马君。

赠叶宗善兼复婴

明代 蓝仁

武夷宫里叶高士,方外同游独老成。秘诀隐文参古学,清辞丽句负时名。

餐霞直上阳崖远,采药归来夜月明。久别邻庵余复古,西风鹤背许相迎。

拟云松简彦民

明代 蓝仁

词翰知名有几人,东家住近不相亲。久传笔势行蛇蚓,又说诗篇照鬼神。

伐木未闻莺出谷,停云空望雨清尘。春风门巷苍苔遍,独少林逋履迹新。

重题虚白道院

明代 蓝仁

吾弟再来人,弱龄志神仙。师事月间老,辛苦二十年。

丹书墨符月神鬼,白日青天致风雨。元阳真火分济人,不俾世间羸瘵苦。

西山松柏里,仙人有旧庐。白云长芝草,青霞护道书。

林居圜屋奠八卦,草衣木食参玄化。宴坐灵龟息渐微,空歌白鹤飞初夏。

青春三十功累成,名列丹台玉署深。蓬莱官府案行密,特遣仙者来中林。

瓢笠过门日当午,一语不合幡然去。杖藜挥袂风飘飘,回首云深不知处。

微言至理岂易逢,仙缘尚隔一尘中。前程怅望鸾凤远,遗蜕偶与蛇蝉同。

学仙求道难如此,拔宅徒劳慕刘许。我来抚景重兴怀,满林白石空延伫。

寄云松先生隐居五首 其五

明代 蓝仁

立雪平川日,同门最老成。干戈

题宣和画鹅雏卷 其二

明代 蓝仁

宴安花木应成癖,游戏翎毛思有馀。内苑养雏何所赐,右军能写道家书。

云松到西山有四绝句见贻依韵奉和兼柬云壑本淳一笑 其二

明代 蓝仁

路岐筋力久难堪,偶为山人过水南。明月轩中一斗酒,浮丘今夜共清谈。

蓝仁

蓝仁

蓝仁(1315-?)字静之,自号蓝山拙者,与弟蓝智同均为元末明初诗人,崇安将村里(今福建武夷山市星村镇)人。二蓝早年跟随福州名儒林泉生学《春秋》,又跟武夷山隐士杜本学《诗经》,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后人评价他们的诗风类似盛唐,兼有中晚唐诗人优点,既学唐人,又不失自己的个性。蓝仁不事科举,一意为诗,“杖履遍武夷”,傲啸山林,过着闲适的田园生活。后辟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明初内附,例徙濠梁,数月放归,自此隐于闾里。► 413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