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春日 其二

春日 其二

明代 蓝仁

草木消冰雪,林园换岁时。病传方士剂,閒咏古人诗。

兄弟飘零恨,儿孙懒钝姿。一杯春日酒,无奈醒愁悲。

诗人蓝仁的古诗

送牛自牧住武夷仙掌庵 其二

明代 蓝仁

牧子疏狂早学仙,武夷更欲住千年。已从春雨修茅屋,便拟秋风买钓船。

仙酒肯分山客醉,神丹未许世人传。汪颠寂寞金公隐,尚想风流在眼前。

题宣和画鹅雏卷 其二

明代 蓝仁

宴安花木应成癖,游戏翎毛思有馀。内苑养雏何所赐,右军能写道家书。

题黄仲文扇面小景 其二

明代 蓝仁

纸扇相遗意未轻,好风还似故人情。林中李白休相笑,拾得长江片月明。

挽蒋鹤田 其二

明代 蓝仁

忆过秋山访隐居,三年怅望信音疏。共知邻境征徭密,不念斯文老病馀。

易箦恨迟千里驾,成家须护一楼书。门人蓝涧修文早,不及哀歌共挽车。

至梅村别业再用前韵寄云壑 其一

明代 蓝仁

猿鹤相招隐此山,柴门一径雪霜残。已知富贵输年少,自抱幽贞傲岁寒。

野老许携新酿至,邻人閒借旧书看。阳和欲候梅梢信,数日攀跻未觉难。

途中有感

明代 蓝仁

泥途汨汨雨霏霏,白黑谁能别是非。何物功名真拾芥,逼人富贵是危机。

刑章正密飞腾少,礼乐方新揖让稀。槁木死灰忘世者,杖藜回首立斜晖。

题沿山王那海千户澄清亭

明代 蓝仁

绮户朱疏面面遥,不知城郭有尘嚣。石岩云气何萧爽,池水天光共泬寥。

杨柳梧桐分处处,鸳鸯滩鶒并朝朝。杜陵也有南塘兴,题向将军第五桥。

题张师夔小景

明代 蓝仁

空山秃木两株长,屈干樛枝半欲僵。下有敷荣三五树,自缘低处少风霜。

求河泊刘昌期贡馀茶 其二

明代 蓝仁

河官暂托贡茶臣,行李山中住数旬。万指入云频采绿,千峰过雨自生春。

封题上品输天府,收拾馀芳寄野人。老我空肠无一字,清风两腋愿轻身。

春日忆章屯故居 其一

明代 蓝仁

衰年长愧北山灵,春日题诗忆翠屏。茆屋也从人借住,柴门不为客来扃。

林阴岚湿藏书架,炉冷苔侵煮茗瓶。惆怅閒窗巾帨在,孤坟宿草已青青。

环谷余国权名行亭曰环谷中以旧得朱子所书风月无边字扁之题诗四首 ...

明代 蓝仁

华亭当谷口,风月兴无边。草木声相应,山河影倒悬。

衣巾凉气袭,杯斝素光传。折简能招我,论诗夜不眠。

寄葛仲温

明代 蓝仁

中年相识少相亲,逆旅来过不厌频。贵贱虽殊皆白发,田园有处避红尘。

玉壶且醉蓝山月,丹鼎须分葛井春。更约明年同钓石,桃花溪上两乌巾。

示儿三首 其一

明代 蓝仁

天怒宁论罪有无,荷戈万里戍成都。三声自听猿鸣惨,一片谁成雁影孤。

苦乐不同安悔吝,死生长定省忧虞。老牛舐犊终存爱,白发萧萧泪眼枯。

和云松雪中十绝 其一

明代 蓝仁

夜寒敢叹卧如弓,起傍残炉榾柮红。童子偶看门外白,谁将琼玖赈诗穷。

题秋山访隐图

明代 蓝仁

遥峰苍苍白云白,红树黄花间秋色。三径曾寻蒋诩居,一区尚忆扬雄宅。

十年不见鹤田翁,远水长山入梦中。凉飙散荣远林静,微雨湿衣空翠浓。

先生见客幡然出,发短眉长眼如漆。穷高极厚作千年,虚往实归凡几日。

画图绝似鹤田秋,不许同行只独游。黄绮正须天子召,巢由底用世人求。

谢云松寄惠青藤 其一

明代 蓝仁

仙药驱风力最灵,九华山里老藤青。三更花露调冰椀,一斗松醪倒石瓶。

博士传方消痼疾,衰容涉世保馀龄。更烦大笔重题品,续入神农本草经。

题伯颖云林茅屋图 其三

明代 蓝仁

避人深卜隐,食力自为园。卖药从过市,催租不到门。

厨烟蒸术起,社酒漉醅浑。风雨相期夜,诗成更细论。

题朱士坚屏山隐居图 其一

明代 蓝仁

临川城外隐君子,儿孙满目自绳绳。三世喜闻诗礼学,一门独著孝廉称。

上堂綵戏春多酒,满屋书声夜有灯。盛大岂容终隐逸,白眉先起任贤能。

述怀(二首)

明代 蓝仁

平生百感复千忧,老景如登海上舟。
毒雾不知何处尽,飓风空说有时休。
艰难徐市仍求药,错愕任公畏下钩。
悔不把茅同野衲,万山深处自遮头。

同云松西山怀旧

明代 蓝仁

蓝田丘壑费攀缘,因忆前游一惘然。丹药难徵勾漏令,虹桥去惘武夷仙。

西风老鹤松间语,白石群羊洞口眠。无分在山空有屋,尘埃衮衮送流年。

蓝仁

蓝仁

蓝仁(1315-?)字静之,自号蓝山拙者,与弟蓝智同均为元末明初诗人,崇安将村里(今福建武夷山市星村镇)人。二蓝早年跟随福州名儒林泉生学《春秋》,又跟武夷山隐士杜本学《诗经》,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后人评价他们的诗风类似盛唐,兼有中晚唐诗人优点,既学唐人,又不失自己的个性。蓝仁不事科举,一意为诗,“杖履遍武夷”,傲啸山林,过着闲适的田园生活。后辟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明初内附,例徙濠梁,数月放归,自此隐于闾里。► 413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