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省躬诗 其一

省躬诗 其一

明代 曹于汴

燕子语梁间,天籁各自发。家童勿垂帘,出入任飞越。

诗人曹于汴的古诗

读朝制先生诗语

明代 曹于汴

新凉整冠服,简编事校雠。端诵谢公语,言言在清脩。

潜心窥颜孔,普乐为民谋。谁与膏其橐,击鲜杂歌讴。

九原可以作,执杖相遨游。何如餍药石,吾病行将瘳。

王绅字朝用千户

明代 曹于汴

王绅跨羸马,挥鞭驱万人。万人岂不武,伏窜丧其神。

亦闻高轩者,咋舌为逡巡。人豪何矫矫,可以拥三军。

怪哉抱谁语,滴酒讵能申。

省躬诗 其六十七

明代 曹于汴

人亦何容辱,人亦何容欺。我否而人可,貌诺而中携。

避暑姚馆漫题 其二

明代 曹于汴

草有千般花万丛,形形色色也难同。负心唾面都由彼,不向人间竞楚弓。

省躬诗 其七十九

明代 曹于汴

谈忠多负主,论孝未酬亲。呴濡才似发,相负便生嗔。

省躬诗 其六十

明代 曹于汴

人情诞固诞,评章密似毛。评人如评鬼,双泪落青袍。

世界吟

明代 曹于汴

世界多缺陷,斯言未为确。家家日月明,处处川原扩。

崇高贵者荣,清閒贱之乐。多财多受享,少货少计较。

周易凭羑里,苏节赖沙漠。长寿贺历年,化去如解缚。

坦途誇砥平,峭石赏岩壑。谮毁声焉住,谁短长凫鹤。

见在总充盈,一榻亦廓落。岂不闻芥子,不异须弥博。

省躬诗 其一二八

明代 曹于汴

朝暮相煎急,谁人会个休。通来一寸血,点点逐浮沤。

省躬诗 其一○三

明代 曹于汴

不识严僮仆,能无畏影衾。心开双目朗,匝地鬼神森。

题北园十五首 其十三

明代 曹于汴

春老园花秋近枝,黄昏相对泪交颐。如天事大关情切,惟有清风明月知。

同王金旸计部回南寿其兄复姓孔氏

明代 曹于汴

仲尼躬大道,天下一家也。岂不有同宗,一家之亲者。

天下阐其学,譬如共陶冶。同宗绳厥武,亲若在膝下。

伯鱼何异闻,诗礼之言雅。金旸出孔氏,传神异土苴。

同翁垂令德,昆弟如韶夏。食指纷同鼎,末俗睇兹寡。

季也念伯氏,万里寿玉斝。复姓追本支,先圣自歆嘏。

繄予钦其芬,翰墨为之洒。谓疏非所亲,胡为思如泻。

大道在金旸,吾言当不假。

省躬诗 其一○四

明代 曹于汴

心意由来别,心性亦分明。不窥真性面,终是气纵横。

寄别张警庵

明代 曹于汴

平生不解泣,今日泪频挥。一泣赵郎去,二泣吴郎归。

三泣张倅罢,颜色远相违。张倅才激昂,弯弓两石强。

清操不纤翳,直性无回肠。尔行自慷慨,我怀自皇皇。

徘徊乏双翼,随尔共飞翔。

省躬诗 其九十六

明代 曹于汴

保心如保印,印去能吏拙。事心如事亲,常令安且悦。

怀昔吟八首 其五 谢朝制先生

明代 曹于汴

谢公当孝廉,骢马宪台扣。五日百雉兴,寇退万家救。

筮仕秉清法,供亿省帝狩。归来遗世氛,贵宦罕能觏。

村墟契胡公,城居翟叟厚。访胡芒履趋,访翟坐圭窦。

寥寥将百年,此风不可又。

癸丑村居杂诗 其一

明代 曹于汴

东邻西舍总淳庞,后圃前厅尽植桑。莫道农家成寂寞,茂林好鸟奏笙簧。

题北园十五首 其十五

明代 曹于汴

岸裂澜狂涨若湖,且沉且起赖残壶。中流力尽波仍急,尼父空中笑欲扶。

示戒

明代 曹于汴

我爱孟子书,论孝万年鹄。斗狠父母危,纵欲父母僇。

所以处乡党,勉效恂恂䠱。出入气常下,惟恐与人触。

博奕歌舞地,不以入我瞩。独有士人行,难成而易蹙。

我愿诸子孙,尊生如执玉。吾能秉谦恭,谁不爱敬笃。

骂人人亦骂,辱人取人辱。娼门譬火坑,陷人逾鸩毒。

妖态厉杀锋,痴蝇逐臭肉。保身须养心,珍惜凌霄足。

百行孝为原,芳名千古矗。

省躬诗 其一

明代 曹于汴

燕子语梁间,天籁各自发。家童勿垂帘,出入任飞越。

归田园

明代 曹于汴

田园二载别,重到理蒿莱。虽然吾年老,尚堪历陇崖。

比舍旧农侣,斗酒来追陪。及时播嘉谷,引水灌新栽。

乘凉就茂树,踞地席青苔。昼永眠深洞,朗吟荡胸怀。

童子为治食,搴蔬向篱隈。两盂腹已果,千钟安用哉。

最喜延三益,妙道相取裁。善言踰琼璧,良士杞梓才。

不藉好修士,谁与奠埏埃。

曹于汴

曹于汴

曹于汴,字自梁,一字贞予,解州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明代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进士。以淮安推官徵授刑科左、右给事中,转吏科给事中,遇事敢言。擢太常少卿。光宗时,转大理少卿。熹宗立,迁左佥都御史,佐赵南星主京察,进吏部右侍郎。力抉善类,为魏忠贤所斥。崇祯初,拜左都御史,振顿宪规。他平生制行高洁,风节凛然。荆著有《仰节堂集》十四卷,与《共发编》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崇祯七年(1634年)卒,年77岁。赠太子太保。► 24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