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陈繗
玉河桥畔夜将阑,流水声中月半弯。几曲清歌赓乐府,一天光景净尘寰。
六龙驾下丹霄近,五凤楼前玉笋班。共拜丹墀瞻咫尺,感恩犹恐报恩难。
送梁大尹考绩之京二首 其二
海国风微晓气清,沙头尊酒若为情。潮回蛋埠花连棹,露锁官桥柳飞旌。
驯鹤飞趋双凤阙,紫骝嘶度五羊城。赏功更拟登台辅,丹陛时闻佩玉声。
长流绕绿
源头深处即流长,逝者如斯足浣肠。几曲萦行来地脉,一泓深浅见天光。
朝宗有意归东海,润物无心补上苍。此景欲知何处有,迈椰风水冠西方。
张家湾有感
人境繁华我寂寥,张家湾上自招邀。宝瓶载得淋漓蜜,共拨残灯醉一宵。
奉和都台忧水患诗即次原韵 其一
牂牁遥接越江头,底事年来有横流。万顷桑田千里浪,三江烟雨一渔舟。
浚川往迹嗟何在,播种无功恨未收。想见台端今禹稷,为尧兼得十分忧。
夏赏荷池
十丈芙蕖一镜天,天光水色荡无烟。叶浮新绿来心上,花露微红在眼前。
绕岸舞风添水榭,隔波弹雨和湘弦。个中独得濂溪趣,遗爱钟来几许年。
和主师周自叙韵二首 其一
美玉于斯却有年,琢磨谁识此心坚。韬光未许徵疵玷,待价何妨岁月迁。
瑚琏自应成女器,麒麟不愧受君鞭。卞和直抱荆山玉,肯向怀中怨老天。
海南风景
琼台十县与三州,屹立南溟抗百流。水接扶桑先得日,山逢寒露未惊秋。
云横婺母堆双髻,雾散陶公出一头。只道瀛洲登未得,不知身已在瀛洲。
舟中偶书所见
一叶孤舟寄此生,江流谁管重和轻。岸头日日躬腰走,水面时时挂杖行。
出险惟凭帆转力,无风频听棹歌声。为他惆怅船头看,满眼烟波拨不平。
思乡
水隔江河云隔空,几番离思水云中。乡关日暮知何处,云自西飞水自东。
和梁大尹重经赤水道中感怀
沧波赤水浩相连,古渡重过却自怜。华发暗惊非昨日,青天无恙似前年。
野花啼鸟迎归路,芳草斜阳度远阡。想见琼台生瑞气,此时须识宰官旋。
海天春晓十首 其六
鹭车飞下遍南州,趁晓春光总胜游。杨柳风中金勒马,桃花浪里木兰舟。
山因日出收残照,江为潮来向上流。民族与时俱一变,也应海屋又添筹。
上翁宪副
谁云琼岛古炎荒,环海于今到处霜。台上有人寒拥绣,郡中无掾暗怀裳。
槎枒怪木经风落,猗狔妖狐蓦地藏。自信小岩丹桂好,冬霜时也被春阳。
科甲登荣三首
脱却青衣换绿袍,鸟纱巾子出头高。表陈黼座承恩渥,名著玉堂灿彩毫。
鸾掖文章重声价,凤池出入尽英豪。书生一介如何幸,天上风云际有陶。
杏坛别意
红杏坛前听鼓琴,倚栏谁复赏知音。孔开早挹文风盛,颜氏偏沾化雨深。
售玉已增今日价,席珍未负此生心。此行定拟乔迁去,欲写离歌不忍吟。
又因所惠书弗全有西汉无东汉有终卷无首卷
感君爱我古今通,惠我新书克有终。两汉事情虽有异,一书篇简必兼同。
未知头绪徒知尾,只见西家不见东。聊写片言问端的,不知何地有全功。
上娄参议二首 其二
东吴山气抗洪涛,秀气偏钟冠世豪。红杏香中文彩艳,紫薇花外政声高。
明良已际今尧舜,黼黻还期古稷皋。极目海天频仰止,风流嬴得受甄陶。
悼亡四首 其一
宦游千里远相从,自是生同死亦同。比翼高飞天外鸟,连枝深结径古丛。
烟沉古匣梅窗冷,尘掩遗编蕙帐空。此日孤儿多感恨,建江江水正流东。
科甲登荣三首 其三
上托青天藉祖宗,半生劳计颇成功。读书自古原无负,有愿于今始幸从。
食禄幸沾新宠渥,衣冠不似旧仪容。故乡亲友如相问,只看胡甥即是侬。
哀提学赵先生
活水源头涩不流,天光云影一时休。鱼龙泣血波成泪,湖海伤情浪谩头。
有本谩劳追孟氏,亟称无复见尼丘。洋洋浩派归何处,空自寒潭日影悠。
送交三首 其三
白雪歌成雪满街,送君遥出凤凰台。萍飘水面聚还散,梅抱春心舒未开。
马勒暂依庾岭表,骊珠难没海天涯。眼前钓得金鳌者,多自橘门跳出来。
陈繗
陈繗,琼山人。明孝宗弘治六年(一四九三年)进士,翰林院检讨。有《唾馀集》。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六八。陈繗诗,以民国二十四年海南书局印《海南丛书》第五集《唾馀集》为底本。► 170篇诗文
送李廷玉
梦亡妻因感邵先生易数鸳帐情初洽鸾衾意已陈之句
永慕
上分巡陈宪佥
石井潜灵
上太守二首 其一
露竹
冬步梅蹊
题白雉
与吴先生
和梁大尹吴川道中望琼山
赠梁大尹之京二首 其二
瞻玉堂
哭丘一成三首 其二
玩鹤子
海天春晓十首 其九
和梁大尹途中风景 其一
题成趣园池亭
送别胡一斋同年还乡 其二
秋吟菊径
送李廷玉还横江二首 其二
挽丘医官二首 其二
和梁大尹途中风景 其二
月夜乘舟
海天春晓十首 其一
琼台胜览送江右蒋举人还乡 其三
赠锦衣卫千户 其一
文林别意送赖廷英赴贡
送林省祭还乡
和知州问菊二首 其二
挽徵士三首 其三
过邳州
金陵胜览二首 其一
金陵有见
读家兄近作谨次原韵
和周凤斋见寄
琼台胜览送江右蒋举人还乡 其一
云路春风
次蔡梅轩会后偶成 其二
挽友二首 其二
舟次英德观音石山有作
上清理萧宪佥三首 其三
皇华胜境
乔梓惊秋
寓中元旦
送梁大尹考绩之京二首 其一
送友人赴试
和教习林先生韵
悼亡四首 其二
仪真江口舟阻风
晓天见雪二首 其二
送省祭官还乡 其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