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小诗七首寄养蒙兼呈景骏 其三

小诗七首寄养蒙兼呈景骏 其三

宋代 陈渊

它时樽酒对春风,夜雨霏霏抵晓钟。但说寻常往来地,岂知重到有丹枫。

诗人陈渊的古诗

再用送昭远诗韵寄昭远昆仲

宋代 陈渊

六经学不传,谁能寻坠绪。君家有师承,不数虫鱼注。

公子韦氏门,粲若五星聚。胸中容万顷,一一黄叔度。

人情悦纷华,世路争驰骛。取乐须臾间,转首已失据。

胸生末俗中,蚤幸识夷路。折桂从乃翁,频年麾不去。

冉有岂辞仆,樊迟亦能御。雍容荆渚间,夫子步亦步。

初从言下入,筌蹄索鱼兔。终遂义中行,良乐驱骐絷。

有时坐终夕,收视息浮虑。了了不可言,明明有佳处。

别来能几时,心月翳云雾。诸郎幸不远,寄语多予悟。

坐为尘事撄,空咏别知赋。遥想玉华游,春梦如飞絮。

又用元韵呈时可

宋代 陈渊

古来兵出仅三旬,便欲修文格远人。图蔓可堪师已老,涤瑕当与俗更新。

舞干止杀知何日,卖剑归耕要及春。但得锄耰遍原野,饭藜何惜一身贫。

饶州张宏中挽词二首 其一

宋代 陈渊

壮岁英标冠士林,莫年诗酒任浮沉。奇姿不见临风玉,妙语空传掷地金。

残稿有谁知句眼,断弦何处觅琴心。他时戏笑成陈迹,惆怅江亭十亩阴。

铅山道中小休

宋代 陈渊

秋阳如猎火,四顾不可避。肩舆得微阴,休此仆夫瘁。

我生道途间,岁月七之四。山林固清远,及物乃初意。

黄云堆垄亩,早稻一尺穗。所欣居者乐,未敢叹劳勚。

诏书宽逋负,豪吏不少置。民穷戒勿扰,天下适无事。

三月二十日游东山参议不至有诗次韵

宋代 陈渊

羁怀厌朝市,逸兴薄江山。放杖嚣埃外,传觞紫翠间。

碧云犹未合,飞鸟已知还。不见高车过,重城欲上关。

闻公晦叔往廉州以诗送之

宋代 陈渊

宗之潇洒玉为颜,叔夜粗疏万事宽。天与海边尝瘴疠,意令他日惯艰难。

功名自古谁能必,忠孝于今众所观。志士杀身当不顾,小人怀土但求安。

次韵光祖避地眉溪十绝 其六

宋代 陈渊

四海黔黎共一君,须知盗贼亦吾民。由来齐梃胜秦甲,要在人如父子亲。

归自郡城见道中山矾盛开

宋代 陈渊

梅豆班班已满枝,暗香犹未吐酴醾。和风煖日江南路,正是山矾烂漫时。

颜乐亭

宋代 陈渊

亭名颜乐枕高山,自有行藏远契颜。玉陛不求千载遇,荜门赢得一生闲。

箪瓢陋巷堪游衍,富贵浮云任往还。更续洛川求所学,会传馀论落人间。

自梅花村回道中书壁四首 其三

宋代 陈渊

野花无数不知名,映竹临流若有情。扫尽残红春去后,乱山深处眼增明。

与杨如愚四首 其一

宋代 陈渊

文章初不计工拙,言语何常识重轻。不向故人齐物我,一生怀抱为谁倾。

翁承事挽词五首 其五

宋代 陈渊

楼阁溪山两斗雄,中横千丈未雩龙。当时令尹儿啼处,依旧东流绕七峰。

处冲为栖神导气之术每晓起得意成诗前后四首次其韵 其一

宋代 陈渊

功名亦误人,自古谁能了。老大欲退藏,少壮知几少。

彤墀班已齐,宿鸟尚木杪。岂无山林心,路长天杳杳。

次韵陆时可岁暮感怀 其二

宋代 陈渊

风御泠然几过旬,异乡穷腊作离人。淹留赖有交情重,翻覆从教俗态新。

于世无求心似水,向人多可气如春。也知已造颜原室,不耻人间贱与贫。

过淮

宋代 陈渊

天高秋月凉,风定秋水清。扁舟淮海间,爱此一叶轻。

微生久羁旅,艰险已饱更。经今几往来,始见波浪平。

篙师且停棹,莫遣鱼龙惊。吾行欲安之,要待东方明。

钱塘学中寄伯思六言五首 其四

宋代 陈渊

世路红尘可厌,人情白首如新。便可闭门端坐,不须开眼看人。

舟中初晴

宋代 陈渊

碧玉空江漾晓晖,水光浮簟影交飞。酒昏头重慵扶起,卧看蛟龙上客衣。

杨花二首 其二

宋代 陈渊

漫天方作雪,糁径忽铺毡。已是春如酒,那堪尔似绵。

次韵光祖避地眉溪十绝 其五

宋代 陈渊

访道寻幽历万山,神仙元不在山间。须知对面长相失,莫叹乔松去不还。

晓登严陵钓台和安止所留诗

宋代 陈渊

溪山有底好,适契贫士欲。敢论生不侯,但喜梦非仆。

千秋钓台水,不濯市朝足。而我独何人,得寓尘埃目。

携筇纵朝步,初日穿林麓。西风扶两腋,一举千里鹄。

东窥夫差国,繁华混真俗。浊流驾颓波,一往不可复。

之子居其间,嗜古追前躅。为寄无弦琴,一和郢中曲。

陈渊

陈渊

(?—1145)宋南剑州沙县人,字知默,世称默堂先生。初名渐,字几叟。早年从学二程,后师杨时。时以其深识圣贤旨趣,妻以女。高宗绍兴五年,以廖刚等言,充枢密院编修官。七年以胡安国荐,赐进士出身。九年除监察御史,寻迁右正言,入对论恩惠太滥。言秦桧亲党郑亿年有从贼之丑,为桧所恶。主管台州崇道观。有《墨堂集》。► 255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