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柳宗元:能困住我的,只有我自己

柳宗元:能困住我的,只有我自己

  

  谈笑为故事,

  推移成昔年。

  柳宗元

  广西的山很矛盾。

  远看外表,它们有南国山峦的葱郁和饱满,厚重,温润而亲切。

  但近看形状,那顶端颇为突兀的凸起,让人看到那温润亲切的背后的坚硬、倔强和四处挣扎的力量。

  这会不会就是这片土地的性格?

  


  自古以来,南方一直处在他者的位置上被发现、被阐述。尊贵而骄傲的中原人把秦岭淮河以南的土地,都笼统地叫做南方。

  但那个秦淮烟雨里的南方,那个水村山郭酒旗风的南方,那个西湖歌舞几时休的南方,决然不同于广西这种南方。

  这种南方,是惊风乱飐密雨斜侵,是瘴气四起猿猴哀啼,更是音书断绝的百越之地。

  


  古代中国的士子都曾拥抱过这两种南方,即使并非主动。在当时价值体系中,只有在天子脚下做官才是人生正途,任何外放都只是落拓江湖。

  不过,对于前一种南方,被动里掺杂了些许安慰与惊喜;而对于后者,则永远充斥着无尽的苍凉。

  那些被流放至此的人,会怎样看待这山,看待这水?我想起了那个曾在此终老并死去的诗人——柳宗元。

  


  柳宗元出生在代宗大历八年,这是“安史之乱”后的第十年。

  他在21岁的时候中举,所中即是时人趋之若鹜的进士科。同年中有一生好友刘禹锡。

  26岁时又通过博学宏词科,受命集贤殿书院正字,职务是校理经集图书。

  如今看来,这虽只是一个“从九品上”的小官,但在当时,由进士出身,授校书、正字,然后出任畿县令、尉,再回到台、省做郎官,是士人最理想和快捷的进身途径。

  出仕后的几年,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学识,在长安已经小有名气,并且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然世事多变,“八司马事件”后,柳宗元一朝被贬永州。

  不到半年,同来的母亲就因水土不服又无人照顾而去世,留下柳宗元一人在此。

  他没有在永州置办房屋,只是寄居寺庙。因为被贬的八司马无一不抱着遇赦复出的幻想。

  可就在他们被贬的一年内,朝廷竟三次下发诏令一再重申“八司马”不在宽赦之列,不得“量移”至京城附近。

  回京的幻想破灭。他开始慢慢劝服自己安心久居,“筑室茨草,为圃乎湘之西,穿池可以渔,种黍可以酒,甘终为永州民”。

  


  元和五年,他在潇水西的支流冉溪附近购得一片土地,清除积秽,疏泉穿池,构亭筑屋,并将冉溪改名为“愚溪”。

  就是在愚溪附近,他发现了西山、钴鉧潭、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

  人们读他的山水游记和山水诗,以为山水终得以慰藉这个孤苦的灵魂,以为他会像欧阳修那样,即使贬官至滁州,依然看花、春游、喝酒和大笑。

  但是,他终究不是欧阳修,不是苏东坡,甚至也不是好友刘禹锡,即便身处山山水水之中,他放不下的依旧是自己,看见的也依旧是万古寂寞心。

  


  他写下一首《溪居》以明志:“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但事实上,这只是他的口是心非。

  他何曾因为簪组累?也何曾因为贬谪幸?或许他曾晓耕翻露草,也曾夜榜响溪石,但是来往不逢人的寂寞生活,以及长歌当啸的心绪,怎么看也不是闲适旷达。

  或许,处在山水风景里的柳宗元,更像是他写的《囚山赋》:

  宗元谪南海久,厌山不可得而出,怀朝市不可得而复,丘壑草木之可爱者,皆陷井也,故赋《囚山》。

  在如波涛一般仰伏回合的万山之间,可爱的丘壑草木都是将他与长安永久阻隔的陷阱,只能让这个囚客“暂得一笑,已复不乐”。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样的陷阱和囚客生涯,一晃就是十年。

  


  元和十年,朝廷急需可用的栋梁之才,宪宗也将八司马召回京城。

  四千里的回京路程柳宗元只用了一个月。然而,就在他们兴高采烈地准备东山再起时,戏剧化的是,不到一个月,这些王叔文余党又被全部遣返。

  到柳州的这一年,柳宗元四十四岁。

  拖着半死的身体和心情的柳宗元,是怎样看待此处的山水,我们不得而知。

  我想,他也一定在这山水中看到了一种矛盾的力量和挣扎,一种时时刻刻钻出来的生命蛮力。

  


  他抱着必死和永别的决心,积极用世,仁政爱民,改革弊政。他解放奴婢,发展农林、改善风俗、推行教化,努力惠化一方百姓。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的瘴气和似墨的浓云,让他看不见远方的好友,也送不出久滞的音书。

  每到秋来风至,他还是会想念长安。一日,他站在高山之巅,写下一首诗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望不到故乡的柳宗元,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终于柳州。

  


  如今的柳州仍保留着一座柳候祠。

  或许,除了味道清奇的螺蛳粉,人们也会想起那首苍凉心境下的打油诗: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

唐代 柳宗元

谪弃殊隐沦,登陟非远郊。
所怀缓伊郁,讵欲肩夷巢。
高岩瞰清江,幽窟潜神蛟。
开旷延阳景,回薄攒林梢。
西亭构其巅,反宇临呀庨。
背瞻星辰兴,下见云雨交。
惜非吾乡土,得以荫菁茆。
羁贯去江介,世仕尚函崤。
故墅即沣川,数亩均肥硗。
台馆集荒丘,池塘疏沈坳。
会有圭组恋,遂贻山林嘲。
薄躯信无庸,锁屑剧斗筲。
囚居固其宜,厚羞久已包。
庭除植蓬艾,隟牖悬蟏蛸。
所赖山水客,扁舟柱长梢。
挹流敌清觞,掇野代嘉肴。
适道有高言,取乐非弦匏。
逍遥屏幽昧,澹薄辞喧呶。
晨鸡不余欺,风雨闻嘐嘐。
再期永日闲,提挈移中庖。

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唐代 柳宗元

九疑浚倾奔,临源委萦回。
会合属空旷,泓澄停风雷。
高馆合霞表,危楼临山隈。
兹辰始澄霁,纤云尽褰开。
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
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
境胜岂不豫,虑分固难裁。
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
归流驶且广,泛舟绝沿洄。

酬娄秀才寓湘开元寺早秋月夜病中见寄

唐代 柳宗元

客有故园思,潇湘生夜愁。
病依湘士室,梦绕羽人丘。
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
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
谬委双金重,难征杂佩酬。
碧霄无枉路,徒此助离忧。

封建论

唐代 柳宗元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

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守宰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何能理乎?”余又非之。

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列侯骄盈,黩货事戎,大凡乱国多,理国寡,侯伯不得变其政,天子不得变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大逆未彰,奸利浚财,怙势作威,大刻于民者,无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何以言之?且汉知孟舒于田叔,得魏尚于冯唐,闻黄霸之明审,睹汲黯之简靖,拜之可也,复其位可也,卧而委之以辑一方可也。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设使汉室尽城邑而侯王之,纵令其乱人,戚之而已。孟舒、魏尚之术莫得而施,黄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明谴而导之,拜受而退已违矣;下令而削之,缔交合从之谋周于同列,则相顾裂眦,勃然而起;幸而不起,则削其半,削其半,民犹瘁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汉事然也。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善制兵,谨择守,则理平矣。

或者又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尤非所谓知理者也。

魏之承汉也,封爵犹建;晋之承魏也,因循不革;而二姓陵替,不闻延祚。今矫而变之,垂二百祀,大业弥固,何系于诸侯哉?

或者又以为:“殷、周,圣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当复议也。”是大不然。

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资以黜夏,汤不得而废;归周者八百焉,资以胜殷,武王不得而易。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汤、武之所不得已也。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

唐代 柳宗元

几年封植爱芳丛,韵艳朱颜竟不同。
从此休论上春事,看成古木对衰翁。

溪居

唐代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柳宗元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 184篇诗文

诗人柳宗元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