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应该记住名字还是了解更多,本来应该是一个无需回答的问题,但现实却是往往记住名字,而忘记很多。以至于很多时候仅仅是知道这个人而已,这样够不够呢?应该说对于生活没有影响,即使一点不知道,也没有影响。生活除了吃饭是大事,哪还有什么大事。但生活不能只有吃饭这件事,要不实在是一件无聊无趣的事情。
柳宗元这个人名气极大,印象中的柳宗元应该是一个老头子的形象,甚至好像就没有年轻过,很大一部分历史人物都会有这样的印象,可能是因为历史二字的原因。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往往不是,原因只是我们不了解,或者了解的方式不对而已。历史人物了解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深浅的问题是一个大的问题,太深,那是专家学者的事;太浅,又成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样的态度只能陷入纸片化、片面化的误区。历史人物能不能更实际、现实的认识一下,从个人阅读史的角度出发,了解认识一下那些应该认识,以为认识,实际却并不认识的历史人物。
江雪意境图
柳宗元是个老头子?
柳宗元自己肯定也没想到,自己在后世的印象里居然是一个老渔翁的形象。这也没办法,《江雪》一出,五言绝句谁还敢争第一。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文学的影响是其次,最大影响还在于对那些士子大夫的影响。古代士子大夫的最高理想正如两宋第一人范仲淹所言:“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庙堂之内则忧其民。”
庙堂之内的形象当然是官员,江湖之远呢?孤舟蓑笠翁不是绝佳的形象吗?自从柳宗元之后,无数士子大夫走上了模仿之路,近代大名鼎鼎的袁世凯,也曾经有一张极为有名的孤舟寒钓图。虽然明显是摆拍,但那个寒江独钓的韵味也有。
袁世凯寒江独钓图
历史记载柳宗元公元773年生于京城长安,四岁时之前随母亲卢氏住在自家的京西庄园,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段介绍的重点是母亲卢氏、京西庄园。同时代的白居易初次进长安,碰到的第一句话是“长安居不易”,帝都的房价从来都不便宜,但人家柳宗元住的的自家京西庄园。什么意思?意思很简单,柳宗元的出身不是普通老百姓,说是豪门出身都有点贬低柳宗元的意思。
柳宗元生在长安,长在长安。那个时代藩镇时常作乱,老百姓的日子有多苦,读读诗圣的大作便可知晓,十二岁时少年柳宗元随父亲各处当官。这段少年经历对柳宗元的影响深远,书本里有学问,社会中有见识,只读书最后可能变成书呆子,只有丰富的社会经历才会使人真正成长成才。柳宗元后来积极入世和刚正不阿的品德与少年时代的经历分不开。只有见过真正的人间苦难才能懂得生活的不易,也才会在经历十年流放贬嫡而不屈不放。 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柳宗元在柳州因病去世,享年47岁。这才是真正的柳宗元,英年早逝才对,肯定不是老渔翁的形象。
柳宗元因为《江雪》被后世记住,也因为《江雪》被后世误解,柳宗元正确的形象应该是少年得志,翩翩贵公子 。
《红楼梦》剧照贾宝玉
柳宗元,标准的豪门贵公子
隋唐时代是属于豪门大家的时代,虽然没有魏晋时代门阀权倾天下,但豪门望族的力量也足以影响历史现实。从历史的角度看,豪门大家在历史中的出现属于不可避免的事情。古代的交通资讯,甚至与世界交流的方式都决定了这种以氏族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必然会被倚重。一个家族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尤其碰到王朝统治相对平稳的时候,便会很快因为人口原因、资源优势而快速发展起来,人是决定性的因素。
伟大的《红楼梦》是影响深远的小说,它给我们讲述的正是一部豪门消亡史,最大的隐秘线条在哪里?其实就在贾家人口的凋零上,当然这里指的是男性人口,历史上只有极少数的女性走上历史舞台。贾家男性都是什么样的人?自贾政一代起,虽然兄弟很多,但真正走入官场的人只有那么一两个,而且最出色的也就贾政一人,这样的背景下,贾家的凋零可想而知。至于贾宝玉一代就更不用说,宝玉是世外之人本来就不想这些人间糟心事,但现实是除他以外也就贾兰还算出色,其他一个个全是公子哥的表率,这样走下去,没有顶梁柱,没有家族可以依靠的人出现,这样的家族就只能走向没落。
河东郡历史地图
继续说柳宗元,柳宗元出身河东柳氏,这个河指现在山西和陕西之间的黄河,在这一段黄河自北向南流过,山西在和黄河以东,陕西在黄河以西。河东具体所指的地方大致在现在的运城一代,运城又称关公故里。河东三大姓氏包括河东柳氏、河东薛氏、河东裴氏,著名的代表人物柳宗元、薛仁贵、裴度。这家族已经够厉害了,其实柳宗元的娘舅家更厉害:范阳卢氏。翻看隋唐历史书,这个范阳卢氏经常会跳进眼帘,影响力可想而知。
说这些为什么呢?不是说出身就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而是想说历史书往往忽略了对一个人影响深远的家族基础。忽略这些家族基础,希望一个人跳跃式的发展有没有可能?有,只是极少数人,大多出现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其他时间里家族基础尤其重要。
柳宗元出身河东柳氏,母亲范阳卢氏,出生在京都,长在京都京西庄园。这些还不是翩翩贵公子吗?
大雁塔,始建唐朝
误区,柳宗元贬嫡的官员
毫无疑问,柳宗元最大的文学成就出自他被贬嫡的岁月里,尤其是永州十年。但真实的柳宗元可不只是被贬嫡的官员那么简单。历史记载柳宗元早期从政经历大致是这样:公元792年,20岁,柳宗元被选为乡贡,得以参加进士科考试。公元793年,21岁,柳宗元进士及第【同榜进士刘禹锡】,名声大振。公元796年,24岁,柳宗元任秘书省任校书郎。公元798年,26岁,柳宗元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并中榜,授集贤殿书院正字(官阶从九品上)。【这个考试同时代大文豪,也是柳宗元好友韩愈考了四次。】公元801年,柳宗元28岁被任命为蓝田尉(正六品)。公元803年,柳宗元30岁被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
看这个简历有什么感受?这不是年少得志是什么?后世有一位可以和他媲美的大文豪是苏轼,唯一的区别是苏轼出身一般,好在宋朝时氏族大家的影响力已经较小,而且科举考试也越来越成熟。
三十岁的年纪已经走进政治权利的核心圈,这是柳宗元的幸,也是不幸。幸运的是少年得志,很多人一辈子都难得的机会柳宗元遇到了,不幸的是这个机遇来的有点早。假如这个机遇晚十年给柳宗元,那么历史中的柳宗元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没有经历现实的磨砺,没有真正进入官僚系统是年少得志的柳宗元最大的弱点,这个弱点带来的影响更是致命。
柳宗元世家出身,又少年得志,年纪轻轻已经与官场上层人物广泛交游。加上少年时代跟随父亲为官的经历,对当朝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按说这种思路在当权后产生很正常,年轻人总是想做些事。不幸的是柳宗元过早遇到了这样施展才干的机会,因为他遇到了王叔文,一个善于权术的革新派。
误区,柳宗元永贞革新重要干将
柳宗元遇到王叔文具体时间没有记录,关于两人有记载的记录是公元805年,唐德宗驾崩,皇太子李诵继位,改元永贞,即顺宗。顺宗即位后,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柳宗元32岁由于与王叔文等政见相同,也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掌管礼仪、享祭和贡举。
这段记录告诉我们什么?简单说几句王叔文这个人,这个人现在被大家记住,大多数时间是因为柳宗元的存在,甚至永贞革新能被大家想起也是因为柳宗元和另一大文豪刘禹锡的存在。但在当时王叔文绝对是权力的核心所在,王叔文这个人经历有点像后世《水浒传》里描述的高俅高太尉,不同的是高太尉善踢球,王叔文则是因为善下围棋而被身为太子的唐顺宗所喜爱。等到唐顺宗继位,王叔文便来了机会。这个人留下的记录很简单,大概也就半年多的时间,其他时间没有啥记录。王叔文是个什么样的人?对比高太尉就可以知道,有权术但还没有到老谋深算的地步。
回到那段历史的记录,柳宗元在这场变革中起了多大作用,并没有清楚的记载,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柳宗元的河东柳氏身份对王叔文选择他很关键。在那个时代,任何对权力有所期许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氏族大家的影响力,年少得志的柳宗元符合这样的需求。
在这场半年多的永贞革新中,王叔文就是那个有权力目的组织者,而柳宗元、刘禹锡这些少年得志的少壮派更像是被利用而已。永贞革新的经过大致就是新皇帝唐顺宗继位,亲密玩伴王叔文得势,权力来了肯定要巩固权力,巩固权力不能靠老油条,当然要新人,于是柳宗元、刘禹锡入局。这里面新人对权力的追逐也有,这事一个巴掌拍不响。具体改革了啥成绩,一百八十天能做出啥成绩。最大的成绩就是给文化事业贡献了两位巨匠,一位柳宗元,一位刘禹锡。风光半年之后,这两人开启了各自的贬嫡之路,而且一去不回头。
柳宗元离开长安的时候三十二岁,正是最好的年纪,当然估计他自己也没想到自己这一走竟然需要十年时间,人生有几个十年啊!哪一年对柳宗元而言,灰色是主色调。王叔文后来被踢死,没有人想起这个曾经炙手可热的当权者,柳宗元会不会?估计会,毕竟后面还有十多年的贬嫡岁月留给他反思。好朋友刘禹锡跟柳宗元一样,也开始贬嫡岁月,只是地方不同而已。
永贞革新,一场历史的闹剧,却是柳宗元人生的转折点,闹剧之前少年得志河东柳;闹剧之后,江湖漂泊“柳柳州”。
永州风景
误区,不是柳柳州而是柳永州
永州这个地方在现在的湖南省,即使是高铁时代这地方也不算发达地区,没有千年之前的柳宗元,这个地方估计到现在也不会有多少人关注。
公元815年,柳宗元四十二岁,在永州生活磨练十年,柳宗元的心死了没?显然没有,儒家思想修为很高的柳宗元在柳州并没有闲着,一方面在其位谋其政,在柳州留下很好的官声;另一方面,在当时的文坛柳宗元的名气更大了。十年时间柳宗元并没有浪费,《永州八记》震惊文坛,无心之作《江雪》更是横扫千年诗坛。
十年时间转瞬即逝,柳宗元时刻等着北方帝都的召唤,只是没想到居然需要等十年。十年后柳宗元等到了召唤,应该说儒家入世的思想一直是柳宗元心灵的寄托所在,正是靠着这个心灵寄托,柳宗元熬过了江湖漂泊的十年。只是没想到,十年后当朝者又和柳宗元开了一个玩笑,这一次柳柳州才到了柳州。
十年后再回长安,老朋友刘禹锡也回来了,高兴……一个月的时间千里跋涉回到京都长安,这速度没有急切的回家之心做不到。只不过回家之后的现状让柳宗元再次失望。时间改变了每个人,但时间却没有改变权力运行的机制。当权者不愿意接受柳宗元、刘禹锡这样的耿直之臣,当权者需要听话的奴仆,柳宗元、刘禹锡显然不是,那么等待他们的只能是再次贬嫡。于是回京一个月后,柳宗元再次踏上了贬嫡之路,柳州也成为柳宗元最终的归宿。
柳州风景
应该说永州十年,柳宗元的生命力还很旺盛,要不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文学著作问世,而柳州的贬嫡则直接摧毁了柳宗元内心的生命火苗,四十七岁正值壮年之时便因病去世。他的好朋友刘禹锡虽然同样二次贬嫡,但生命力并没有消亡,最终以七十岁高龄去世。
私人阅读札记
文学大师柳宗元不会被人们忘记,只要人们还喜欢诗歌,只要还有人读唐诗,《江雪》没有人可以忽略。儒家大师柳宗元也许会被忘记,毕竟现在读儒家经典的人已经不多。官员柳宗元肯定会被忘记,官场一直在和柳宗元开玩笑。
世家大族出身,少年得志意气奋发;三十多岁在官场到达很多人一辈子难以到达的顶峰;半年时间一场闹剧,从此开启贬嫡之路;永州十年磨砺十年,江湖少了河东柳;魂归柳州,从此只闻柳柳州。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於觞,追而送之江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