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中国读过中学的人谁不知道这一句呢?山西文豪柳宗元先生当年官场争斗,技不如人,遭贬南迁。某日,走到黔中道(今湘鄂川黔交界处),一时手痒,写了个《黔之驴》。
这多年来,只见老师带着学生昏昏欲睡地分析这篇文章的微言大义,我当年关心到现在的问题一直没见有人提出,有人解答——比方:
1、黔为啥无驴?
2、好事者是谁?认识柳宗元?他为啥要好这个事?闲得慌?他把人家辛苦运来,又一扔了之,不闻不问,任由虎吃——跟驴有仇?
3、船载,走的哪条水路?要多大的船?驴在船上要捆着吗?是麻醉还是醒着——我听说过动物园搬家有多困难,上麻药可是个技术活。
4、驴是从哪里运来的?
……
恰恰好,这日翻到孙机先生写的一篇小文章《关于“黔驴”》(孙先生是个学问家,他是杨之水的师傅
)——看完之后却无语:咱们的老乡柳同学,他他他,他骗得大家好惨。
经考证,柳宗元先生所在的唐朝,驴遍及全国——哪都有,四川也有,山水相连的贵州怎么会没有?
为什么说全国都有?
有官方资料。
《新唐书·食货志》说天宝初,“海内富实……店有驿驴”(驴多得不矜贵,小店里头都拿它当交通工具用);
《通典·兵一》说唐代的兵制,每一队(50人)都配有六头驴;
——这两篇里可没单单把黔摘出来说:黔无驴,可不遵上说。
柳宗元的山西老乡白居易有诗: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纷;
柳宗元的另一个山西老乡乔呆呆,他所在的襄汾县有谚云:上了陈郭坡,秀才比驴多(襄汾人民永远是这样自信满满的。不过这句不能算,不知道这是哪个朝代传出来的)
柳宗元的另一个山西老乡,我们老家山西的小编虫子,人家的姥姥家,晋东南,潞城,驴肉甩饼甲天下。其中甩饼,还是李隆基在这儿下放锻炼的时候(任潞州别驾)命名的呢。
再来一个有图有真相:
李隆基后来变成了唐玄宗,与山西姑娘杨玉环谈恋爱谈得风云变色,败走蜀地(官方文献叫“幸蜀”)时,有一幅画叫“明皇幸蜀图”,上面就有很多驴——重要的话重复一遍:川黔山水相连,黔也不应无驴。
(噢,无直接证据?科学考证如破案猜谜,逻辑重要。)
但是老虎吃驴,却是真事。
上面这幅图叫“虎驴相争东汉画像石”。是山东邹县王屈村出土的,时代属于东汉晚期。
比柳宗元先生写黔无驴,时间早了600年左右。
孙机先生由此结论道:柳宗元这篇文章类归寓言,因为贵州当时特别闭塞,所以顺手拿来开了个玩笑——若较真,“黔”之驴应该是“鲁之驴”才是。
在网上乱翻相关内容时,看到有个人在博客上写一篇“讨伐檄文”,标题是:柳宗元,你欠贵州一个对不起(这句式好熟啊),嫌柳同学污了自己的家乡。唉,实在对不起了——写东西的时候,有时候笔下出什么意象,是不可控的。
老虎为什么要吃驴呢?
我的意思是,老虎当然可以吃驴,老虎也吃牛羊马兔——可为什么单单是驴,被画下来,写下来,成为悲剧的主角?
孙机先生说,是因为性格问题。驴的性格是笨和倔。
证据是到处可见的惯常用法——“倔驴”、“笨驴”,你的头让驴踢了?等等
文雅点的用“蹇”[jiǎn],比方,苏东坡的,“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看和驴相配的这些个意象,真是倒霉催的。(这不是偶然。中国文学作品中,意象是相对固定的。你能想象把兔子前面加上“笨”字吗?)
驴笨。你打不过老虎,你跑啊。你招惹它干嘛?第一次,你叫唤一声,你嗓门高,把人家吓一跳;第二次,你后踢腿,你出其不意,把人家吓一跳;……
然后,人家就知道你黔(鲁)驴技穷,人家就上口了呗。
性格即命运。
关心驴的不只我一个。这两天朋友圈一篇微文比较热,是人一看标题,就想点开的那种——《河北驴的终点,叫驴肉火烧》。
好家伙!上天入地,那考证得叫一个宏阔(文末标出的文献资料,比皇帝出行的依仗队还长)——可是远兜远转,最后落脚还是个吃。
我就想不通:之前国人写文章,总是追求大义——你能想象庄子把那只大鹏炖汤喝吗?
为啥现在总把人当吃货待呢?
我还想不通,如果把人当吃货待,说起驴肉,怎么没有一个评论说是“潞城驴的终点,是驴肉甩饼”呢?只纷纷说什么——没有一头驴会活着走出河北;山东驴的终点是东阿阿胶……
我们山西的驴这样没名气吗?
先说,为啥现在人对吃的这么感兴趣。
因为人虽不是为吃而生的,但离开吃却不得生。
看下面这幅图,猜猜它的“身份”
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它的出身悠久到你不可想象——200万年前。
是1930年代在非洲坦桑尼亚北部那道著名的大裂缝的一段,叫奥杜威峡谷的地方发现的。
这块石头不是天然长成这模样,它是经过人工有意识塑形的石头。它是人类制造的工具,它叫“奥杜威石制砍砸器”。
它是人类史上最早的手工制品。西方历史学观点因此认为:最早的人类,及最早的人类文明的起源地,在非洲。
这块石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向五湖四海的人群昭示人类的来历。
好吧,说了这么多,人,最早的人,把它做成这模样,是用来干嘛的?
它就是一件“多功能厨具刀”,用来剔肉、剥骨、得骨髓;也“素用”,剥树皮、削树根。等等。总之,获取、享用食物。
来想象这样一幕场景:
平坦的非洲大草原上,一场激战刚刚结束,狮子老虎豹子,或什么吧,咬死了自己的猎物,去找寻自己的幼崽,准备给它饱餐一顿。这时,窥伺良久的人出现了,他紧紧地攥着刚磨好的200万年后定名为奥杜威石制砍砸器的他的武器,迅速地跑到还冒着热气的猎物(不可能是驴)前,砸开脑袋,把嘴凑到那溅出来的脑浆上,美美地吸食……
哦哦哦!你有点反应不良。但你要记住:骨脑髓营养极丰富,它不仅可以强壮身体,尤其发达大脑——它对人很重要——它从物质上使人卓越于动物群落,日益发达为今天的我们。
总之吧,吸完了脑髓的人把猎物拖回自己的族群,用它的万能厨刀做完接下来的活——那只猎物最后连一点骨屑都不会剩。
我甚至看到200万年前的那个人,那群人,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同样的笑容,200万年后在山西太原城南靠近晋祠的一个小饭馆的食客们脸上重现。
山西有个大才子叫@赵跃飞(老家人很熟悉)写过一篇小文章《生刲活驴》,刲,读作[kuī],刺、杀、割取的意思。是从清人笔记抄了一段驴肉的残忍吃法,后面有他自己的译文和评述。今天,我们就只抄他的译文,看看山西人吃驴肉有过怎样的怪癖:
说清乾隆年间,晋祠旁有家酒楼叫鲈香馆,每天的食客都数以千计,他们都是冲着店家“生刲驴肉”这一道举国无双的“绝活”来的。
就是在酒楼门前拴一头草驴,喂得通体溜圆、膘肥肉嫩,用酒把驴灌醉,然后浑身“地毯式”挨着个儿打过,处处打到,不留空地。大概如此拍打,意在将酒香洇浸到驴的全身,香个透彻。随后将驴的四条腿捆绑在四根木桩上,脊椎骨上再顺置一根木棍,把驴头驴尾绑个结实,使其只能喘气,不得动弹。此时,便有壮汉端出一锅滚烫的沸水,从驴背慢慢浇下,一通退剥之后,毛驴即变得“赤条条无牵挂”了。自然,如此极具表演性质的“备料”过程,绝对少不了里三层外三层的看客。有食客从人群中挤出,用手一指,高喊“给我来条前腿”,于是刀起刀落,“咔嚓”一声,一条驴腿血淋淋、孤零零地“跑”进厨房。顷刻,驴腿热气腾腾上了酒桌,待食客在赞叹和惊呼声中下筷时,门外的那头缺腿没肚的裸体驴还在苟延残喘没有咽气呢。
唉,别再说没有一头驴会活着走出河北,也别再说山东驴的终点是东阿阿胶了。
赵才子接着写道:
这家酒楼财源茂进十多年,生意一直稳当。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满族人巴延山到山西做巡抚,他听到有如此生猛的山西人如此生猛地吃着驴肉,吓一大跳,命令地方官吏查封酒馆,缉拿残虐之徒。这样,十多名涉案人员被提点刑狱之按察使司捉进大牢。人是抓了,但如何治罪却有些犯难。因为查遍《大清律》,也找不出一条动物保护法。最后活学活用,从《大清律》上翻出“谋财害命者,斩立决”一款,将业主杀头了事,余者十多人发配到边远地带充军。
这位巴巡抚的资料少得可怜,要不是和驴挂在一起,怕我们都不知道还有过山西还有过这样一位父母官。但是巴先生是满人,当年南下进攻华夏时,他的父辈族人,曾经恶行累累,屠城之举所在不少。怎么蓦地里竟会爆发了“驴道主义”?难不成,是草原养成的血液里,对牛马羊之类,天然地有着朋友般的亲情?
很久很久以前,袁庚(改革开放的重要探索者、招商局集团原常务副董事长、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和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企业创始人 )还活着、还主政的时候,有一次白岩松去采访他。晚上,两个人在海边散步。老白听到隐隐约约传来肖邦还是谁的钢琴曲,沉默良久,问:为什么两三百年前的东西,现在还能感动人心?
袁答:因为人性几无改变。
从200万年前那位虎口夺食的人,拿着自制的万能厨刀,为生存而战;到200万年后,晋祠鲈香馆用各种手段残害弱小,给看客以隐秘的心理满足……人性基本没有改变吗?
再过十来天,就是秋分了。今年的秋分,不仅与中秋相重,更是中国第一个“丰收节”。老家准备在晋南临猗举办一个重大的活动(活动的具体安排以及为什么选择临猗,我们明天或后天详细讲来),一起回望先祖,回望他们的筚路蓝缕,一路走来的艰辛,一起体味丰收的味道;也一起反观自己,反观人性的贪婪残暴以及我们为攻克自己的贪婪残暴所共同付出的巨大的努力。
我们只有深刻地了解了我们自己,才能把走向未来的步子,迈得更稳,和更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