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楚春候早,馀寒已滋荣。
土膏释原野,百蛰竞所营。
缀景未及郊,穑人先耦耕。
园林幽鸟啭,渚泽新泉清。
农事诚素务,羁囚阻平生。
故池想芜没,遗亩当榛荆。
慕隐既有系,图功遂无成。
聊从田父言,款曲陈此情。
眷然抚耒耜,回首烟云横。
—— 柳宗元《首春逢耕者》
柳宗元没赶上乱世,他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平定十年了,他成年的时候,大唐王朝经过几十年的修整,又步入了正轨,但是,此时的唐王朝,就像一朵开败了牡丹,从最艳丽的盛放中迎接了一场暴风雨后,虽然没有凋落枝头,却也经过了鼎盛期的鲜艳,到底颓败了,不复端然华丽。
柳宗元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到文化熏陶,她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式贤妻良母,不仅启蒙了他的文化知识,还教养得当,勤俭持家,最后柳宗元获罪被贬岭南,母亲垂暮之年,毅然陪在儿子身边,陪着他走过了最艰难的一段人生路,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柳宗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很高,亦是一位孝子,对母亲非常好,晚年小心侍奉。
温馨的家庭的环境,浓浓的文化氛围,影响了柳宗元的性格,但是,他是在长安长大的,当时的朝廷,腐败动荡,许多社会问题一触即发,安史之乱平定之后第二十年,唐王朝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又爆发了一次动乱,民不聊生的局面,持续发生了。
这次的动乱,依然由节度使而起:成德镇节度使李宝臣病死,其子李惟岳想继袭父亲职位,其他的节度使自然响应,要求恢复节度使世袭制度,这样一来,中央军权又将再次落在边将也就是节度使的手里,如此,像安禄山那样的战争将一触即发,当时在位的德宗自然不同意节度使亲人世袭,四镇因此联合起兵反抗朝廷,起兵造反。
这场仗,也是打了好几年,打仗打的是什么,无非是民生。当兵的是老百姓,留守的是老百姓,纳税的是老百姓,骨肉分离的,依然是老百姓。幼小的柳宗元目睹战争,并跟着父亲到湖北躲避战乱。
生活历练对男人来说,都是宝藏,一点一滴的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和性格,甚至悟性、人品!
所以,柳宗元信奉儒学,却并不似那些学究一样,刻板无趣,他综合儒佛,有着自己独特的趣味和味道。
柳宗元是文人,亦是政治家,曾任长安监察御史,游走在上层社会,对当时的腐败贪污现象可谓身历其中,他胸怀报复,光明磊落,甚至起了改革的念头。后来果然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改革如同手术,不但取决于医生的技术,还得有病人的配合,甚至医疗器械的精密程度,成功是环环相扣的组合,绝非一个念头,或者一腔热血就能成功的。柳宗元就是这样怀着一腔热血,一倾豪情,和宦官们、豪族、官僚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斗争,半年后,他失败了!
成王败寇,柳宗元因为改革的事被贬为永州司马,那个地方荒凉凄苦,人迹罕至,柳宗元带着年近七十的老母亲,吃住都成问题,后来在一所寺院寄宿,可以说吃尽了苦头。
人生陷入低谷,母亲病亡,生活贫困,几近潦倒,政敌的不断诋毁。天灾、人祸,好像是一场场考验,柳宗元被人生诸苦包围,历练。
弘一法师说: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柳宗元在这样的地方,过着如此的日子,遭遇着苦楚,甚至连火灾也不放过他,他的家,一连着了几次火,烧一次穷一次,最后几乎无法度日。
转眼十年,境况并未改变,柳宗元的信念和意志,还有骨子里的清高文雅,全都没有改变,他写: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十年,是柳宗元人生最苦的十年,永州十年,也是他著作颇丰的十年,他写下了:《封建论》、《非〈国语〉》、《天照》、《六道论》,和无数流传甚广的诗。
《首春逢耕者》亦是此时作品。
苏轼评价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但,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明显区别陶渊明的淡然悠远,柳宗元是段王爷身边的渔樵耕读,代表着实实在在的生活,又会些武功,两者身份互相掩盖。
逐渐衰朽的唐王朝还在维持着表面的华丽,但是各种社会矛盾已经初露端倪,各种社会问题急剧发展: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世味再也不复盛唐时代的奢华太平,文人也失去了淡薄清雅。
所以中唐的田园诗,从盛世的完美明净表象,走向了具体的生存技能描述。
《首春逢耕者》,将他遇见的农人,郊游的悠然都写出来了,不同的是,他仔细描述了耕者的劳动,然后又融入了周围的环境如此美好,并加以赞美。
心境好,则一切都是悠然自在的,柳宗元并没有将自己沉浸在失意里,反而将生活诗意化了,此时他的笔下,渔樵耕读等实用的,接地气儿的诗,接踵而来,开创了中唐时代,清新之外的,不一样的,真正的“田园”诗。
永州是荒凉的地方,远离权利政治中心,远离上流社会,远离浓郁的文化氛围。处处都是蛮荒静野,到处都是荒草原始森林,想要开荒种地倒是很方便,柳宗元不在家里闷着,经常出去郊游,和开荒耕地的农人交谈,亲切的像邻家兄弟。田间地头,总有他的影子,坊间,也总流传着他的诗。这一年春天,他来到一处田园,但见春光如画,桃花开了,柳枝绿了,山泉水唱着歌儿奔流不息,枝头鸟儿欢唱,人间的春天,阳气上升,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生机勃勃。农田里有蛙声,农人驾着耕牛在犁地,牛走的慢,农人就不停的吆喝着,要它快走。新鲜的泥土带着香气,翻开在春阳中。农人累了,会停下来歇一下,这时,他也在田垄上蹲下,跟农人聊天儿。农人说,官爷啊,还是你们好,悠闲,看我们,多辛苦。柳宗元说:哪里啊,你不知道我有多苦闷。然后巴拉巴拉,把自己心里的郁闷都给农人说了,再然后,农人继续干活,他站起来拍拍屁股,回家去。
就田园诗来说,陶渊明是悠然淡远,王维是空寂灵性,柳宗元却像在讲故事,从前啊,有这么一个人……于是,你一下子就被带入了。
他不仅写耕种的农人,还写渔夫,写钓者,写静夜读书。
一首《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勤劳的渔翁,融入如诗如画的风景中,自有另一种况味在里面。
他写垂钓《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么孤清的一个人,在大雪天,连鸟都不出来觅食了,人们都躲在暖和的家里,这个人,却披着蓑衣,戴着防雪的大斗笠,一动不动坐在江边,等待着有鱼儿上钩,天地空远,放佛全世界都不存在了。这也是柳宗元的性格,专注,不放弃,在孤清寂静的世界里,对困难说不,对自己说:没事,挺好的。
中唐诗人,大多目睹国家巨变,心理和态度上都有了变化,他们从清丽飘逸的田园风光,过渡到对现实的需要。
曾经的王维和孟浩然,是在田园上种花的诗人,柳宗元、刘长卿等,则是在田园上种菜。他们饱经离乱和贫瘠,更渴望一种来自田园的安全感。所以在失意和淡薄间,他们愉快的,将诗作转向了务实主义。
柳宗元另一首《溪居》: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他觉得自己这身官服实在是麻烦,是累赘,幸好天高皇帝远,他可以像一个真正潇洒自在的农人一样,种田种菜,穿着粗布旧衣。他家的菜园子挨着邻人的,但是人家是真正的农民,他非官非隐非农,什么都不像,索性就不像了,跟他们学着,早早起来去把菜园的杂草除掉,拎着锄头,依然是文人情怀,骨子里的清雅和美好,他会发现那杂草上,挂着露水,宛如泪滴一样,清澈透明。菜叶子也清脆可爱,足够吃食用度。多美好的日子啊,所以,他在这样的环境能悠然自得,静心读书。
另一首《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便是写读书的: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真源了无取,忘迹世所逐。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晋代的修身养性是跑到竹林或者山间去过苦日子,在钟灵毓秀的大自然中弹琴长啸,越个性越有粉丝追随,而且全民偶像,长的丑就是原罪,嵇康才有资格做隐士,左思这样的丑人就不配。陶渊明悠远淡然,也是扛着锄头去种地,最后却弄的草盛豆苗稀,因为他为的心性,并不真为田园庄稼;盛唐的王维,前期深处繁华处,整个社会歌舞升平,后期他又遭遇人生污点,所以他追求的田园诗是空灵,是精神寄托,所以处处是禅是画,是思想的升华;中唐柳宗元、刘禹锡等,经历了乱世,心里没有安全感,他们的田园是真正的种菜种庄稼,荷锄去杂草,能多收一份粮食就多一份生活保障。
所以,柳宗元的诗作,涉及了耕种,打渔,垂钓,除草等等劳动场面,浑然一体,毫无做作,这是他们守候的日子,给自己留的一条后路,人都是跟着社会走的,因为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柳宗元时代,人心一点点,回归务实,盛唐的浪漫再不复存在。以山水寄情,反而语言凝练,风格淡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