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韦应物:不怕关机断网的都是隐士

韦应物:不怕关机断网的都是隐士

  韦应物(737~792),出身京兆韦氏,少时为玄宗近侍,豪纵不羁。安史之乱起,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先后做过洛阳丞、滁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故世称韦左司或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描写山水风光与隐逸生活著称,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存诗近六百首。

  韦应物:不怕关机断网的都是隐士

  江弱水

  假的隐士走曲线以邀名,真的隐士弃前程以避世。陶渊明说自己“性刚才拙,与物多忤”,韩愈也说陶渊明“偃蹇不欲与世接”,看起来像是有社交恐惧症的废材,为了减少沟通,降低焦虑,而杜门不出,以自我保护,如同今天的宅男,或日本社会大量的“蛰居族”(引き笼もり,Hikikomori)。但陶渊明不是这样的,正如韦应物也不是。

  韦应物最重友情和亲情。他有很多朋友,其中很多是方外之交。尽管做过几任地方官,他的官署里,僧人道士也是常客。我们来读一首他的赠人之作。刘学锴老师在《唐诗选注评鉴》中说:“如果要从近六百首韦诗中选出一首最能体现诗人胸襟气质、个性风神的作品,这首《寄全椒山中道士》无疑是首选”——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此诗在滁州刺史任上作。全椒属滁州。首句点明郡斋的“冷”,是节令与气候的冷,也是心理与情绪的冷。因为滁州“州贫人吏稀”,而郡斋对雨,“沉沉暮色至,凄凄凉气入”,无人过从,不由得想起山中的朋友来。“忽”有偶然意,不是处心积虑的牵肠挂肚,更合乎君子之交的淡如水。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传说得道之人常煮白石为粮。《抱朴子·内篇》说,用引石散投白石中,煮之立熟,如芋子可食。但须得白石,又有薪火之烦。韦应物遥想山中客从深谷里打了柴回居处煮食,这是道士的日常生活,也是修炼功夫。画面透露出几多清苦、艰辛与贞洁,显见其高风可仰。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陶渊明有江州刺史王弘送酒给他。韦应物也有送酒给方外友人的记录。为什么酒论“瓢”不论“壶”呢?“一瓢酒”不是比“一壶酒”容易泼洒吗?大约因为“瓢”是庄子的“瓠”(葫芦)剖开来的,含有特别的“无用之用”的意思吧。而许由的“挂瓢”也是隐居的典故,故杜甫有“瓢饮唯三径,岩栖在百层”的诗句。“慰”字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温度。“风雨夕”补足了开头“郡斋冷”的原因。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落叶”是因“风雨”而生,补全了整篇的逻辑链条。这个视觉意象最令人称赏,具体而又空灵,是刹那间思想和情感的复合体。一问收尾,有一点迷惘与惆怅,好像是想送酒给对方却找不到门路,但其实呢,隐寓的是至高的赞叹。

  隐士幽居,自当闭门扫迹,以绝人事。李白当年游新安,涉溪登山,累访道士许宣平而不得,于是有《题许宣平庵壁》:“烟岭迷高迹,云林隔太虚。”宣平见诗,想必懊恼得很,让李白这样的俗人找上门,这哪能行呢?于是,一把神秘的野火烧了庵,从此再也无人知其踪迹。这才是真正的山中高士,“空山不见人”“云深不知处”,你找他不到。总之,真的隐士,敢于停掉自己的手机,敢于断掉自己的网络,这是怎样的孤独者与决绝者?而那些邀名的伪隐者,上山就像忒修斯带线团进迷宫,事先就放好了线索,走进去是为了走出来。

  这是隐逸诗的绝唱。苏东坡在惠州读到此诗,遂依韵作了一首《寄邓道士》:

  一杯罗浮春,远饷采薇客。

  遥知独酌罢,醉卧松下石。

  幽人不可见,清啸闻月夕,

  聊戏庵中人,空飞本无迹。

  “罗浮春”是东坡自酿的酒。酒不怎么好,诗也不怎么好——两个“人”字连着重复就不好。韦诗两个“山“字隔得远,问题不大。东坡刻意学韦诗,却学不来他的简淡高古。为什么呢?或曰:“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彦周诗话》)或曰:“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谓也。”(《岘佣说诗》)韦应物这八句诗,评家称为“一片神行”,想学也无从下手。

  二十岁那年,我写过一首《古意寄姜大》,效仿的是陶韦风致:

  少有人走了,这竹下三径

  于今独垂青于一个稀客

  倦卧的远山吠开了柴扉

  而女罗的拥抱是款款的

  西窗下的闲话是淡淡的

  淡到不见了人,见只见

  流了三千年的高山流水

  打从窗前流过

  当然是为文造情了,二十岁哪里来林泉高致呀。晋赵岐《三辅决录·逃名》:“蒋诩字元卿,舍中竹下开三径,唯求仲、羊仲从之游。”但三径为二仲而留,有路径可依赖,比不上韦应物用满山的落叶遮断了视野,无踪迹可寻求。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学仙二首

唐代 韦应物

昔有道士求神仙,灵真下试心确然。千钧巨石一发悬,
卧心石下十三年。存道忘身一试过,名奏玉皇乃升天。
云气冉冉渐不见,留语弟子但精坚。
石上凿井欲到水,惰心一起中路止。
岂不见古来三人俱弟兄,结茅深山读仙经。
上有青冥倚天心绝壁,下有飕飗万壑心松声。
仙人变化为白鹿,二弟玩心兄诵读。读多七过可乞言,
为子心精得神仙。可怜二弟仰天泣,一失毫厘千万年。

沣上对月,寄孔谏议

唐代 韦应物

思怀在云阙,泊素守中林。出处虽殊迹,明月两知心。

始夏南园思旧里

唐代 韦应物

夏首云物变,雨馀草木繁。池荷初帖水,林花已扫园。
萦丛蝶尚乱,依阁鸟犹喧。对此残芳月,忆在汉陵原。

赠冯著

唐代 韦应物

契阔仕两京,念子亦飘蓬。方来属追往,十载事不同。
岁晏乃云至,微褐还未充。惨凄游子情,风雪自关东。
华觞发欢颜,嘉藻播清风。始此盈抱恨,旷然一夕中。
善蕴岂轻售,怀才希国工。谁当念素士,零落岁华空。

郊居言志

唐代 韦应物

负暄衡门下,望云归远山。但要尊中物,馀事岂相关。
交无是非责,且得任疏顽。日夕临清涧,逍遥思虑闲。
出去唯空屋,弊箦委窗间。何异林栖鸟,恋此复来还。
世荣斯独已,颓志亦何攀。唯当岁丰熟,闾里一欢颜。

休假日访王侍御不遇

唐代 韦应物

九日驰驱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韦应物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521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