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张籍信手拈来的一首名作,看似轻松调侃,却寓意深远

张籍信手拈来的一首名作,看似轻松调侃,却寓意深远

  张籍是唐代著名诗人,与白居易同一时代,也是韩愈的弟子。北宋的王安石评价张籍时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可见诗人要写出一首流传千古的优秀作品,除了深厚的文学功底,还需推敲字句的苦吟工夫。

  诗人既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同时又能被环境中的人事所感动,从而在平凡的场景中提炼有用的素材,再用精炼的语言捶打成耐人寻味的诗篇。下面分享的是张籍信手拈来的一首名作,看似轻松调侃,却寓意深远。

  

image


  牧童词

  唐代: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image


  这首牧童词前八句生动曲折地描绘了牧场的环境背景,以及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看似意趣盎然。然而直到最后,读者才发现诗的真正主旨却是针砭时弊,从而寓尖锐的讽刺于轻松调侃之中,用意明快而深邃。

  

image


  前两句倒装,因为村子周围禾苗长势良好,为了避免牛群祸害庄稼,牧童只好到远处放牛。而牧童的一番好意却引来一系列的麻烦,后文便围绕“远牧牛”三个字而展开。第一件烦心事是饥鸟太多,总是在天空盘旋,趁人不注意就扑到牛背上啄食虮虱,牧童想偷懒休息一下都没空。

  

image


  第二件烦心事是陂中草多,牛群总是走散,藏在芦苇丛中的白色牛犊还不时地抬头朝空中长鸣,牧童们必须分开寻牛。为了方便彼此联络,他们“隔堤吹叶应同伴”;为了管束牛群,还要不时地“还鼓长鞭三四声”。诗人把寻牛、赶牛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不知张籍小时候是否也是放牛娃。

  

image


  如果这首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也不失为一首不错的作品,诗人将牧牛过程写得惟妙惟肖,生动有趣。但细细品味,似乎缺少了一点什么,整首诗的意境如果再能拔高一点,就显得更加完美!诗人一定也体会到了这一点,于是最后两句才显得如此有高度。

  

image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牧童一边挥鞭,一边警告牛群。他以官家来恐吓牛群,足见其天真和单纯,但读者却已经体味到其中的深远寓意。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内乱不止,官家借口军需,到处抢夺和宰杀民间耕牛,闹得人心惶惶。

  牧童一定是经常听大人提到这些事情,耳朵都快要起茧子了,遇到牛儿乱跑,也信口说出,以为可以吓到它们,其实是自己在潜意识里时刻担心。

  

image


  纵观这首诗,明白如话,朴实清新,然而诗人的缜密构思却是建立在千锤百炼的基础上,所谓的明白如话,其实是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功夫。

  就像张籍的另一首诗中写的那样,“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作者并不大张旗鼓地写自己如何挑灯夜战地写家书,而是通过一个平凡的动作,来说明自己是在写家书。类似这种内心微妙细腻的情思,诗人用最平易语言表达出来,没有过多的渲染和修饰,却感人至深。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罗道士

唐代 张籍

城里无人得实年,衣襟常带臭黄烟。楼中赊酒唯留药,
洞里争棋不赌钱。闻客语声知贵贱,持花歌咏似狂颠。
寻常行处皆逢见,世上多疑是谪仙。

赠任懒

唐代 张籍

未肯求科第,深坊且隐居。胜游寻野客,高卧看兵书。
点药医闲马,分泉灌远蔬。汉庭无得意,谁拟荐相如。

永嘉行

唐代 张籍

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晋家天子作降虏,
公卿奔走如牛羊。紫陌旌幡暗相触,家家鸡犬惊上屋。
妇人出门随乱兵,夫死眼前不敢哭。九州诸侯自顾土,
无人领兵来护主。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江陵孝女

唐代 张籍

孝女独垂发,少年唯一身。无家空托墓,主祭不从人。
相吊有行客,起庐无旧邻。江头闻哭处,寂寂楚花春。

题方睦上人月台观

唐代 张籍

一身清净无童子,独坐空堂得几年。
每夜焚香通月观,可怜光影最团圆。

逢王建有赠

唐代 张籍

年状皆齐初有髭,鹊山漳水每追随。使君座下朝听易,
处士庭中夜会诗。新作句成相借问,闲求义尽共寻思。
经今三十馀年事,却说还同昨日时。
张籍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 367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