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是唐代著名诗人,与白居易同一时代,也是韩愈的弟子。北宋的王安石评价张籍时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可见诗人要写出一首流传千古的优秀作品,除了深厚的文学功底,还需推敲字句的苦吟工夫。
诗人既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同时又能被环境中的人事所感动,从而在平凡的场景中提炼有用的素材,再用精炼的语言捶打成耐人寻味的诗篇。下面分享的是张籍信手拈来的一首名作,看似轻松调侃,却寓意深远。
牧童词
唐代: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这首牧童词前八句生动曲折地描绘了牧场的环境背景,以及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看似意趣盎然。然而直到最后,读者才发现诗的真正主旨却是针砭时弊,从而寓尖锐的讽刺于轻松调侃之中,用意明快而深邃。
前两句倒装,因为村子周围禾苗长势良好,为了避免牛群祸害庄稼,牧童只好到远处放牛。而牧童的一番好意却引来一系列的麻烦,后文便围绕“远牧牛”三个字而展开。第一件烦心事是饥鸟太多,总是在天空盘旋,趁人不注意就扑到牛背上啄食虮虱,牧童想偷懒休息一下都没空。
第二件烦心事是陂中草多,牛群总是走散,藏在芦苇丛中的白色牛犊还不时地抬头朝空中长鸣,牧童们必须分开寻牛。为了方便彼此联络,他们“隔堤吹叶应同伴”;为了管束牛群,还要不时地“还鼓长鞭三四声”。诗人把寻牛、赶牛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不知张籍小时候是否也是放牛娃。
如果这首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也不失为一首不错的作品,诗人将牧牛过程写得惟妙惟肖,生动有趣。但细细品味,似乎缺少了一点什么,整首诗的意境如果再能拔高一点,就显得更加完美!诗人一定也体会到了这一点,于是最后两句才显得如此有高度。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牧童一边挥鞭,一边警告牛群。他以官家来恐吓牛群,足见其天真和单纯,但读者却已经体味到其中的深远寓意。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内乱不止,官家借口军需,到处抢夺和宰杀民间耕牛,闹得人心惶惶。
牧童一定是经常听大人提到这些事情,耳朵都快要起茧子了,遇到牛儿乱跑,也信口说出,以为可以吓到它们,其实是自己在潜意识里时刻担心。
纵观这首诗,明白如话,朴实清新,然而诗人的缜密构思却是建立在千锤百炼的基础上,所谓的明白如话,其实是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功夫。
就像张籍的另一首诗中写的那样,“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作者并不大张旗鼓地写自己如何挑灯夜战地写家书,而是通过一个平凡的动作,来说明自己是在写家书。类似这种内心微妙细腻的情思,诗人用最平易语言表达出来,没有过多的渲染和修饰,却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