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过阊门溪

过阊门溪

宋代 杨万里

黟祁二邑水分源,到此同流怒政奔。忽值两山盘作峡,更峨双石插为门。

中通翠浪才容线,仰看青天细似盆。滟滪瞿唐姑未问,祗经此险已销魂。

诗人杨万里的古诗

芗林五十咏 其二十一 柑子园

宋代 杨万里

秋颗酣天酒,春花噀国香。芗林亲手种,中有洞庭霜。

过安仁市得风挂帆二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明发山溪一雨馀,昨来暑气半分无。何人道是三衢远,挂起东风十幅蒲。

送张元直尉盐官二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璧水寒齑客,春闱擢桂郎。折腰端小耐,整翮未须忙。

德进官无小,诗癯誉更香。会看两鸂鶒,飞下蓼滩傍。

舟中排闷

宋代 杨万里

江流一直还一曲,淮山一起还一伏。
江流不肯放人行,淮山只管留人宿。
老夫一出缘秋凉,半涂秋热难禁当。
却借楼船须流下,逆风五日殊未央。
老夫平生行此世,不自为政听天地。
只今未肯放归程,安知天意非奇事。
平生爱诵謪仙诗,百诵不熟良独痴。
舟中一日诵一首,诵得遍时应得归。

感秋五首 其四

宋代 杨万里

秋晓寒可忍,秋夕永难度。青灯照书册,两眼如隔雾。

掩卷灯孤坐,块然与谁语。倒卧卧不得,起行行无处。

屋角忽生明,山月到庭户。似怜幽独人,深夜约清晤。

我吟月解听,月转我亦步。何必更读书,且与月联句。

沉虞卿秘监招游西湖

宋代 杨万里

苏公堤远柳生烟,和靖园深竹映关。
船入芰荷香处去,人从云水国中还。
似寒如暖清和在,欲雨翻晴顷刻间。
能为蓬莱老僊伯,一杯痛快吸湖山。

未到丹徒二十里间,见石翁石婆

宋代 杨万里

诏许诗人江海游,丹徒初到晋徐州。
炉边肠谷日长昼,琖底醉乡天不秋。
六代兴亡何处问,一生奔走几时休。
石翁石媪霜前笑,管得南朝陵墓愁。

和巩釆若游蒲涧

宋代 杨万里

南中道是岛夷居,也有安期宅一区。
屐齿苔痕犹故迹,霓旌鸾佩已清都。
元戎解领三千骑,胜日来寻九节蒲。
万岳松风和涧水,鸣琴漱玉自相娱。

读元白长庆二集诗

宋代 杨万里

读遍元诗与白诗,一生少傅重微之。
再三不晓渠何意,半是交情半是私。

玉井亭观荷花

宋代 杨万里

蕖仙初出波,照日稚犹怯。密排碧罗盖,低护红玉颊。

馆之水精宫,环以琉璃堞。珠明浮盘戏,酒漾流杯晔。

青笔尖欲试,绿笺皱还摺。老龟大于钱,辛勤上团叶。

忽闻人履声,入水一何捷。

过宝应县新开湖十首 其四

宋代 杨万里

渔家可是厌尘嚣,结屋圆沙最尽梢。外面更栽杨柳树,上头无数鹭鸶巢。

走笔和袁起岩元夕前一夜雪作

宋代 杨万里

天公极意辨元宵,顷刻挼云作雪飘。
茂苑长洲花剪玉,苏台香径砌成瑶。
千灯剩喜开红药,两鬓还惊插素标。
客子孤舟寒折骨,无端诗伯苦相撩。

和吴监丞景雪中湖上访梅四首 其四

宋代 杨万里

闻君踏雪访梅花,不怕苏堤十里赊。老子怯寒那敢出,地炉榾柮是生涯。

记梦三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云袖危相复,霜钟韵政迟。忽然数声急,却是住撞时。

寄题周元吉湖北漕司志功堂

宋代 杨万里

周郎昨赞元戎幕,夜眺秦川登剑阁。
函关不用一丸泥,谈笑生风扫河洛。
君王尺一唤渠回,贮之凤阁与鸾台。
不赞元戎赞丞相,笔补造化裨盐梅。
龙媒志在横八极,天闲玉鞯羁不得。
又挥白羽岸纶巾,却去武昌寻赤壁。
一览亭前山月明,志功堂下大江横。
前称公瑾後元吉,君家世有千人英。
公瑾小乔在何许,元吉小蛮花解语。
看君一箭落胡星,如皋一笑倾人城。
金印如斗带万钉,何人为作燕然铭。

自跋江西道院集戏答客问二首

宋代 杨万里

问我来朝南内南,便从花底趁朝参。
新诗犹作江西集,为带筠州刺使銜。

夜泊平望终夕不寐三首

宋代 杨万里

一生行路便多愁,落得星星雨鬓秋。
数尽归程到家了,此身犹未出苏州。

和丁端叔菊花

宋代 杨万里

忽忽还重九,匆匆又岁华。不妨将白发,剩与插黄花。

凝露堂木犀恶人二首

宋代 杨万里

梦骑白凤上青空,径度银河入月宫。
身在广寒香世界,觉来帘外木犀风。

和张功父梅诗十绝句 其六

宋代 杨万里

约斋句子已清圜,更赋梅花分外妍。不饮销金传玉手,却来齧雪耸诗肩。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948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