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待家酿未至且买姜店村酒

待家酿未至且买姜店村酒

宋代 杨万里

奔走人都倦,檐檠酒未来。那能待竹叶,随喜唤茅柴。

芦菔仍多煮,庵摩带浅煨。深村市无肉,草草两三杯。

诗人杨万里的古诗

过白沙竹枝歌六首 其四

宋代 杨万里

东沿西溯浙江津,去去来来暮复晨。上岸牵樯推稚子,隔船招手认乡人。

竹枝歌七首

宋代 杨万里

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驩乐几家愁。
愁杀人来关月事,得休休处且休休。

左藏南库西庑下纸閤负暄戏题

宋代 杨万里

水衡仙客住冰天,雪齧风餐更禁烟。不是移来小旸谷,老夫冻折两诗肩。

十山歌呈太守胡平一 其三

宋代 杨万里

淦客前春荷一猪,城门卖得两千馀。明朝回到石斧岭,连吃数刀今在无。

子上持豫章画扇,其上牡丹三株,黄白相间盛

宋代 杨万里

暄风暖景政春迟,开尽好花人未知。
轮与狸奴得春色,牡丹香里弄双儿。

送王恭父监丞倅潼川

宋代 杨万里

淡墨抡魁政少年,蓬山璧水得诗仙。集贤学士看文笔,国子先生费酒钱。

濯锦江头频入梦,桃花水面送归船。平分风月真聊尔,不日来朝尺五天。

壬子正月四日后圃行散四首 其四

宋代 杨万里

传语春光恰好秾,太秾恐怕恼衰翁。日华五色无寻处,只在蛛丝来去中。

题王季安主簿佚老堂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布袜青鞋已懒行,不如宴坐听啼莺。只言此老浑无事,种竹移花作么生。

将赴高安出吉水报谒县官归涂宿五峰寺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野寺重来记昨游,一弹指顷几经秋。五峰绝顶双松树,相识儿时到白头。

舟中望罗浮山

宋代 杨万里

罗浮元不是罗浮,自是道家古蓬丘。
弱水只知断舟楫,葛古夜偷来惠州。
罗浮山高七万丈,下视日月地上流。
黄金为桥接银汉,翠琳作阙横琼楼。
不知何人汗脚迹,触忤清虚涴寒碧。
天遣山鬼绝凡客,化金为铁琼为石。
至今石楼人莫登,铁桥不见空有名。
玉匙金龠牢锁扃,但见山高水冷冷。
我欲骑麟翳鸾凤,月为环佩星为从。
前驱子晋後安期,飞上峰头斸丹汞。

寄题张商弼葵堂堂下元不种葵花但取面势向阳

宋代 杨万里

主人未肯便山林,赏月吟风酒更琴。
每一登堂一揩眼,谁知半点向阳心。

秋浦登舟阻风泊池口

宋代 杨万里

午眠化蝶化未成,梦中澒洞发大声。军鼙雷鼓百千面,援桴齐下作一鸣。

起来推窗无一物,海潮打入齐山窟。数洲翻覆相荡摩,四山动摇皆突兀。

钱塘潮来声惊天,金陵潮来声寂然。此去金陵一千里,那得潮声来到此。

长年三老笑复嘲,云是波声不是潮。清溪波头高过屋,大江波头泼日毂。

清溪去江一步地,大江可望不可至。北风向晚动地来,跳出银峰万万堆。

侬船莫管行不得,且看银峰永今夕。

将睡四首 其三

宋代 杨万里

已被诗为祟,更添茶作魔。端能去二者,一武到无何。

望清远峡

宋代 杨万里

刺船又入峡山间,江水初平失恶滩。道是峡山天下险,老夫今作坦涂看。

夜泊平望终夕不寐三首

宋代 杨万里

一生行路便多愁,落得星星雨鬓秋。
数尽归程到家了,此身犹未出苏州。

舟泊吴江三首

宋代 杨万里

东是吴江西太湖,长桥横截万寻余。
江妃舞倦凌波袜,玉带围腰揽镜初。

筠庵

宋代 杨万里

故老谈李仙,晋日上寥廓。随身无长物,止跨一只鹤。

鹤本非胎生,古卵尚遗壳。千年石似坚,覆在凤山脚。

寒宵晦风雨,神光照岩壑。犬嘷鸡夜鸣,龙泣人寝愕。

祇今筠庵是,因物非绳削。当时抱破处,作门不关钥。

盖以一把茅,聊以护霜雹。遐瞻如钓翁,蓑衣逐层著。

我来验幽讨,意尚疑谚谑。雾中披羽衣,砌下脱芒屩。

入户环仰观,中空生响诺。不见朱顶雏,犹存雪色膜。

松梢双老鹳,戛然下檐角。老夫忽心惊,不敢小盘礴。

以六一泉煮双井茶

宋代 杨万里

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免毫霜。
细参六一泉中味,故有涪翁句子香。
日铸建溪当退舍,落霞秋水梦还乡。
何时归上滕王阁,自看风炉自煮尝。

芗林五十咏 其二十三 白鹤亭

宋代 杨万里

可怜林下鹤,独肯伴先生。犹有冲天志,君听叫月声。

谢赵茂甫惠浙曹中笔蜀越薄笺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百楮先生十兔尖,心知奇绝敢言贪。诗无好语书仍俗,喜气多多抵得惭。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948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