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不寐四首

不寐四首

宋代 杨万里

非关枕上爱哦诗,聊复销愁片子时。
老眼强眠终不梦,空肠暗响诉长肌。
翻来覆去体都痛,乍暗忽明灯为谁。
只道昼长无那著,夜长难柰不曾知。

诗人杨万里的古诗

庚戌正月三日约同舍游西湖十首 其六

宋代 杨万里

补种杉松径已成,泥乾尘净正堪行。草芽并作伤心碧,只欠先生屐子声。

问月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月入云中去,呼他不出来。明宵教老子,何面更相陪。

雪后东园午望

宋代 杨万里

天色轻阴小霁中,昼眠初醒未惺松。梅横破屋无多雪,云放东山第一峰。

不道风光亏此老,将何功业答残冬。土羔菜甲鹅儿酒,醉入梅林化作蜂。

从丁家洲避风行小港出荻港大江三首 其三

宋代 杨万里

芦挥麈尾话清秋,柳弄腰支舞绿洲。引得江风颠入骨,戏抛波浪过于楼。

十程拟作一程快,一日翻成十日留。未到大江愁未到,大江到了更添愁。

四月八日尝新荔子

宋代 杨万里

一点胭脂染蒂旁,忽然红遍绿衣裳。紫琼骨骼丁香瘦,白雪肌肤午暑凉。

掌上冰丸那忍触,樽前风味独难忘。老饕要啖三百颗,却怕甘寒冻断肠。

出永丰县西石桥上闻子规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怨笛哀筝总不如,一声声彻九天虚。若逢雨夜如何听,幸得花时莫管渠。

昭君怨 咏荷上雨

宋代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两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湖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送俞漕子清大卿赴召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自笑孤踪霜叶轻,宦游何幸并耆英。合符先后分江郡,接武差池缀月卿。

爱我从来两胶漆,与公别是一亲情。老身无用难提挈,尚有儿曹累使令。

野荼

宋代 杨万里

去岁诸司赏物华,荼糜一会属侬家。今年不识荼糜面,却买茅柴对野花。

观社

宋代 杨万里

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
忽然箫鼓来何处,走杀儿童最可怜。
虎面豹头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
王侯将相饶尊贵,不慱渠侬一饷癫。

送叶叔羽寺丞持节淮东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煮海谁为祟,沿淮困不胜。民思贤使者,帝遣大农丞。

玉节寒侵斗,牙樯冻作冰。来归闻早著,紫禁要渠登。

冻蝇

宋代 杨万里

隔窗偶见负暄蝇,双脚挼挲弄晓晴。
日影欲移先会得,忽然飞落别窗声。

明发南屏

宋代 杨万里

新晴在在野花香,过雨迢迢沙路长。
两度六朝今结局,一生行客老还乡。
犹嫌数骑傅书札,剩喜千山入肺肠。
到得前头上船处,莫将白发照沧浪。

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十首 其六

宋代 杨万里

君看人迹蝶来轻,踏得林间路作坑。古路今人行不得,一时移上上头行。

舟行得风晚至灵洲

宋代 杨万里

春尽侬随去,江行兴未穷。
时烦数点雨,轻洒一孤篷。
岸树苍茫外,人家点缀中。
海神能饯我,借与半帆风。

雨后至溪上三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扁舟一叶泊溪弯,一雨初收篷未乾。风浪依然平帖后,渔翁□出把渔竿。

次日醉归

宋代 杨万里

日晚颇欲归,主人若见留。
我非不能饮,老病怪觥筹。
人意不可违,欲去且复休。
我醉彼自止,醉亦何足愁。
归路意昏昏,落日在岭陬。
竹里有人家,欲憩聊一投。
有叟喜我至,呼我为君候。
造以我非是,俛笑仍掉头。
机心久巳尽,犹有不平鸥。
田父亦外我,我老谁与游。

西斋旧无竹予归自毗陵斋前忽有竹满庭盖墙外之竹迸逸而生此也喜而 ...

宋代 杨万里

平生取友孤竹君,馆之山崦与卜邻。风衿月佩霜雪身,只谈风节不论文。

我开西斋对清润,每嫌隔窗不相近。别来桃李一再花,我长在外君在家。

归来西斋挂窗处,此君忽在窗前住。绕墙检校无来路,此君来路从何许。

向来先生初出去,遣猿看墙鹤看户。如何鹤睡眼未开,此君一夜过墙来。

明朝稚子满庭砌,豹文玉骨龙苗裔。春风吹堕锦衣裳,仰看青士冠剑长。

先生岂惜窗前地,与君同醒复同醉。

五月十六夜病中无聊起来步月五首 其五

宋代 杨万里

道是月明星便稀,阿瞒此句未为奇。今宵斗柄也不见,一镜孤光天四垂。

易允升画像赞

宋代 杨万里

疏髯撚欲无,短鬓搔已秃。定知得句来,暗喜见眉目。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948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