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晚望二首

晚望二首

宋代 杨万里

月是小春春未生,节名大雪雪何曾。
夕阳不管西山暗,只照东山八九棱。

诗人杨万里的古诗

丁亥正月新晴晚步二首

宋代 杨万里

嫩水春来别样光,草芽绿甚却成黄。
东风似与行人便,吹尽寒云放夕阳。

野荼

宋代 杨万里

去岁诸司赏物华,荼糜一会属侬家。今年不识荼糜面,却买茅柴对野花。

闷歌行十二首

宋代 杨万里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近看两日远三月,气力穷时会自休。

桑茶坑道中

宋代 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乡士李英才得老潘墨法善作墨梅复喜作诗艮斋目以三奇赠之七字予复 ...

宋代 杨万里

吾乡李君磊嵬胸,夜持云梯倚秋空。月中夺得修月斧,斫倒南山千岁松。

束归丹灶和玉桂,燧出绿雾霏鸾龙。捣成玄圭与苍璧,洒作横枝岁寒色。

庾岭霜林和靖园,掇入生绡供戏剧。幻松作璧璧作梅,豪气勃郁尚不开。

琼艘满釂梅雪下,吐出西湖有声画。

刘季澄投赠新诗次韵为谢

宋代 杨万里

君操笔耒启新畬,耕遍西溪万卷馀。藜杖芒鞋来得得,柳风花雨政疏疏。

是家人物孙如祖,惊代诗文我爱渠。努力收科无早晚,不须灯下独长嘘。

寒雀

宋代 杨万里

百千寒雀下空庭,小集梅梢话晚晴。
特地作团喧杀我,忽然惊散寂无声。

赠翦字吴道人

宋代 杨万里

宝晋云烟杂海涛,玉溪花月写风骚。
一生不倩毛锥子,只倩并州快翦刀。

插秧歌

宋代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进贤初食白菜因名之以水精菜云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江西菜甲要霜栽,逗到炎天总不佳。浪说水菘水芦菔,硬根瘦叶似生柴。

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

宋代 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群山雪不到新晴,多作泥融少作冰。
最爱东山晴后雪,却愁宜看不宜登。

和庆长怀麻阳叔二诗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自幼仍投老,相欢不解愁。政缘湖外别,负却竹林秋。

佳政真馀事,闻人说甚休。不应野水渡,横此济川舟。

二月十四日梅花二首

宋代 杨万里

雨打知无那,春暄绝不禁。
小风千点雪,落日一须金。

晓起探梅四首 其三

宋代 杨万里

一祖南枝派五房,红黄萼绿蜡鸳鸯。杏红千叶元无种,谁子翻腾个样妆。

赵达明太社四月一日招游西湖十首 其十

宋代 杨万里

葱茏晚色正佳哉,苦被归鞍紧紧催。船压浮荷沈水底,须臾船过却浮来。

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十首 其六

宋代 杨万里

君看人迹蝶来轻,踏得林间路作坑。古路今人行不得,一时移上上头行。

辛卯五月送丘宗卿太博出守秀州二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冯翊端谁可,丘迟肯去么。茧丝臣敢后,饥馑帝云何。

身达当难免,能称未要多。但无田里叹,不必裤襦歌。

过池阳舟中望九华山

宋代 杨万里

役役催行迈,匆匆过此春。杯翻五湖月,笔扫九华云。

不是风烟好,何缘句子新。兹游四千里,今日过三分。

林见思寄赠五言以长句谢之

宋代 杨万里

华亭沈虞卿,惠山尤延之。每见无杂语,只说林见思。

试问见思有何好,佳句惊人人绝倒。句句飞从月外来,可羞王公荐穹昊。

若人乘云驾天风,秋衣剪菊裁芙蓉。暮宿银汉朝蓬宫,我欲从之东海东。

西湖柳色二三月,相逢一笑冠缨绝。醉招和靖叫东坡,一吸西湖湖欲竭。

我醉自眠君自颠,路人往往指作仙。此辈何曾识此乐,识与不识俱可怜。

别时花开今已落,思君令人瘦如鹤。梦里随君携酒瓢,同登天台度石桥。

瀑泉界天泻云窟,长松拔地搀烟霄。与君联句章未了,帝城钟动西峰晓。

海风吹堕珊瑚枝,乃是先生寄我诗。火云烧江江水沸,君诗清凉过于水。

定知来自雪巢底,恍然坐我天台寺。

昨日访子上,不遇。裴回庭砌观木犀而归,再

宋代 杨万里

昨携儿辈扣云开,绕遍岩花恣意看。
苔砌落深金布地,水沉烝透栗堆盘。
寄诗北阮赊秋色,供我西窗当晚餐。
小朵出丛须折却,莫教折破碧团栾。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948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