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杨万里
归近溪桥东复东,蓼花迎路舞西风。草深一鸟忽飞起,侬不觉它它觉侬。
明发房溪二首
四月中休日闻蝉
月中炬火发仙山驿小睡射亭五首 其二
踏月何销秉炬行,也防月落未天明。果然留下长庚去,更赚行人作晓星。
初夏即事十二解 其七
玉磬金钟天半鸣,梦中惊我起来听。万松花上三更雨,政事堂中有此声。
子上持豫章画扇,其上牡丹三株,黄白相间盛
疑露堂前紫薇花两株,每自五月盛开,九月乃衰
积雨新晴二月八日东园小步二首 其一
醉来忽堕锦网窝,无奈桃围李绕何。八角小亭无处坐,见花多处背花多。
含笑花
菖蒲节序芰荷时,翠羽衣裳白玉肌。暗折花房须日暮,遥将香气报人知。
半开微吐长怀宝,欲说还休竟俛眉。树脆枝柔惟叶健,不消更画只消诗。
尝荼
月中露下摘荼糜,泻酒银瓶花倒垂。若要花香薰酒骨,莫教玉醴湿琼肌。
一杯堕我无何有,百罚知君亦不辞。敕赐深之能几许,野人时复一中之。
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十二咏精舍
文远叔挽词
气爽尘埃外,川行翰墨间。匆匆未白首,去去忽青山。
琴在弦安用,人亡鹤不还。竹林有前约,欲语泪先潸。
题清远峡峡山寺二首
跋淳溪汪立义大学致知图二首
小舟晚兴四首 其一
箬篷旧屋雨声乾,芦䕠新檐暖日眠。枕底席边俱绿水,脚根头上两青天。
初出贡院买山寒毬花数枝
寒毬著意殿馀芳,小底来禽大海棠。初喜艳红明莟子,忽大淡白散花房。
风光不到棘围里,春色也寻茅舍旁。便有蜜蜂三两辈,喙长三尺绕枝忙。
怀古堂前小梅渐开四首 其四
拣得疏花折得回,银瓶冰水养教开。忽然灯下数枝影,唤作窗间一树梅。
岁律又残还见此,我头自白不须催。相看姑置人间事,嚼玉餐香咽一杯。
张丞相咏归亭词二首 其一
湘之山舒幽幽,湘之水舒舒舒,我来舒桂之阳。春聿云莫舒,上下绿净而交如。
鸟鸣舒花乾,彼湘之人士舒咏游而鱼鱼。长者舒矩步,童子玉雪舒趋亦趋。
挟策舒抱琴,若将游舒物之初。野风舒脩脩,吹万而不可执舒,所过而敷腴。
长者顾谓童子曰:快哉此风,吾为汝援琴而歌之。
歌曰:沧浪舒濯缨,风凉舒舞雩。微德人舒焉归,以斯道舒金玉。
予欲问津舒沂之水,其则不远舒,又焉知湘江之非欤。
多稼亭看梅二首 其二
梅花不合太争春,政盛开时却恼人。试折一枝轻著手,惊飞万点扑衣巾。
出真阳峡十首 其二
细雨初来刺水纹,三针两线未教繁。不知忽有何忙处,急洒千千万万痕。
寄题赵漕秘阁东山堂
阿旦东山著乾坤,十雨世界三登村。阿安东山著一身,白云保社明月邻。
此山祗合馆此客,千载阿谁敢争席。赵侯玉立隆准孙,洗空凡马追古人。
千山万水略行遍,一锥卓住东洋岸。东洋山麓东复东,筑堂折简招两公。
倒提北斗酌银汉,灵山作樽江作钟。浩歌小袖经纶手,笑与两公举天酒。
东山今属赵家庄,敬请两公迁别乡。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948篇诗文
雨中酴醾
寄朱元晦长句,以牛尾狸、黄雀冬猫笋伴书
寒食雨中同舍约游天竺得十六绝句呈陆务观 其八
雪后晓过八盘岭诣东宫谢受左司告二首 其一
归云三首 其一
秋浦登舟阻风泊池口
悯农
入常山界二首
道傍小憩观物化
赵平甫幽居八操 其三 醉石操
明发栖隐寺
戏咏陈氏女剪綵花二绝句 其一 拒霜
书孙公谈圃谈圃载子由为黄白术将举火一猫据炉而溺须臾不见
题吴江三高堂张季鹰
刘村渡二首 其二
筠庵
除夜张功父惠诗索荆溪集次韵送往
雨后至溪上三首 其二
初秋戏作山居杂兴俳体十二解
宿小沙溪 其二
贺澹庵先生胡侍郎新居落成二首 其二
和张功父梅诗十绝句 其一
刘公佐亲家奉议挽词二首 其二
瓶中淮阳红牡丹落尽有叹三首 其一
过望亭六首 其一
感秋五首 其四
舟过青半,望横山塔二首
憩冷水村道傍榴花初开
和张钦夫望月词
送次公子之官安仁监税
晓行望云山
自音声岩泛小舟下高溪
双峰定水璘老送木犀香五首 其五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二首
瓶中红白二莲五首 其三
走笔和张功父玉照堂十绝句 其一
甲午出知漳州晚发船龙山暮宿桐庐二首 其一
小池
四印室长句效刘信夫作,呈信夫
水仙花四首
初夏即事十二解 其十二
以六一泉煮双井茶
中秋无月既望月甚佳二首 其一
午过横林回望惠山二首 其二
寒雀
舟中望罗浮山
雨后至溪上三首 其三
月夜阻风,泊舟太湖石塘南头四首
送俞漕子清大卿赴召二首 其二
寄题周元吉左司山居三咏 其三 适庵
晨炊泉水塘,村店无肉,只卖笋蕨,嘲亭父
端午独酌
早朝紫宸殿贺雪呈尤延之二首
晓出兜率寺送许耀卿二首 其二
烛下瓶中江蜡二梅
过池阳舟中望九华山
走笔谢张功父送似酴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