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送澹归住丹霞二首 其一

送澹归住丹霞二首 其一

明代 释函是

三十年来想像中,亲临何必问渠侬。天然岩上无岐路,侧耳珠江听远风。

诗人释函是的古诗

暮春三首 其二

明代 释函是

雨过牡丹姿未减,半酣妃子倚春风。沉香亭北皇家事,替得山中十日穷。

蝶蝶行

明代 释函是

蝶蝶畏乳燕,乳燕良可畏。不知天壤间,所遭皆燕类。

人亦尽蝶蝶,东西竟何拟。明月照江山,幽谷终弗弃。

万物知所从,莫以形骸累。劲翮随翱翔,高低各有位。

延促安天年,与夺岂人事。委运吾自适,卒尔勿惊异。

持此为遨游,平生鲜违意。

关中吟十首 其九

明代 释函是

千锤万鍊虚空碎,不似频呻呵欠时。若更醉酣三昧酒,几多生灭目前遗。

新春偕澹长老游玉帘泉

明代 释函是

门内风烟许共寻,病馀春色与年深。云山有意难登陟,泉壑无心台昼阴。

半日楼台增胜槩,千秋人事只如今。飞霞喷玉终何极,老大相将且放吟。

咏史十二首 其一

明代 释函是

嬴秦溯颛顼,实肇诸大费。治水锡皂游,贻尔大厥嗣。

勤周肆封爵,赐之岐西地。陈宝得其雄,将无为秦始。

食马三百人,岂直当世利。种宝被子孙,威加殄尔类。

隆功宝所乘,宝薄功难再。并一古帝无,六王不足毙。

咸阳兵可销,阿房复渡渭。杀旁绝人知,坑儒塞巷议。

诗书竟何仇,揭竿岂文字。皇帝传万年,山鬼知一岁。

陈胜奋臂呼,万国诸侯至。功成不务宝,天命安可系。

樟树舟中

明代 释函是

舜老于今始觉衰,傋尝艰险欲何为。穿林渡水三千里,扯缆帮篙十二时。

急雨翻江纸被湿,飓风动地布帆欹。一杯清茗还吾乐,身后身前且莫思。

莫厌贫十二首 其八

明代 释函是

昆崙不可窜,戾天有飞翰。岩穴不可藏,高冈犹追随。

巨渊不可入,浮沉将何之。不如共一处,动静相因依。

父母岂我欲,天地岂我私。柴门设不关,蒿床聊自支。

慎勿为楚相,楚相安足为。尽忠以至死,其子无立锥。

示妙峰禅人

明代 释函是

五十年来亲复疏,于今特地忽逢渠。还家莫讶途中事,惊喜停时识旧庐。

过栖贤忆即觉

明代 释函是

重踏溪桥万虑轻,今人丘壑昔人情。青山不改寒松色,白水犹留峡涧声。

种竹庄前看已老,携瓶石上忆随行。黄家兄弟皆沦落,叹息吾门百感生。

病中书怀二首 其二

明代 释函是

休将贫病拟袁安,雪未填门见亦难。枫叶满山山色丽,鹤翎投树树声寒。

清溪老我听潮上,白眼看人到夕残。道者孤怀浑似雪,天风一夜响琅玕。

病中寄阿首座

明代 释函是

尘刹难将岁月论,每因疏越见寒暄。一年一度深秋雁,何夕何时入塞垣。

种菊岂惟期晚节,搴萝谁不羡吾门。月明俯仰犹今昔,亦有闻猿欲断魂。

净成看牡丹

明代 释函是

寻花又向石溪东,岂逐君王笑脸中。一朵微醺仍浅碧,数株轻紫倚深红。

影摇茗盌沉春绮,香结云岚递晚风。怪底琵琶遮不住,笙歌缭绕万山重。

示顿修侍者

明代 释函是

让公曾亦侍卢能,十五年来面目仍。足下马驹天下踏,果然今古竞头称。

秋日移榻上双镜楼

明代 释函是

谁说仙人好住楼,道心如水意如秋。窗中十里湖光冷,林外千峰教色幽。

今夜不教天入梦,当时已见海无沤。抱襟独坐寒更迥,白眼碧霄两不收。

秋蝉四首 其二

明代 释函是

历尽孤危动蔡琴,华冠几岁遂投林。悲鸣竟日终何语,静抱长松只此心。

万里秋声风切切,一枝寒色月森森。最怜客泪伤南北,都在离怀湿曙襟。

寄黄师古

明代 释函是

柳条初发送寒原,更有怀人欲并论。千里布帆愁锦水,一池荷叶意篁村。

马卿有意先为客,杯渡无心自到门。珍重封题随雁去,无穷春色趁王孙。

辛酉九日

明代 释函是

萧条人事逢佳节,云净天高景倍生。落帽几人羞短发,繁霜空自对寒英。

愁飘红叶减山色,爱耸青松听鹤声。岁岁茱萸看不尽,江帆溪月此时情。

赠吴副戎二首 其一

明代 释函是

护生福国得长寿,西竺金仙曾有言。欲进南山惭野服,敢持半偈祝军门。

九青

明代 释函是

蜀郡名园昼掩扃,佳人笑语尚亭亭。风前玉立何生梦,犹自题诗醉未醒。

雷峰雨后

明代 释函是

秋林濯濯野烟浮,万古江山色共幽。且对暮云閒不散,不知世上有人愁。

释函是

释函是

函是(一六〇八——一六八六),字丽中,别字天然,号丹霞老人。本姓曾,名起莘。番禺人。年十七补诸生,与里人梁朝钟、黎遂球、罗宾王、陈学佺辈,并以高才纵谈时事,举明思宗崇祯六年(一六三三)乡试第二。会试不第,谒僧道独于庐山,祝发于归宗寺。既返广州,主法诃林。明亡,徙番禺雷峰,创建海云寺,举家事佛。孤臣节士,皈依者众。历主福州长庆、庐山归宗,及海幢、华首、丹霞、介庵诸刹,晚年主法雷峰。著有《瞎堂诗集》等。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644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