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赵庸斋挽诗 其二

赵庸斋挽诗 其二

宋代 林希逸

品题人物妙权衡,在日江湖有重名。为国得贤八君子,登门执贽几书生。

少游辇路心交久,晚见南华口义成。欲序未酬诗卷在,相知可独是同庚。

诗人林希逸的古诗

四和澜字三首谢赵工部 其二

宋代 林希逸

已分金门不可排,何须竹帛诏方来。囊收玉子开云种,炉养金公候火灰。

老见明时真乐只,身缘吾党合归哉。年丰处处炊烟好,追忆边城叹析骸。

六月二十四日雨后苦热作

宋代 林希逸

今年一旱热良苦,既雨才晴热如故。桔槔暂閒稍解忧,赤日当空蒸湿土。

晚田切切更望霖,早禾已失十四五。溪泉渐涸众撮眉,老我垂头汗如雨。

有身有患信可怜,亦既忧农还畏暑。

三和鞯字二首寄后村 其二

宋代 林希逸

胜败如棋阅世深,夏商犹尔况戈斟。痴人倚柱思全璧,达士挥锄不顾金。

颖自忉㦬宜愈传,酒何殃咎要皮箴。过从怕听閒言说,闻早移家避入林。

戏效刘苕溪十二辰歌

宋代 林希逸

华门鼠忧多唧唧,我贫不厌瓜唧窄。痴人虎视欲眈眈,我宁老守兔园册。

莫愁龙具苦酸寒,等为蛇跗祇瞬息。试问蓝关马不前,何似金华羊可叱。

娇羞已笑沐猴冠,卑栖那更争鸡食。掉头一任犬狺狺,掩耳莫听猪嚄嚄。

送子晦宰南安 其一

宋代 林希逸

送子南征爱子深,殷勤听取拙深吟。为儒但有书堪信,试邑元无谱可寻。

民病盍知渠即我,郡贫应念昔非今。圣门絜矩真良法,彼此秤停要尽心。

读程氏遗书

宋代 林希逸

浮身长短梦,可见几英雄。不有遗编在,应随落叶空。

中宵门外雪,一月坐间风。似此难传处,能言孰与同。

赵庸斋挽诗 其二

宋代 林希逸

品题人物妙权衡,在日江湖有重名。为国得贤八君子,登门执贽几书生。

少游辇路心交久,晚见南华口义成。欲序未酬诗卷在,相知可独是同庚。

梯飙惠酒且有和篇用韵为谢 其二

宋代 林希逸

入斝浑如琥珀红,谁家酿法似渠工。为怜渔父鸣鞭送,尽有醒人羡醉翁。

西狩获麟

宋代 林希逸

西狩知何获,惊嗟遍国人。自怜方叹凤,何事又逢麟。

伊昔追戎地,于今较猎频。三家如此僣,一角岂为珍。

笔绝真伤鲁,书成已系秦。同时多虎辈,谁信兽能仁。

戏效梅宛陵赋欧公白兔

宋代 林希逸

毛虫虽小著仙籍,云渠千岁皆化白。中山山中衣褐徒,生长何年换颜色。

岂其孕育自卯宫,又是金公付精魄。渠宗学孔非学朱,拔毛不蕲供书册。

老蒙将军纵猎时,遁向何方为窟宅。纷纷尔后更几秦,避世甘心餐苦柏。

明时作意始出来,五岳遍游无定迹。多生曾识六一仙,知道琅琊有新刻。

要寻此碑龟与螭,何事乃被滁人得。滁人知渠慕醉翁,翁归已在云霞中。

期翁千岁亦如汝,殷勤远致提金笼。传誇瑞物遍都邑,倡和千篇模写工。

翁携入直金銮殿,渠应自比广寒宫。寄声树下捣药者,汝伴嫦娥我伴公。

题范晞文诗稿

宋代 林希逸

年玩新编比碎金,知君风月满清襟。才高欲进竿头步,兴到还磨盾鼻吟。

字有三千何日奏,稿留五七已年深。汉廷射策无苏李,千载河梁是正音。

和后村书窗韵四首 其三

宋代 林希逸

痴人如马系犹驰,我有心经喜自披。解使伏戎仇李石,何如瞠视友桃椎。

老怀只付一杯足,壮气浑如再鼓衰。得失到头堪献笑,纵令有道莫求之。

夜立池边作

宋代 林希逸

烦促耽凉夜,穹虚望碧霄。云行迎月入,波动带星摇。

既旱得雨连日不小住 其一

宋代 林希逸

旱馀得雨又伤多,尘世因饥百种魔。便使有方能辟谷,我虽独乐奈人何。

济河焚舟

宋代 林希逸

汔济焚舟去,秦兵意若何。深仇思必雪,信誓有如河。

甲卒方停棹,将军怒指戈。连樯皆纵燎,劲气欲熬波。

拜赐前言在,论功一炬多。至今临岸处,梦想发皤皤。

日用

宋代 林希逸

赖得人间念已灰,省身克己问参回。事随缘法安排去,病向根源点检来。

布袜青鞋资懒散,笔床茶灶恣徘徊。偷忙不住提撕着,猛可投机亦俊哉。

读敬箴作

宋代 林希逸

先儒只此是单传,圣处初无别入门。人与两仪三并立,天分万化一为元。

知无适处乐何喻,到放参时妙不存。勿正勿忘真见解,此翁千载有名言。

别莆阳郡斋张文学归建安用后村韵

宋代 林希逸

君住壶山参请遍,樗翁却似岭遍孤。学如禅派求沩仰,师比医宗要扁俞。

到此几尝名谱荔,归欤独忆故家鲈。我惭九曲身遥领,空诵仙经说黍珠。

送林帅参

宋代 林希逸

羊肠历尽鬓今皤,官职因才自折磨。议幕重来还去也,攀辕不住奈愁何。

情知直道能容少,空喜阳岩得助多。券内功名终久在,非非是是一东坡。

赵大资 其二

宋代 林希逸

当年玉座语尤亲,荐士虽多不语人。天下短长才识尽,内中方寸纸来频。

仆穷分作米盐吏,公许宜为翰墨臣。回首摛文今梦断,长怀知己泪沾巾。

林希逸

林希逸

福州福清人,字肃翁,号竹溪、庸斋。理宗端平二年进士。善画能书,工诗。淳祐中,为秘书省正字。景定中,迁司农少卿。官终中书舍人。有《易讲》、《考工记解》、《竹溪稿》、《鬳斋续集》等。► 656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