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贵阳雅颂二十四首同翠渠作 其十八 赈恤孤老

贵阳雅颂二十四首同翠渠作 其十八 赈恤孤老

明代 祁顺

成汤惠困穷,厥命民所服。文王急施仁,鳏寡与孤独。

我公恤穷民,衣食无不足。奉扬天子意,大布生灵福。

光明照一方,岂但逃亡屋。

诗人祁顺的古诗

次高克明韵 其一

明代 祁顺

郡城潇洒近岩扃,乐对琴书适性灵。原宪贫身非谓病,次公狂态本来醒。

朝山拄笏千层碧,夜阁然藜一点青。疏钝无能裨治理,发硎新刃愧庖丁。

杨青舟中

明代 祁顺

两岸垂杨映酒旗,扁舟如在画中移。心悬北阙多清梦,路入西藩有故知。

雷雨岂能忘岁旱,芙蓉应不怨秋迟。行装渐比前时减,三尺龙泉数卷诗。

中秋赏月寄京中诸友 其一

明代 祁顺

别却清光已隔年,又逢秋半赏婵娟。沧溟水阔来偏缓,边徼楼高得最先。

万里总誇今夕好,一轮应比昨宵圆。京华此景知何限,欲驾飞鸾会众仙。

和毛教授破屋之作

明代 祁顺

同寓边城景若何,人烟萧索草茅多。却惭太守才无补,不使先生居有那。

愿写德馨铭陋室,还将道义障颓波。万间广庇何由得,怀古伤今涕欲沱。

连山关

明代 祁顺

云连关上山,草暗山前路。扰扰防边人,何时罢征戍。

寄何大参

明代 祁顺

流落他乡少故人,粤台名宦独逢君。忘年契谊由来重,当面音书不厌勤。

深夜有怀时见月,荒山无伴只怡云。西风吹送朝天旆,南北迢遥惜袂分。

凤庄八咏 其六 水亭凉处

明代 祁顺

潋滟方池着小亭,亭中风致十分清。亭连树色高低合,天映波光上下明。

当暑不知红日炽,投闲惟与白鸥盟。素翁此处真堪乐,坦腹长吟老一生。

道逢商者

明代 祁顺

薄宦相縻去又回,敝车冲雨度崔嵬。谁言险地逢人少,也有行商为利来。

十一月进历王府与世殿下联句 其一

明代 祁顺

凤历早颁天阙晓,王门今亦进新书。王重霄汉春应近,三晋山河庆有馀。

律转黄钟新气候,梅开白雪旧庭除。太平有象君臣乐,汉代河间恐不如。

奉使山海

明代 祁顺

勤劳王事愧称贤,持节东来路半千。持俗不劳司马檄,赠行惟有绕朝鞭。

断桥流水村边驿,疏木平原郭外天。翘首关城知不远,海云山色总清妍。

忆亡弟宏

明代 祁顺

梦里分明一见君,恩情犹在死生分。惠连春草池塘句,无限伤心不忍闻。

自述用萧文明韵

明代 祁顺

才艺空疏德最凉,全生恩重荷吾皇。全阳谪地殊儋耳,庾岭飞云近太行。

不为鼎珍题杂兴,懒将江水比愁肠。养慵颇觉山中静,翻笑从前吏事忙。

过十万囤 其二

明代 祁顺

叆叇云边玉峡开,两崖相对碧崔嵬。树从黄凯村前绕,水自白羊塘上来。

酒至不辞先酩酊,诗成还欲细敲推。眼前胜景看难尽,落日滩声一棹回。

答吴献臣大尹 其三

明代 祁顺

读礼三年守故庐,形容衰槁鬓毛疏。聪明不及前时远,虚负牙签架上书。

发广宁都宪诸公饯于城东是日宿高平

明代 祁顺

路出城东门,朝暾吐晴燄。霜华白于雪,山色青似染。

群公设祖筵,治具良不俭。金盘列珍羞,玉液浮潋滟。

含情强分手,恋德犹未厌。盘山远经过,周道平如簟。

郊原杳无尽,斥堠青数点。边墙近深沟,非有山溪险。

战守在得人,何须比天堑。夕阳返馀光,金背寒鸦闪。

停装宿高平,夜静重门掩。挑灯倚胡床,默默自防检。

胸藏万卷书,袖有三尺剑。兹行重王事,使命期不忝。

圣贤有明训,好恶求自慊。平生冰玉姿,肯受尘埃玷。

却笑扬子云,空能事铅椠。

赐闲为韩方伯大经乃尊题

明代 祁顺

诏许归田宠最优,此身于世复何求。此风明月双吟鬓,秋水芦花一钓舟。

勇决不教灵澈笑,逍遥真伴赤松游。回看世上贪荣者,多少龙钟雪满头。

粹之山行和宋人刘改之韵言备尝辛苦而羡二疏勇退因借韵慰之吾非薄 ...

明代 祁顺

使君卓特人中骥,步上云霄未计程。步步襟怀孤月皎,纷纷势利一尘轻。

苏公敬狱堪垂法,杜老忧时欲洗兵。莫为勤劳思勇退,清时谁不事功名。

游黄凯翠渠循溪行余历郊村即景因次其韵

明代 祁顺

风光荡郊原,流水绕城郭。日晴云半收,春老花欲落。

前村三两家,烟火东西各。柳深莺乱啼,春兴殊不薄。

苗民道中

明代 祁顺

半束琴书一布袍,穿岚度箐不知劳。穿儿错讶并州郭,大姓全非涿郡高。

林木蔽空云拥盖,边山极望海翻涛。豗隤五马成何用,岁月虚驰禄谩叨。

过乐昌

明代 祁顺

驻节经宵便促装,天南翘首思微茫。浮云落日迷京国,远树残霞接楚疆。

世路多岐怜我拙,青山无语笑人忙。远游亦是男儿事,弧矢由来志四方。

祁顺

祁顺

(1434—1497)广东东莞人,字致和,号巽川。天顺四年进士,授兵部主事,进郎中。成化中使朝鲜,不受金缯,拒声伎之奉。累官至江西左布政使。有《石阡府志》、《巽川集》。► 317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