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赠吴梅梁 其三

赠吴梅梁 其三

明代 释今无

明月流光碧海宽,大千入手只如丸。雄才自得灵山气,不羡仙人有大丹。

诗人释今无的古诗

凤城归舟次石壁逢罗守阃学制野泊苶话

明代 释今无

春波明媚客途宽,忽得相逢野泊难。忽鬓有谁怜老衲,问年无计惜穷官。

閒云远远侵茶绿,春草茸茸着雾寒。吟尽奚囊好诗句,黄昏长薄散金盘。

罗浮飞云顶午夜听泉 其八

明代 释今无

纵使神仙听亦难,难将此意与人看。可怜易水无端甚,忽为荆轲万古寒。

和澹归韵九首 其八

明代 释今无

长吟曲岸送归舟,片叶投江影自浮。片落新痕依独鹤,日斜枯木过鸣鸠。

心田有路寻难见,鬓雪无声独暗流。纵使云擎石狮子,错令人笑强抬头。

乐说弟四十初度

明代 释今无

经文注就阁珊瑚,日日看山在画图。春树影分双眼碧,溪云气静万峰孤。

衣披劫外花为褥,境印真机玉作符。三十有闻今四十,丛林尤爱得良模。

赠唐扑非孝廉

明代 释今无

曈曈旭日起藤萝,此道当明莫放他。电影逼人宁有法,流光如矢自无多。

才临书卷香浮满,待理閒情义已过。优劣计来浑不到,华嵩原旧郁嵯峨。

寄诃衍

明代 释今无

萧索大漠风,解割不解吹。六月大夏日,解热不解凉。

惭愧道人心,解露不解藏。的立万矢聚,水渍石易伤。

人生不如石,况复重忙忙。悲欢皆损性,静躁同一狂。

丈夫当有志,悲道不悲世。只此悲道心,靡然见罢敝。

丈夫当有识,欣道不欣食。只此欣道心,悠然被驱役。

智者路多穷,愚人幸不识。去年芜湖月,今年起相忆。

忆君一寄君,君癖我更癖。何当共黾勉,挽以千牛力。

蒿枝三寸曲,松根百尺直。秋风才一吹,各自理颜色。

送刘峡石侍御终养归寿春

明代 释今无

官舟归去粤江浔,北阙陈情见此心。旅食久愁清橐少,高吟长忆旷怀深。

岭头黄叶当秋下,天上青云过眼阴。却较二疏尤洒落,宗人那得散黄金。

送周彝初司马请制还朝 其一

明代 释今无

中枢仗节返京畿,忠孝双全八座希。已见筹边留旧政,还从攀柏湿征衣。

秋声玉帐迎鸿雁,云路天香溢翠微。师表人伦称盛事,苍生霖雨望多违。

挂榜山 其一

明代 释今无

久薄功名世,频过挂榜山。谋身千虑少,息念一生閒。

草木居原好,荣华事可删。纵摅王佐略,岂救鬓毛斑。

戏成寄记汝

明代 释今无

玉兰花落满溪桥,已住高峰见雪消。已院自忙供补葺,好诗未暇静歌谣。

田因入夏烧灰种,人为思乡说理调。莫上芙蓉峰上望,岭南端的是迢迢。

送陈季长与其郎君归闽 其一

明代 释今无

烟尘廿载倦飘蓬,曳裾王门识巨公。海外旧闻传信史,眼前归计托冥鸿。

论心野寺怜孤鹤,舞綵平舆有二龙。庾信赋成名已满,可能闭户閟行踪。

寿尹振民铨部 其三

明代 释今无

月满高林水满湖,金仙有道未全孤。重归宰辅头还黑,为写无生说法图。

邓水师分兵护行感赋

明代 释今无

将军界内自无虞,况复山川是画图。分卫刀弓惭厚德,狂吟星月落云衢。

能推意气加行客,益见英风肃虎符。预想碧天明月下,与君閒坐话旌旄。

罗浮红鸟 其五

明代 释今无

蓝桥无路失云英,万古空留世上名。可惜桃花飘落尽,无人寻路入朱明。

寿万肃庵宪使

明代 释今无

椒酒长斟此日新,楚江云起粤城春。气吞旸谷能窥日,手握阳和解袭人。

雾散海门无鳄渚,星寒瑞色有龙津。三山老鹤群飞处,同向浮丘作诵民。

双溪雨后暴涨

明代 释今无

天吴一笑溢双溪,春鸟绵蛮草色萋。舟入湟川云自厚,风回衡岳浪难低。

洞门虎迹游龙卧,天上人家宿雾齐。万点山尖无觅处,樵歌人亦对吾迷。

子夜诗 其四

明代 释今无

斗印黄金掌上悬,将军自有出机先。将头猬结终成暴,三略环才实仗贤。

旆转星边光欲没,风临泽上德应全。忘怀我可随时劫,只为生民一怆然。

酬方梦也见赠次元韵 其二

明代 释今无

薰风吹陆草频生,说偈拈花共一城。宝镜解开圆八角,眉棱拂后落双茎。

孙弘有阁春何在,绿野无堂道已成。翳凤骖鸾仙骨在,还看羊角水云程。

癸丑秋八月喜文斗金吾从汉阳来相见偕李潜石秀才分赋

明代 释今无

粤云楚月两无穷,八载忻看此际同。天上门开三谒帝,海边僧老一林风。

当秋未许惊牢落,奋翅还须插远空。试问青莲雄健意,才华千古吐长虹。

寿周伯昌

明代 释今无

昔现将军身,今为维摩诘。维摩与将军,威慈无等匹。

霜甲耀冰河,红云涌初日。角响万弦齐,气壮长鲸失。

转此雄猛姿,斋头亲绣佛。参禅须铁汉,髻珠自可得。

海赤珊瑚红,山寒碧玉出。一手挥慧剑,剿彻群魔窟。

水竭爱河源,果结菩提实。才种白莲池,喜君入我室。

雅志迈圣贤,高谊坚胶漆。佛法有干城,皇家多柱石。

与君玉海游,万劫从今日。琥珀夜光珠,不如松柏质。

持此不变操,中流生六翮。大雪满嵩山,寒风自披拂。

神椿岂计年,天浆浇茂德。

释今无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636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