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黄龙洞閒居

黄龙洞閒居

明代 释今无

千尺寒流洗石颜,平分绣岭即仙斑。衣尘有迹云能澹,秋思难明意未閒。

骤鹿食花斜踏涧,残虹行雨晚归山。只须料理藏衰鬓,此外原来尽可删。

诗人释今无的古诗

送吴伯子林君振入都廷试

明代 释今无

南溟已化翼如鹏,御苑芳菲柳色轻。三策久能陈治体,千秋终古重儒生。

岭头雪影春尤好,客路乡心月自明。閒着短蓑江上望,思君时复听莺声。

寿潘馨子

明代 释今无

不从火候问天师,桃核红开胜玉卮。秋老药苗香石径,身和月色照霜眉。

蛟号海屋千珠集,槎泛天河八月时。共是蓬壶烟树客,错传潘岳鬓成丝。

寿石都阃勋汝

明代 释今无

云霄千尺插虬龙,傲雪还翻五岳风。猿臂生来光射斗,钟灵真与此株同。

送西堂石鉴覞弟领众住栖贤

明代 释今无

五叶天风吹欲落,银河之泻咽喷薄。鲸鲵走陆化作鱼,江西驹儿产头角。

鞭风不踏紫陌尘,要使吼声喧五岳。嗟吁大道时贤卑,至人不作使世疑。

浴雾已看文彩就,当头一喝成鹏飞。如今分座龙象拥,高横玉麈深天机。

海波月起雁声来,坐念送君心迟迟。栖贤我昔诛茅者,随师拾栗寒溪湄。

紫藤锦石不入眼,区区心迹今云疲。吾师买马先买骨,秕糠如絮已粘泥。

衢头钟动市人丛,昙花岂得生其中。不须呵我心先折,况复飘飘凌高风。

玉渊之水神龙藏,高崖灼烁骊珠光。霞明雪净尘垢扫,追还九代轩琅琅。

入山却比谢安出,一丝九鼎悬穹苍。吾生雅负素餐耻,譬如春梦不能起。

今日私心十倍欢,所能言者其粗耳。寻常离别自有情,流光圣箭蜚英声。

悲欢在手不能用,眼看落叶堆高坪。此山困厄数百载,杉松桧柏犹未改。

九曲澄渟天上来,五老芙蓉日飞盖。石梁跨蹑断世心,幽人一入神踽踽。

所期万础绕千人,一丘一壑吾无取。君但严持宝镜行,呶呶之物安足语。

罗浮飞云顶午夜听泉 其六

明代 释今无

五色文禽出洞来,七金山上版图开。秦皇汉武虚劳甚,错听昆明有劫灰。

寿姚接宾八十一 其一

明代 释今无

八十还教八十长,多君时炷佛前香。眼看四代神俱壮,亲手新高玳瑁梁。

过山海关 其二

明代 释今无

汉地今朝尽,高天去日长。山川送形影,冰雪到膏肓。

败垒封狐窟,平沙古战场。予生甘灭裂,心迹此时伤。

赠郑元白

明代 释今无

乾坤跳双九,倏忽二十载。浮云蔽大陆,阴霾色全改。

鬓丝已如雪,暗泪滴成海。廿年之前固已穷,阁窗还对孝陵松。

廿年之后今如此,胸中有翮无长风。岭头三寄故人书,关山洪乔沈邮筒。

燕然阻乱复相见,周旋一载情尤丰。丈夫不作女儿态,干戈满地犹飘蓬。

仳离抗手无多语,珍重此躯为云龙。一声南雁当北回,荜门雀跃无如公。

我思骖鸾或驭鲤,譬如水上抽芙蓉。袖里毛锥莫轻写,看君新铭景阳钟。

辽海舟中 其三十六

明代 释今无

我有一古环,锵锵金玉音。一视一感激,冰天夜夜心。

步浛洸准提庵

明代 释今无

疏篁掩映水相连,小步方知兴渺然。小树月圆齐碧叶,莲塘草长走朝烟。

云根尚在思张令,笔势何人假米颠。今夜又从滩里宿,回看还欲酌青泉。

和澹归韵九首 其三

明代 释今无

十载龙堆泣大霜,至今无计避行藏。鲸归碧海事还有,僧老青山信又荒。

对我崎岖看怪石,愁人曲折是鸣螀。吟魂搅彻浑难寐,百梦无如此梦长。

寿金国瑞都阃 其二

明代 释今无

箫管中宵佐酒卮,不须更问夜何时。乾坤落落双旗健,星月煌煌万里宜。

守道拜除甘执戟,书空劘盾陋题诗。登仙惯挟还丹术,炼就刀圭到凤池。

甲寅杪秋予客句曲崇明寺大席道兄频惠佳食且促膝谈心甚感知己赋此 ...

明代 释今无

华阳胜地又相过,古寺逢君感慨多。人似淮阴惭布衲,饭如香国见维摩。

楚云尚重衡文鉴,天马终腾拔宅窝。知己天涯敦气谊,天涯况复正干戈。

辽海舟中 其四

明代 释今无

不识伤心处,征蓬旅泊时。一宵频雨雪,千里尽流澌。

石色看天近,云根出海迟。余生多所慨,自觉愧冯夷。

荔支诗 其三

明代 释今无

蓬山翠实那堪比,合浦明珰不易求。一种绛绡包不得,幽香妒杀水晶毬。

闻李紫澜解元秋捷寄此

明代 释今无

云山别后岁空长,此日惊闻折桂香。此笔早曾期雪夜,燕花还喜踏春塘。

奔云逸足鞭尤健,作赋鸿名志自强。我老扶筇频斫额,何时烧茗对匡床。

送悟寂归寿昌 其二

明代 释今无

白首还家叹客游,霜风捲面莫生愁。题桥司马今何似,长啸一声天地秋。

辽海舟中 其十

明代 释今无

苍鼠莫穿板,有粟自可食。微声祸之枢,人心安可测。

秋夜莫易心过宿此赠

明代 释今无

君家兄弟雪霜清,万里尤深世外情。香载宝车归宝地,文高时调古时名。

远帆挂日欺鲸浪,短札捎云忆雁声。且向柴门谈夜月,功名究竟是浮生。

荔支诗 其十四

明代 释今无

一曲歌残唐祚衰,华清犹见草萋萋。佳人本爱徵方物,好把虬珠付马蹄。

释今无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636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