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王绂
怀抱怕生愁,病来难自由。雨声孤馆夜,人影一灯秋。
书剑乖前志,江湖忆旧游。无端身外事,一一上心头。
题雁 其四
虞人何用网罗谋,万里高飞且自由。肯学鸡凫饱禾黍,一汀菰米楚天秋。
重过虎丘马天雨上人写画
世味年来冷似冰,名山犹喜得重登。百年心事谁知己,半日閒情独访僧。
木叶下时风淅沥,莓苔扫处石崚嶒。写成一片秋林意,应对清吟雨夜灯。
送潘知县之馀干
潘郎年少才力强,笔端五色成文章。新承宠擢宰山县,送别都门春酒店。
君今与我交虽浅,志业人生宜自勉。此日牛刀聊试为,他时骥足应须展。
千里江帆一带斜,馀干地沃多桑麻。时清自喜少徭役,琴弄春风满县花。
哭亡兄
十年游宦滞京畿,几度缄题问我归。骨肉本期常会合,音容谁料永分违。
风飘花萼鹃声切,雨暗关河雁影稀。闻说今朝临葬日,泪痕空满客边衣。
夜次淮安西关
独客微吟夜不眠,官航初换宿淮堧。烟深灯火津桥市,月下帆樯贾客船。
千里河流长不息,两城更鼓互相传。含情未得询陈迹,韩信祠荒草满阡。
送陶给事德温福建阅武
驲骑南征向七闽,海霞红映锦袍新。威行霞胄严边备,节秉旌旄识近臣。
花柳城池烟外晓,桑麻村落雨中春。圣心务在安黎庶,使者应知慰远人。
寄德常先生
杖藜时复到山城,鹤骨清癯步履轻。不是里胥催过割,定因官府报开耕。
黄花绕径秋霜晓,红稻登场宿雨晴。闻说近看庄子熟,满群家雁尽能鸣。
和董校书秋香十咏 其六 折菊
秋来开几丛,宛见晋人风。折向东屏笑,樽中酒可空。
为游伯瑰题静观卷
群动日扰扰,何由止嚣烦。我心一以静,庶或澄其源。
天高四山寂,日落孤云骞。至理无不在,朝市同丘园。
君应领斯妙,吾亦忘吾言。
出塞述怀
欲扣天关杳不通,身投荒服远从戎。王孙投复哀韩信,行伍何繇拔吕蒙。
风折布棱边地冷,月明笳吹塞楼空。丹心去去终期报,卑下那能得战功。
酬朱逢吉先生见寄韵
圣主銮舆事北巡,山川皆被宠光新。荣当扈跸叨清职,忝预丝纶愧昔人。
丰采未瞻闻誉久,缄题先寄见情真。近知松桂凌寒好,毕竟均沾雨露春。
病中雨夜(二首)
峡中杂咏 其九
蜀道古称多险艰,我来观水复观山。谁知富贵天然设,身在玉屏金幛间。
题雁 其一
才见南飞又北飞,飞来飞去不相违。惭余壮岁游江海,头白而今未得归。
送台州医官裘训科南归
学业究岐黄,新除拜宠光。济人唯用药,从宦不离乡。
选胜登霞峤,寻真访石梁。因知归思趣,不敢问奇方。
题医训张良用全安堂卷
医名犹得动侯王,为写全安墨有光。种德岂惟烧药劵,传家都是活人方。
阶庭雨后添生意,箧笼风前散异香。共喜拜官沾宠渥,圣心端欲万民康。
再用韵留别
西风江上促归舟,落木啼猿总是秋。愧我半生多旅寓,怜君一见即绸缪。
宦情那肯轻同志,乡语偏饶访旧游。别后相思重回首,吴云迢递海东头。
送宏上人住保宁寺
归去家山续祖灯,飘然别我下兰陵。遥知后夜空江上,月照孤篷坐一僧。
寿王吉士双亲
阶下芝兰綵服鲜,堂前旬中重开筵。尊翁寿旦中秋后,阿母生朝九月前。
椿树倚云凉气好,萱花迎日晓光妍。贤郎近住瀛洲上,眷属应知总是仙。
五老云屏
匡庐削芙蓉,九叠云屏翠。五老惜离人,目送斜阳外。
王绂
王绂, 明初大画家,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画竹兼收北宋以来各名家之长,具有挥洒自如、纵横飘逸、清翠挺劲的独特风格,人称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永乐元年(1403年)开始参与编纂《永乐大典》。永乐十年拜中书舍人,派往北京,从事迁都的筹备工作。永乐十一年、十二年,两次随明成祖朱棣北巡,期间创作著名的《燕京八景图》。他绘画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其山水画兼有王蒙郁苍的风格和倪瓒旷远的意境,对吴门画派的山水画有一定影响。但他不肯轻作山水画,故后人有“舍人风度冠时流,笔底江山不易求”的诗句。► 396篇诗文
瑞应狮子诗
寄赠任给事中
题枯木竹石寄马桓仲
题风雨竹
峡中杂咏 其三
写竹 其二
挽吴母
寄刘士俊
四时绝句寄题皆山轩 其四
送陈尚宾还靖州
题邹园十咏 其十 蒲石
独善堂为施惟政赋
为黄侍读赋瑞菊
上邑宰韩相公三十韵
送高员外省亲归毗陵
为荥阳宰沈彦初写竹 其二
寄沈徵士
题士女戏婴图
题枯木修篁图
和吴中书阁老韵
送王御史还松江
到北京
北京八咏 其五 蓟门烟树
寒夜祖上人过寓所
仍翠楼为金溪赵公理赋
长占烟波卷 其一
为徐学正曦叔寄题其尊翁晚香卷
送□秀才归江右
和董校书秋香十咏 其九 餐菊
篷庵
送陶给事之福建佥事
送范宗辉归四明省亲
相如驷马桥
扈从回京舟中渡江而作
寄潘子安
和董校书秋香十咏 其三 催菊
题友竹轩
寄题清目楼
种竹月馀稍觉憔悴恐有不安意用前韵慰之 其五
寄邵希远校书兼简叔行东屏
题万安山樵
写竹 其一
送章秀才归松江
代雪洲端阳招客
题杜工部浣花草堂
客中元夕对月
塞上五月见蝶感怀
梁不移先生以诗示其子修撰用次其韵
元夕赐宴观灯应制 其一
孙康映雪
挽筠涧解先生 其一
挽盛进士衍
雨中过欧阳编修馆题竹木画上
暇日读楞严经偶成
夜宿丹阳道中
又次闻雁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