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冬至大祀斋居

冬至大祀斋居

明代 王慎中

霜清天汉沉,月白古松阴。虚独看灯静,斋明爱夜深。

劳生因息妄,倦客暂安心。屡从郊雍驾,飘沦底似今。

诗人王慎中的古诗

题箬溪草堂赠顾中丞

明代 王慎中

箬溪溪上箬阴繁,主人葺箬卜溪源。近市荒惟三亩宅,负城幽是一丘樊。

雨滋兰蕙看成畹,径长蓬蒿渐塞门。大德如今俱小隐,壮怀相对欲何言。

清源山紫泽宫

明代 王慎中

畏景在城市,聊兹息茂阴。攀跻不觉远,依止自知深。

石上消氛气,钟前起悟心。宿非如可谢,卜筑请从今。

送人尹南海

明代 王慎中

昔日勾漏令,寻仙亦系官。一纡青墨绶,长就紫金丹。

君适朱方吏,相期白日翰。他时双赐履,迟尔五云端。

赠黄少泉书屋

明代 王慎中

精庐小搆北山下,三十六峰在眼前。松桂翩翻留晚色,云烟开敛发春妍。

鸟声求友迁乔木,鱼藻行风舞翠涟。期尔一经能自致,岂将短檠负芳年。

丹霞观

明代 王慎中

闲行随鹤引,不觉入云深。幽壑绝来迹,桃花开满林。

山香知药草,谷响识灵禽。欲问采芝老,人间不可寻。

予行部丰城建安李君时言往提督滇南道出兹邑相见甚欢君出高文见示 ...

明代 王慎中

一从为别苦无欢,汩汩交游意不存。此道常遭下士笑,将心懒向世人言。

斜阳萍水逢㩦手,深夜兰灯惠讨论。不悟当筵忘肉味,含情相对似穷源。

平蛮凯歌十二首寄胡总制梅林公 其八

明代 王慎中

计日持粮竟会朝,欃枪已报陨蛇矛。摐金阅士蒐军实,我旅何曾损一毛。

送人成均卒业还郴州

明代 王慎中

慕道不辞远,为儒能固穷。言观中国学,师事大江公。

逆旅蓬生鬓,归程草暗空。明时莫徒老,千禄在书中。

春日东郊二首 其二

明代 王慎中

花外云烟接禁长,东郊风日丽新芳。飞峰冒霭全低树,绕涧分流半入塘。

角戏游尘遥辨陌,探丸侠骑竞趋场。迨时行乐须华盛,碧草萋萋不可忘。

论学示友人杂诗 其七

明代 王慎中

埋没精神钻故纸,世儒拘陋信堪羞。专从事业尊尧舜,直以能多识孔丘。

悬想一生思出位,劳心终日困旁求。沉绵此疾真成痼,苦口良方谁为投。

寄翁司马夺情总制易州十首 其六

明代 王慎中

赫赫威名古北平,犹传宣大旧中丞。一从金榜承黄钺,骄子闻风已角崩。

出碧山寺道中望香山

明代 王慎中

回马已失碧山寺,举目还望香山陲。峰峦近日秀可结,楼阁栖山深不移。

灵帝翠旗䬃欲下,仙人玄鹤飞相随。瑶花璚草如可得,青藜白

赠张东沙临清兵备

明代 王慎中

忆昔相逢伤草草,如今再见忻怀抱。坐来秖是玉山凝,立谈便托金兰好。

君年方壮已高位,鬓发如云施绿黛。朝日辉光照绶衣,外台意气从轩盖。

诸侯列郡望风裁,将校分营备皂台。高牙猎猎朱旗建,潭府森森画戟开。

治兵能训常多暇,出众英才称大雅。虽然授节统军容,却擅落毫增纸价。

七言破的罢弯弧,五采文成才调马。对座芳香振蕙襟,垂帷纷郁极书林。

共言为政兼儒术,复有寻仙出世心。莫用酬君惭楚璧,幸须惠我比南金。

参知笔峰宗兄将入京道出吾邑枉访林居赋此为别

明代 王慎中

已无迎送绝人群,犹复杖藜出候君。耳洗嫌因闻世事,头风喜得诵新文。

山中偃息惭龙卧,陌上差池惜雁分。莫怪临岐频怅望,有谁人肯访閒云。

平蛮凯歌十二首寄胡总制梅林公 其七

明代 王慎中

善决奇谋成败顷,坚持大信赏罚间。云烟扫荡归虚壑,草木昭回穷发山。

唐娄江明府邀游九日山同黄竹溪东石二公四首 其三

明代 王慎中

簪为襟期盍,樽同名胜携。茑烟阴白石,花水涨清溪。

佳卉当春发,娇莺近酒啼。如何更辞饮,斜景竹林西。

东郊朝日坛

明代 王慎中

扈扈崇坛冠景岗,翔梧灌梓郁分行。金铺翼凤层壝列,玉磴疏龙四陛张。

云气承晖皆赤色,灵坻郊位正青方。欲观圣制光宸极,为识群心奉太阳。

同蔡可泉出游山行纪兴二首 其二

明代 王慎中

日出野烟轻,流泉处处声。山苗经雨长,泽雉感时鸣。

密筱傍潭静,疏花夹岸明。正宜吾与尔,携手此间行。

得邹东郭书

明代 王慎中

岁月峥嵘何易除,相看已是十年馀。鹿麋衔草思呼侣,鸿雁冲霜忽得书。

百遍讽唫开匕箸,八行珍重比琼琚。鲁鸡善伏人争赴,鹄邜深惭我不如。

送星士李子益

明代 王慎中

奇谈巧中似君无,却把灵占过野居。久纵閒心遗失得,宁凭閟野问盈虚。

夕阳正值青尊尽,秋气渐看锦树疏。莫向他人道名姓,草莱今已掩荒庐。

王慎中

王慎中

王慎中 (1509年10月10日—1559年8月19日[1]  ),字道思,早年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晋江(今属福建)人。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 ► 93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