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哭宋芸子先生 其二

哭宋芸子先生 其二

清代 曹家达

奄忽经年感物华,一番顑颔一咨嗟。豺狼当道无人问,潦倒渔阳第几挝。

诗人曹家达的古诗

子夜冬歌八首 其五

清代 曹家达

香炭冷馀灰,晨鸡不肯鸣。好梦无消息,对影数寒更。

今岁大暑许生盥孚属写梅为制四绝句 其四

清代 曹家达

分湖新涨绿参差,曾记花开八月时。秾艳每憎桃杏俗,频年溪上浣胭脂。

哭巢梧仲先生八首 其一

清代 曹家达

去年上寿春三月,今日春深不到家。雨后园林人迹少,阶前零落紫芩花。

章耕士以五十自吊索和诗以唁之 其三

清代 曹家达

杞人遘心疾,出门求良医。问疾何为来,卢扁无能为。

天地既崩坼,乱离方在兹。岂不念复旦,暮夜难与期。

巢端鸣老鸮,屋上嗥狐狸。所在怵心目,欲默不自持。

独醒良未任,何不餔糟醨。

将次龙家集天大雷雨以风是日晚晴遣兴十四韵

清代 曹家达

骄阳亘天天昭昭,颓云不动蒸炎歊。莺鸠渺小榆枌荫,渴马怨思东海遥。

忽然大块发噫气,丽此长嬴摧肖翘。元黄倒行海水立,龙雀酣战山根摇。

车石磕磕出木魅,物怪炯炯淩魅杓。雨师突出万鸣镝,天神下走千云轺。

桃梗土偶自相语,裂缺玉女技飞飙。鲲溟冲当地轴徙,鱼尾兀向天门烧。

朱明抑伏灵造景,析木泻作平原潮。炎毒叨陪玉川破,块磊绝胜中山浇。

斜影孤飞层阜迥,高杵忽落群阴销。陌上閒花动暮色,大堤芳树抽烟条。

谁使沉霾善解脱,顿觉郁怒纾刁调。莫向前途计晴雨,一枝何处无鹪鹩。

题长沙陈述庐乃勋瞻麓图 其三

清代 曹家达

月明邻篆感山阳,向秀年来两鬓霜。游子天涯无好梦,墓门风雨更沧凉。

抚晋人西洲曲意

清代 曹家达

含香寄怀袖,春归百花散。风摇高木稀,庭下斜阳乱。

已感别经时,长路今漫漫。长路今悠悠,采莲明月舟。

莲心比侬苦,莲花不解愁。日暮鸂

早春杂诗二首 其一

清代 曹家达

一带清溪暗长潮,片云头上雨萧萧。草头才见春归路,攀附东风上柳条。

书赵焕文死节传后

清代 曹家达

三贤庙里赵家乾净土,太岁在亥民无主。龙为鱼兮鼠变虎,无赖参军作开府。

长江上下传之羽,日星倒落天无柱。女娲鍊石竟何补,幽囚野死事已古。

世乃妄传尧舜禹,公悲庙社颈繫能,组以礼义作干橹。

黄农忽焉我心苦,巫阳下招魂不聚,雷填填兮泣风雨。

白菊二首 其一

清代 曹家达

荏苒光阴繫夕晖,每从秋后见芳菲。于今陶令无消息,犹著西风白苎衣。

前作未尽复集五古以足题面六首 其五

清代 曹家达

野外罕人事,对酒绝尘想。草屋八九间,敝庐何必广。

微雨从东来,桑麻日以长。不言春作苦,披草共来往。

杂诗二首 其二

清代 曹家达

去者不可追,岁月如飙驰。不闻阳鸟飞,暂挂秋虫丝。

圆荷媚朱明,兰泽多春姿。风日见摇荡,萎谢当语谁。

所以古之人,光景贵及时。

题长沙陈述庐乃勋瞻麓图 其二

清代 曹家达

往事凄凉不可听,合家相聚泣新亭。而今又作江南客,惨忆乡山岳麓青。

四时田园杂兴四首 其一

清代 曹家达

东风泛晴和,陌上芳尘飞。姣姣桃李花,时至生光晖。

宿麦冻朝烟,草露亦未晞。农人事春畴,荷锄出柴扉。

桑条蚕妇筐,黄鸟随人飞。百物熙阳春,揽观淡忘归。

还凭樽酒中,窥此造化机。

道旁碑

清代 曹家达

道旁碑多如积薪,按摩年月新复新。衰俗好谀重小数,一官代德一碑仆。

怜新弃旧如恶娼,明日萧郎即行路。从知时谀皆可疑,宰官见此应三思。

云何明禁弗加厉,一一甘被奸民欺。噫吁嘻,止水无原不常保,卉木无根中易槁。

为去害马不谐俗,竟遭辱骂官大好。贤宰官,何悠悠,侈言德政无乃羞。

君不见郑家虿尾孔麛裘。

折杨柳词二首 其二

清代 曹家达

依依青眼占芳丛,怅望天涯落照红。牢握乡心留枕底,忍看飘荡怨东风。

抵汴梁日已向暮,风雨大作,寓居城外草舍中,夜不寐

清代 曹家达

镇日涂泥绊客轺,雨昏城下觅团焦。仆夫向火烟薰眼,蹇卫当寒水苦腰。

剩有苦吟羁独旦,不曾离梦涉中宵。久留应悟西山晚,拟唱归来待鹤招。

白莲曲四首 其四

清代 曹家达

托生渌水中,纯白无纤瑕。剖心石榴红,不似蚕豆花。

庠生严启先妻张孝悯题辞八首 其五

清代 曹家达

独怜四德未寒灰,兄嫂经年尚述哀。更有兄家小儿女,閒来犹盼小姑回。

观王石谷倪云林山水拟题各系二绝 其三

清代 曹家达

秋光入林薄,野桥秋水生。不见买山人,山与斜阳平。

曹家达

曹家达

曹家达,字颖甫、尹甫,号鹏南,别号拙巢老人。江苏江阴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孝廉(举人),后入南菁书院,研究经书及诗文。废科举后,他深入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二年后取得应手而愈的疗效。以此益信经方之验。► 582篇诗文

清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